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杞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不错,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杞县。能形成古代成语的地方,一般都历史悠久,不过杞县的历史不是一般的悠久,一般的县城都是从秦汉开始,早一点的又先秦时期的古国,可是杞县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
提到杞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不错,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杞县。能形成古代成语的地方,一般都历史悠久,不过杞县的历史不是一般的悠久,一般的县城都是从秦汉开始,早一点的又先秦时期的古国,可是杞县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
杞县周朝之前
三皇五帝时期,颛顼就受封于此地,因为颛顼是高阳氏,所以建城之后被称为高阳城。到了夏朝大禹治水的时候,又在这里建造了肥阳城。商汤时期,又将大禹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因为这里有很多杞柳,所以国家的名字就叫做杞国,杞国都城的名字叫做雍丘。
西周时期
到了西周时期,周王室走了过场,再次认可了大禹后人的统治,于是杞国还是那个杞国,可是这时候周围已经有了其他的诸侯封国。当时杞县中部以雍丘邑为中心的土地属于杞国,东北边的土地则属于宋国,南边以圉邑为中心的土地则属于陈国。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杞国因为某些原因,举国迁到了现在的山东省。杞国走了之后,经过长时间的争斗,杞国原本的土地落到了郑国的手里,郑国人又在雍丘邑的北边修建了鸣雁邑。南边圉邑和周围的土地则落在了宋国的手里。
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连番的争斗和交换土地之后,杞县的土地全部落在了魏国的手里。
秦朝时期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在杞县的土地上设置了雍丘县,管理杞县大部分的土地,杞县东北部的土地则是属于外黄县。
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朝廷在杞县南边设置了圉县,管理杞县南边的土地。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三国末年。
西晋时期
到了西晋的时候,朝廷撤销了圉县,将原本圉县的土地划给雍丘县管辖。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圉县被重新设置和取消了好几次,一直到隋朝才稳定下来。
隋朝时期
隋朝的时候,朝廷不但在杞县南边重新设置了圉县,还在雍丘县设置了杞州,管辖周围的几个县城,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这是杞县历史上和平时期第一次成为二级行政治所,之前杞县一直都是最低级县城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朝初期。
唐贞观之后
唐朝贞观年间,杞州被取消,雍丘再一次成为最底层的县级单位,不过同时外黄县和圉县也被取消,雍丘虽然降了一级,可是管辖的范围变大了不少,成为了杞县境内唯一的县城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末年。
金国时期
金人南下之后,雍丘县因为避讳改成了杞县,变得和现在的名字一样。之后到了元朝的时候,黄河在北边决口,夺淮入海,原本远离黄河河道的杞县,因为黄河改道,竟然成为了黄河岸边的县城,当时黄河擦着杞县西边流过,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黄河的河道当时如果再向西挪一点,杞县的城墙就要被冲没了。现在的邢口镇,就是当时黄河改道时的渡口,如今已经形成了村镇。后来明清时期,黄河慢慢的北上,逐渐远离了杞县的管辖范围。
到了民国末年,抗日根据地的时代,为了纪念曾经的英雄,杞县的辖区分成了很多块,分别用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于是有了达生县,克威县,芝圃县这些名字,到了解放初期,慢慢的被取消了。
解放初期
解放初期,杞县的分区不多,还是保持着从前历史的影响,北边的几个区以杞县县城为中心,南边的几个区则是以圉镇为中心,呈现略微集中之势。
公社时代
到了公社时代,杞县下辖的乡镇增加了不少,公社的名字有直接以村庄命名的,也有慷慨激昂寓意的,不过本人查资料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圉镇为什么会叫水简公社,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义。
杞县近代
最后上一张图,是杞县近代的乡镇图,其中一些乡镇因为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取消了。不过杞县的乡镇看起来确实是够密集的,相比临近的尉氏和通许,几乎要多出四分之一的样子。
来源:小蒋说天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