摘要:9 月 16 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Figure AI 在官网宣布,公司 C 轮融资所获承诺资本已超 10 亿美元,投后估值达 390 亿美元(按当前汇率,约合人民币 2774 亿元) 。此轮融资成绩斐然,一举打破了 Figure AI 自身于 2024
9 月 16 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Figure AI 在官网宣布,公司 C 轮融资所获承诺资本已超 10 亿美元,投后估值达 390 亿美元(按当前汇率,约合人民币 2774 亿元) 。此轮融资成绩斐然,一举打破了 Figure AI 自身于 2024 年 2 月完成的 6.75 亿美元 B 轮融资所创下的全球人形机器人单笔最高融资记录 。
本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领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赛富时、T-Mobile Ventures、高通创投等行业巨头参投。
Figur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表示,此次融资达成的里程碑,对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下一阶段增长至关重要,将为我们 AI平台Helix 的迭代升级与 BotQ 的量产制造提供关键支撑。C轮融资后,资金主要会在下面三个领域进行布局。
1、在场景落地层面,Figure 正扩大 BotQ 的生产与现实部署规模,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场景,助力完成家庭事务及商业劳动力任务。
2、技术方面,Figure 将搭建下一代英伟达 GPU 基础设施,以加速模型训练与模拟进程,为 Helix 的核心感知、推理及控制模型提供算力支撑。
3、数据积累上,Figure 将启动高级数据收集工作,重点采集人类视频和多模态感官输入数据,以此优化机器人对复杂动态环境的理解与操作能力,这类现实数据集对扩展 Helix 功能至关重要。
Figure AI 于 2022 年成立,专注通用人形机器人设计。
2023 年 3 月,Figure 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 Figure 01。该机器人身高 1.5 米、体重 60 公斤,承载货物能力为 20 公斤。
2023 年 10 月,Figure 首次展示 Figure 01 行走能力。官方数据显示,Figure 01 行走速度为每秒 1.2 米,续航时长 5 小时。
2024 年 1 月,Figure 01 经 10 小时端到端训练学会煮咖啡的视频引发业界关注。
2024 年 2 月,Figure 宣布与 OpenAI 合作开发下一代 AI 模型;13 天后,Figure 01 借助 OpenAI 视觉语言模型,首次实现与人类语言交互,并自主完成指令动作。
2024 年 8 月,Figure 推出第二代机器人 Figure 02。与 Figure 01 相比,Figure 02 身高约 1.7 米、体重 70 公斤,采用完全外骨骼结构,电源和算力布线集成在内部。其手部为第四代灵巧手,有 16 个自由度,负载能力与人类相当,可抓取 25 公斤物体;头部和躯体前后装有 6 台 RGB 摄像头,借助机载视觉语言模型可完成常识性视觉推理,支持语音到语音推理,依靠 OpenAI 定制 AI 模型与人类对话,机载计算和 AI 推理能力较前代提升 3 倍。续航方面,Figure 02 定制电池组容量为 2.25KWh,较前代提升 50%。
此外,Figure 02 已在宝马斯帕坦堡工厂测试数周,期间完成金属板零件插入特定夹具、组装成底盘一部分的操作。
2025年2 月,Figure 创始人Brett Adcock宣布终止与 OpenAI 的合作,转而推出端到端自研人形机器人 VLA 通用大模型 Helix。该模型整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控制功能,可实现对机器人肢体的高精度控制。
Helix 采用 “系统 1 + 系统 2” 架构:系统 2 为 70 亿参数开源 VLM,以 7-9Hz 频率运行,承担场景与语言理解任务;系统 1 为 8000 万参数 Transformer,以 200Hz 频率运行,负责将语义转化为具体动作。应用层面,搭载该模型的Figure 02机器人能依靠自然语言指令拾取陌生物品、完成双机协同作业,且可在低功耗 GPU 上运行,具备商业部署优势。
2025 年 3 月,Figure 公司宣布建成并启用 BotQ 工厂,该工厂为其人形机器人专属生产基地,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同步启动,设计年产能 1.2 万台。BotQ 工厂采用 “机器人造机器人” 的闭环生产模式,通过引入模具工艺、全流程检测体系及自动化协作系统,保障生产效率与产品可靠性。Figure 明确计划,未来 4 年内将 BotQ 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10 万台,以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与商业化落地。
作为Figure AI的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Optimus也在最近曝光了第三代产品,根据官方披露的消息,Optimus最新款人形机器人已在弗里蒙特工厂的试产线开展小批量生产,规划产量为 5000台,已购置的零部件可支撑 10000 至 12000 台的产能规模 。
此前马斯克表示,特斯拉Optimus预计在2026年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计划生产 5 万至 10 万台,初期产品主要在特斯拉工厂内执行检测任务,也会优先向特斯拉员工、制造业企业等特定客户群体开放。
2027年产能再扩大 10 倍,以 50 万台为产能起始点,同一年,Optimus 还将搭载 SpaceX 星舰执行火星探测任务。2029至2030年Optimus将达到 100 万台产能目标,每台制造成本有望降至 2 万美元至 2.5 万美元,全面渗透进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
就目前来看,北美两大人形机器人巨头未来还将继续争夺商业化落地的主导权,Figure AI 的 Helix 模型让机器人语言理解与任务执行能力出色,能快速适应新任务,且已在宝马工厂、沃尔玛门店试点,场景适配能力强。而Optimus 借助特斯拉强大制造能力与成本控制经验,量产规划宏大,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部署上优势明显,硬件性能也在不断迭代升级。究竟谁能稳坐北美人形机器人头把交椅,或许还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来源:具身智能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