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9月是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年以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为活动主题,旨在打破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盲区,让 “预防优于治疗” 的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9月是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年以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为活动主题,旨在打破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盲区,让 “预防优于治疗” 的理念深入人心。
上线大医生:赵振华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作为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会夺走患者的记忆与认知能力,更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们从五个关键维度,带大家科学认识这种疾病,学会用科学方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认知健康。
01 走出认知误区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 “老糊涂”
提到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人会下意识将其与 “人老了记性差” 画等号,甚至认为 “老糊涂是正常现象,不用治”—— 这是导致疾病错过早期干预时机的首要误区。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明确的病理性疾病,而非正常衰老的必然结果。
正常老年人的记忆减退通常是 “选择性遗忘”,比如偶尔忘记熟人的名字,但很快能回忆起来,日常生活、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不受影响;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减退是 “进行性丢失”,会逐渐忘记近期发生的事(如刚吃过的饭、刚说过的话),甚至认不出家人,后期还会出现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如反复开门关门、迷路)、生活无法自理等问题。
此外,还有两个常见误区需警惕:一是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事实上临床上存在 “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部分患者在 50-65 岁就会发病;二是 “治了也没用”,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早期干预能显著延缓疾病进展,让患者在更长时间内保持生活能力,减轻家庭照护压力。
02 老年人记住 “10 个预警症状”
及时捕捉异常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从 “轻度认知障碍”(疾病早期阶段)到 “重度痴呆”,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若能在早期识别信号并干预,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的建议,以下 10 个症状需高度警惕:
记忆减退影响日常生活:比如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忘记重要的约会、纪念日,甚至忘记刚做过的事(如关火、锁门);
处理熟悉事务困难:原本熟练的事情变得吃力,比如不会用手机扫码付款、煮面条时忘记加水、找不到回家的路;
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如把 “牙刷” 说成 “刷牙的东西”),听不懂别人的简单指令;
时间或地点定向障碍:分不清白天黑夜,不知道当前年份、季节,在熟悉的地方(如小区、菜市场)迷路;
判断力下降:比如夏天穿棉衣、买东西时给错钱、轻信陌生人的骗局;
抽象思维困难:无法理解简单的数字概念,比如算不清 “10 元买 3 元的东西该找多少钱”;
物品放错地方且无法找回:比如把钥匙放进冰箱、把眼镜藏在枕头下,之后完全不记得;
情绪或行为异常:突然变得焦虑、抑郁、暴躁,或出现重复行为(如反复整理衣物、自言自语);
性格改变:原本开朗的人变得孤僻、多疑,或原本温和的人变得固执、易怒;
社交退缩:不愿参与以前喜欢的活动(如跳广场舞、下棋),甚至拒绝与家人朋友交流。
03 从 “生活方式” 入手
降低发病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与遗传、年龄、基础疾病相关,年龄和遗传不可改变,但调整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风险,结合《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核心预防措施有 5 点:
保持大脑 “活跃”
避免大脑 “废用性衰退”,老年人可通过阅读、下棋、学新技能(如用智能手机)锻炼大脑;中年人减少碎片化娱乐,多进行深度思考(如读书、写日记)。
管理基础疾病
控制 “三高” 保护脑血管,40 岁以上定期监测指标,确诊后遵医嘱服药;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男性日酒精量≤25 克,女性≤15 克)。
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累计 150 分钟运动,优先选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 5 次,每次 30 分钟),搭配弹力带训练、靠墙静蹲等力量训练(每周 2-3 次),预防跌倒。
均衡饮食
遵循 “地中海饮食”,多吃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如蓝莓);适量摄入深海鱼(每周 2-3 次)、鸡蛋、豆制品;减少高盐高糖高脂食物及加工肉。
维护社交与情绪
避免长期孤独、抑郁,老年人多参与社区活动,中年人学会减压;家庭成员多与老人沟通,营造温暖氛围。
04 规范治疗 + 康复训练
延缓疾病进展
药物治疗
轻度至中度患者常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中度至重度可联合 NMDA 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需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轻信偏方、保健品(如 “干细胞治疗”“深海鱼油根治” 无科学依据)。
康复训练
认知训练:通过拼图、记忆卡片等锻炼记忆力、注意力;
生活技能训练:引导患者自己穿衣、洗漱,避免完全代替;
语言训练:多交流,鼓励患者描述经历、复述故事;
运动康复:选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改善情绪与体质。
照护原则
环境改造:安装扶手、防滑垫,移除障碍物;常用物品放显眼处并贴标签;
规律作息:制定固定作息,避免昼夜颠倒;
情绪安抚:患者出现幻觉、妄想时,不与其争辩,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
尊重尊严:让患者自主选择衣物、食物,不用 “命令式” 沟通。
照护者支持
照护者可向家人朋友求助,或申请社区 “喘息服务”;加入互助小组交流经验;同时关注自身健康,保持作息、饮食规律,定期体检。
早防早治,让 “记忆” 不再走失
阿尔茨海默病虽然可怕,但并非 “不可防、不可治”。在这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 “认知健康的守护者”—— 不仅要学会识别早期信号、科学预防,更要给予患者理解与陪伴,让他们在疾病的阴影下,依然能感受到温暖与尊严。
记住:对阿尔茨海默病而言,“早一点发现,早一点干预”,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从今天开始,关注认知健康,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筑起一道坚固的 “防护墙” 吧!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赵 振 华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变性学组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兼秘书,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分会委员。擅长: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失眠,神经遗传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文章。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FM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