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她以笔为刃战敌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3:21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恢宏的历史叙事中,聚光灯的焦点多是领袖人物、战斗英雄等,然而,烽火岁月中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又对理想信念有着怎样的坚定不屈?

摇落的雨声,站稳

揪住岁月的裂隙,用不羁的豪情缝补

霜雪的冬日,被阳光蒸腾

希冀,被热血焐热

你锻造风声,把野蛮的战火驱逐

大地升起青翠的夙愿。

……

这首小诗,出自余姚籍作家范立书的长篇纪实文学《热魂——她们的抗战》。这是写给“她们”的诗,也是写给“她们”的赞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恢宏的历史叙事中,聚光灯的焦点多是领袖人物、战斗英雄等,然而,烽火岁月中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又对理想信念有着怎样的坚定不屈?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探索,土生土长的余姚人范立书以脚下这片红色热土为创作基底,以资料调查和实地走访为基础,以真实历史故事与人物为底色,通过文学的重构和表达,将浙东抗日根据地一群女性的抗战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

热血的青春

以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为中心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浙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见证,烽火岁月里,无数热血儿女奔赴而来,把理想与信念熔铸进这方土地。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女性。她们像一束束穿透阴霾的光,时隔数十年依旧照亮岁月。

踏上这片红土圣地,抚摸斑驳的老墙壁,细观展馆里的老物件,翻看书页泛黄的资料,历史在眼前交汇。

李敏,是一个频频出现的名字。她是抗战时期浙东大地“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女区委书记”。

80多年前,正值桃李年华的李敏,便已担任章水、鄞江区委书记。她组织群众、领导革命,与日、伪、顽作斗争。1944年,李敏被国民党抓捕,要她说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秘密。面对威逼利诱、严刑逼供,她宁死不屈,被反动派连刺27刀,壮烈牺牲。

热血的青春戛然而止,生命定格在20岁。但她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通过一篇名为《多一层仇恨》的通讯广为人知。通讯共有1858个字,字字血泪中,首次披露了李敏烈士的牺牲过程和细节。

而写下这一力作的人,同样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姑娘,她名叫巴一熔,是中共浙东区委机关报《新浙东报》的记者。她以笔为刃战敌寇,采访报道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新浙东报》既是抗日号角,也是民众的课堂和会场,及时传达中央指示、报道战况、动员群众。

在报社旧址的陈列室内,印制报纸的印刷机,沾有墨迹、略显模糊的密密麻麻的铅字,带有油污的煤油灯……这些老物件还原着当年的工作场景——昏黄油灯下,伏案到三更,忙碌的新闻战士们以笔为剑,保家卫国。

“巴一熔生前重访故地时对我说:‘小姑娘啊,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在这里,我们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经常忙到半夜。’”梁弄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李玲说。

李敏、杨小群、乐群、郁文、巴一熔……一个个为了抗战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女青年,在浙东这片大地上,书写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我的心愿是,通过挖掘书写她们背后的故事,致敬全中国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女性。”范立书深情地说。

美好的未来

红色土地上,孕育着绿色的发展新希望。

每年5月,梁弄镇总是红红火火,红了樱桃也火了乡村经济。80年前,革命战士们在这里嚼野果充饥;20年前,党员带头开荒,试种80亩樱桃,荒山变果园,樱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村民黄玲玲就是这“火红”樱桃的受益者之一。2006年,她家开办了横坎头村第一家农家乐——百丈农家。然而,生意并不如意。

2008年,转机出现了。梁弄镇大力发展樱桃产业,横坎头村办起了樱桃节,游客一下子涌了进来。“从那以后,我们横坎头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黄玲玲笑着说。中午时分,她忙着烧菜、招待客人,一刻不得闲。

随着村庄泥土路变成水泥路,夜晚亮起路灯,环境日渐改善,当地红色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单说农家乐,梁弄就从当初的三四家,发展至现在的100多家。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乡村搞起了智慧农业,引来了年轻人,“冒”出了新业态。单就水果产业,梁弄已经从“一季鲜”发展至“四季甜”,形成“春樱桃、夏蓝莓、秋甜柿、冬草莓”的四季果品体系。

“未来,我们的日子肯定会像这樱桃一样,越来越红火!”黄玲玲憧憬万分地说。

□ 浙江万里学院学生 李琳

作为一名大学生,到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参与报道,讲述抗战故事,这既是一份庄重的责任,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

在梳理史料、构思脚本的过程中,郁文、巴一熔等女性的名字,逐渐从文献中抽象的记载,转化为具象的生命。郁文在浙东鲁迅学院以钢笔播撒思想火种的坚定,巴一熔在油灯下借《新浙东报》传递抗争力量的英勇……这些细节让我真切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滚烫的灵魂镌刻而成的史诗。先辈们在国家危难之际迸发的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至今仍让人动容。

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变与不变”内核尤为触动我:从郁文的钢笔到青年学子书写红色记忆的笔尖,从巴一熔的油(铅)印报纸到如今记录乡村振兴的镜头,形式与载体随时代演进,但“书写历史、传递信仰”的信念,“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以及深植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始终未变。这正是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印证。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新时代青年手中的“笔”——无论是求知的笔、创新的笔,还是实践的笔,都肩负着续写历史的使命。站在先辈用热血奠基的土地上,唯有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以青春之力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9月17日2版,原题为《执笔为剑 舍生取义护家国》。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