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最早的学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2:10 1

摘要:王希伊于乾隆年间从江苏宝应来到白水任职知县。他字耕伯,又字在川,秉持公正仁慈的为官之道,处理政务时宽严相济,深受百姓爱戴。面对白水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王希伊心急如焚,毅然拿出自己的薪俸,在 1776 年创建了彭衙书院。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创建的彭衙书院,旧址位于现白水县城隍庙和胜利小学,是白水县最早的学校,距今已有 249 年。

王希伊手书

王希伊:“民不能忘”的创建者

王希伊于乾隆年间从江苏宝应来到白水任职知县。他字耕伯,又字在川,秉持公正仁慈的为官之道,处理政务时宽严相济,深受百姓爱戴。面对白水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王希伊心急如焚,毅然拿出自己的薪俸,在 1776 年创建了彭衙书院。

书院建成后,他更是亲力亲为,每月固定在四、八日登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儒家经史。他讲课时绘声绘色,能把艰涩的典籍知识转化为易懂的内容,课后还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给出细致的评语与建议。

离任后,百姓感恩他的贡献,为他建祠塑像,上书 “民不能忘”。他还留下《彭衙存稿》12 卷、《续修白水县志》二卷,成为当地文化的宝贵财富,其重视教育的事迹激励着后世白水官员投身教育事业。

牛兆濂照片

牛兆濂:关中大儒“牛才子”

牛兆濂先生是电影《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武昌起义爆发后,陕西革命党迅速响应,光复全城,成立新政府,宣告脱离清政府统治。原陕西巡抚方升紧急从甘肃、宁夏纠集了20万人马,向西安反扑。就在这危机时刻,“朱先生” 只身来到方升的军营,“凭一张嘴、一句话”就成功让其退兵……。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情节,并非虚构,而是由牛兆濂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来。

牛兆濂先生1867 年出生于陕西蓝田,字梦周,号蓝川。他自幼天赋异禀,15 岁参加县考便脱颖而出,22 岁考中举人,被关中百姓称作 “牛才子”。

1890 年,牛兆濂担任彭衙书院山长,全身心投入儒家经史和程朱理学研究,每日在书房钻研经典,遇到难题反复揣摩。他把所学心得融入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出一批对理学有深刻理解的学子。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关中学派占据重要地位打下基础。

此后,他在多地书院讲学,还担任陕西省咨询局议员,积极倡导禁烟。他一生致力于传讲理学,著作颇丰,包括《吕氏遗书辑略》《芸阁礼记传》等,还主纂《续修蓝田县志》,被誉为 “关中大儒”、“横渠以后关中一人” ,其事迹在民间流传,吸引众多学子奔赴彭衙书院求学。

杨辑瑞照片

杨辑瑞:三百年间“第一人”

杨辑瑞来自白水雷牙乡沟南村。在彭衙书院求学时,他常泡在藏书阁,废寝忘食地阅读。1904 年,他在考取首批秀才时拔得头筹,1906 年同州府试又获第一,1909 年成功考中举人。县知事拨款、县绅知名人士赠资在沟南村为其庆贺,当时县名流王茂生曾书联 “一十六里书中魁,三百年间第一人” 以示祝贺。

1909 年杨辑瑞加入同盟会,同年中举后由陕西省府委任关西书院学监。1910 年任彭衙书院堂长。他还响应孙中山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纲领,带领义军杀了清朝县官,光复白水。受伤后又回到白水成立民团,参加了 “反袁逐陆” 护国运动和 “反段倒陈” 靖国军运动。

在担任彭衙书院担任堂长期间,满怀革新热情,大刀阔斧地改革书院教育,引入新教学理念与知识,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式人才。

他的儿子杨资付是数学教授,扬资付 1962 年 7 月在西北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著有《理想筛原理 —— 一种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新途径》等作品。杨辑瑞从彭衙书院的刻苦学子成长为改革兴国先锋,他的故事激励着年轻人奋发图强,让书院的教育革新理念深入人心。

张邦彦:白水诗词书画大家

张邦彦生于白水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年少时进入彭衙书院求学。

他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兴趣浓厚,课余常独自在书院亭台楼阁吟诵经典。在书院名师教导下,张邦彦学业有成,尤其擅长书法与绘画。其书法笔力刚劲又不失飘逸,绘画以山水见长,意境悠远。

学成后,他回到彭衙书院任教,不仅传授扎实的文化知识,还积极组织诗词大会、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丰富书院文化生活。他的作品在白水当地名气很大,不少乡绅富商以拥有他的字画为荣。张邦彦在彭衙书院的辛勤耕耘,使传统文化在学子间更好地传承,为当地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李敬之:实业兴县的践行者

李敬之出身白水普通人家,自幼勤奋好学,凭借优异成绩进入彭衙书院。在书院期间,他除钻研传统经史,还对西方传入的实业知识充满好奇,课余常阅读从外地辗转而来的新式书籍,学习工业制造、商业经营等知识。

从书院毕业后,李敬之投身实业,在白水创办多家小型工厂,涵盖纺织、造纸等行业,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功成名就后,他不忘母校,慷慨捐资为书院购置先进教学设备,包括科学实验器材、丰富藏书等。

他还定期回书院分享创业经历与实业知识,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助力彭衙书院在新时代培养综合型人才。

赵文渊:书院的学术深耕者

赵文渊出生于白水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对学术研究展现出浓厚兴趣。

在彭衙书院求学期间,他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术探索中。他对经史子集进行深度钻研,尤其擅长对古籍进行版本校勘和义理阐释。在书院的学术研讨会上,他常常提出独到见解,令师生们刮目相看。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赵文渊被书院选派参与多地的学术交流活动,将彭衙书院的学术声誉传播开来。

学业完成后,他选择留校任教,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他指导学生开展古籍整理项目,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典籍,为彭衙书院在学术研究领域树立了标杆,培养出一批学术素养扎实的学生,推动了书院学术氛围的进一步浓厚。

孙玉珍:书院的艺术启蒙者

孙玉珍自幼喜爱艺术,在彭衙书院求学时,便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她对传统音乐、舞蹈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情,经常在书院组织的文艺表演中担任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她不仅汲取本土艺术的养分,还通过阅读外来书籍,了解其他地区的艺术形式。

毕业后,孙玉珍回到彭衙书院,成为一名艺术教师。她在书院开设音乐、舞蹈课程,将传统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编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艺术教材。她还组织学生成立艺术社团,定期举办艺术展演活动,让更多学生接触并爱上艺术。

在她的努力下,彭衙书院的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培养出许多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的学生,为当地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周明远:书院的科技引航者

周明远出身白水普通农家,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考入彭衙书院。在书院学习时,他对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知识展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尽管当时书院相关资料有限,但他通过借阅外地友人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知识。

毕业后,周明远投身于科技实业,在白水创办了科技工坊,致力于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他成功改良了当地的灌溉设备,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同时,他心系彭衙书院,经常回到书院举办科技讲座,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并捐赠科学实验设备,为书院的科学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彭衙书院于 1776 年由知县王希伊捐薪创建,牛兆濂、杨辑瑞等众多名人在此求学或任教,牛兆濂奠定学术基础,杨辑瑞推动教育革新。书院培育大量人才,构建起白水县早期教育体系,后更名为白水县城关镇胜利小学,持续为白水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鸟迹书微白水)

来源:视微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