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一纸紧急通知引发行业震动——芯片原产地认定规则生变,美国六大芯片巨头(英特尔、美光、博通、德州仪器、ADI、安森美)因关税压力不得不涨价,部分产品涨幅或超20%。这场由中美关税博弈掀起的风暴,不仅让全球供应链陷入动荡,也
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一纸紧急通知引发行业震动——芯片原产地认定规则生变,美国六大芯片巨头(英特尔、美光、博通、德州仪器、ADI、安森美)因关税压力不得不涨价,部分产品涨幅或超20%。这场由中美关税博弈掀起的风暴,不仅让全球供应链陷入动荡,也让中国芯片产业站上风口浪尖:究竟是危机中的转机,还是新一轮“卡脖子”的开始?
美国对华加征至145%的关税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根据中国海关新规,芯片原产地判定以“晶圆制造地”为核心标准,封装测试环节不再影响税收。这意味着:美国本土制造的芯片,如英特尔至强CPU、美光DRAM,将面临125%以上的进口关税,意味着价格将成倍上涨,而成本暴涨必然转嫁给消费者。以美光为例,其存储芯片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可能跳涨一倍多。
台积电、三星代工的芯片如AMD锐龙CPU、英伟达GPU,若晶圆产自中国台湾或韩国,则免征关税。但若产自台积电美国工厂(如亚利桑那州4nm产线),仍需按美国原产地缴税。
这场规则博弈中,美国芯片巨头被迫调整策略。英特尔紧急加速外包生产,AMD与英伟达则疯狂囤货以规避关税窗口期。即便如此,终端市场已现乱象——有采购商吐槽“芯片一分钟一个价”,现货市场甚至重现2021年“囤货暴富”的疯狂。
关税风暴看似是挑战,实则暗藏国产芯片的三大机遇,必然会迎来“黄金发展期”。
1. 市场缺口倒逼国产替代: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超3800亿美元,高端领域依赖度仍高。美系芯片涨价后,华为、小米等终端厂商加速转向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本土供应商。以存储芯片为例,国产232层NAND已实现量产,2024年市占率突破15%。
2. 政策红利与技术攻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新规明确支持“流片地原则”,为本土晶圆厂(如中芯国际、华虹)争取时间窗口。同时,AI算力芯片(寒武纪)、车规级MCU(芯驰科技)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正逐步打破海外垄断。
3. 供应链重构下的生态崛起:封测环节虽被排除在原产地认定外,但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企业凭借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仍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甚至反向赋能设计环节。
不过尽管利好频现,国产芯片仍需直面三大挑战。台积电3nm已量产,而中芯国际14nm产能仍受限,EUV光刻机缺口短期难解;英特尔x86架构、ARM授权体系仍主导市场,RISC-V生态虽崛起但尚未形成规模;部分终端厂商担忧国产芯片稳定性,宁愿承受涨价压力也要“求稳”,需靠长期技术验证打破偏见。
短期内,市场波动仍将持续,但长期来看,中国芯片产业的“国产化率提升+技术自主”双轮驱动战略已不可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过去我们被动接招,现在终于有机会定义规则。”
你认为美国芯片巨头的涨价潮会加速国产替代,还是让中国半导体产业压力倍增?你更看好哪家中国芯片企业的潜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来源:科技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