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当天德国《Handelsblatt》披露,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在4月通过“史上最慷慨”的自愿离职方案,鼓励约3万名员工主动离开。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3月,一则“奔驰中层员工遣散费超400万”的消息刷爆全网。
根据当天德国《Handelsblatt》披露,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在4月通过“史上最慷慨”的自愿离职方案,鼓励约3万名员工主动离开。
其中工作30年、月薪8万的中层管理者,或能拿到超过400万元人民币的“分手费”。
这一消息让国内很多网友直呼“酸了”,也让很多普通劳动者群体感到破防,毕竟,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挣不到奔驰中层的一次遣散费。
图片来源:见图
其实在这个热点事件以前,奔驰在国内的裁员,也有很高的热度:
2025年2月26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及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启动大规模人员调整,约15%的员工被纳入裁员范围,涉及销售、汽车金融两大核心业务体系。
2月27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下称“奔驰中国”)向媒体记者表示,目前正积极进行业务调整,业务的整合或削减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部分员工的工作安排。
此次裁员行动以“N+9”高额赔偿方案引发关注,被裁员工若未来两个月未入职新公司,还可额外获得3月、4月工资,最高赔付相当于N+11。
奔驰此次裁员赔偿标准在外资车企中处于高位。以一名年薪40万元的8年员工为例,最高可获赔约56.6万元,远超大众中国N+6、特斯拉中国N+3等同类方案。
奔驰为什么要裁员,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和分析的事情,而是聚焦于国内舆论和互联网环境中,围绕这次最新的奔驰裁员,再一次引发的一个灵魂问题:
“对劳动者权益,为什么外企更讲规矩?”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2025年2月份外企奔驰在国内“撒钱式裁员”动向的详细梳理,结合引发的热议讨论相关内容,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外企在裁员和离开时候讲究体面的原因和本质,并对后续国内的劳资关系可能出现的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这是禁言期间保持日更的作品,创作时间为2025年3月28日,最近一段时间会按照每天两篇的效率进行补完和更新)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2月末,梅赛德斯-奔驰中国(下称“奔驰中国”)因裁员15%的消息引起关注。随后,针对网传消息,奔驰中国进行了回应。
奔驰中国回应:系“业务优化与流程精简”
2月26日,网传消息显示,奔驰中国启动裁员程序,约谈销售、金融体系员工,涉及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研发部门暂未波及。
被裁员工多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资深员工,赔偿方案为“N+9”,若两个月内未入职新公司,可额外获得3月和4月工资,最高达“N+11”。
奔驰中国回应称,此举系“业务优化与流程精简”,旨在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未来将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整合冗余岗位,并协助员工掌握新技能。
图片来源:见图
“体面裁员”背后:2024年奔驰业绩承压。
尽管官方强调“合法合规”,为这次网传“裁员风波”定了性。而且,网传的“高额赔偿”,也不禁让人感到奔驰方面确实“够体面”。
要知道,在国内车市,一些汽车厂商被曝出的“裁员消息”,在“补偿”甚至“合法合规”方面,可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奔驰的所谓“裁员”,却也不乏体面,值得肯定。不过,需要指出的,从奔驰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奔驰的业绩确实承受了一定的压力。
奔驰表面看是“壕无人性”,实则是断臂求生:
从财务数据上看,2024年奔驰营收同比下降4.5%,净利润暴跌28.4%,毛利率四年来首次跌破208;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面临巨大的滑铁卢,2024年汽车年销量下滑7%,电动车交付量暴跌23%,被蔚来、理想等国产新势力完全碾压;
此次裁员,实则是一场转型阵痛。燃油车时代躺着赚钱的奔驰,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严重掉队。
但奔驰的应对策略并非简单粗暴的“裁员降本”,而是用真金白银换体面转型。CEO奥拉·卡列尼乌斯明确表态:“员工不想走,绝不强迫;若选择离开,必以厚礼相赠。” 其目的是通过2027年前节省50亿欧元目标 ,将生产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却不关闭德国工厂 。
对比Meta被裁员工最高71万元补偿,推特3个月工资遣散费,奔驰基层员工80万、中层400万的方案,直接刷新全球裁员补偿纪录。
更关键的是,该计划覆盖医疗保险延续、职业转型辅导等隐性福利,而国内某大厂2024年裁员仅按N+1标准支付,差距犹如云泥。
当奔驰用真金白银践行"体面转身"时,国内职场正流行着"恭喜毕业"、"组织优化"等黑色幽默。某电商巨头要求员工签署"奋斗者协议"放弃加班费,某社交平台将裁员包装成"人才战略升级"。更讽刺的是,2024年某大厂被曝用AI系统自动筛选裁员名单,算法冷冰冰地宣判数万人生计。
可以说,奔驰的“分手哲学”,给我国的大厂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文课”。
对比国内来看,各种从“暴力裁员”到“外包陷阱”的套路,长期以来,给国内劳动群体留下的印象,就是非常不体面。
当然,体面的也有,但是按照比例来说,实在是属于凤毛麟角,难以成例。
某电商巨头:2023年某部门裁员时,要求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否则以绩效不达标为由辞退;
某打车平台:将司机转为“外包合同”,规避五险一金,甚至通过算法压榨接单量;
某手机厂商:以“毕业典礼”美化裁员,员工收到“毕业证书”和纪念品,补偿金却不足法定标准。
这些操作背后,是企业对“人力成本”的病态控制——把员工视为可替换的螺丝钉,而非共同成长的伙伴。
当然,最新的就是杭州阿里孕妇拉条幅的事儿了:
2025年3月24日,一张孕妇爬上顶楼维权的图片在网上迅速传播,图中孕妇还拉出了“强烈抗议阿里恶意非法解雇临产孕妇”的条幅。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
外企比国企体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事得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法律的约束。
不是外企规矩,而是不敢不规矩。
大多数外企,他们母国的劳动法对员工权益保护就比较严格。
比如欧盟,企业裁员是需要提前个把月就通知员工的,而且还必须得到工会的批准,赔偿标准通常是N+2至N+6。这次奔驰是鼓励员工主动离职,不想离职的可以继续留下来,愿意走的可以拿到较高的赔偿,所以给的遣散费比以往更高些。
前阵子大家都在聊的国内大厂开始带头整治加班文化了,这事有部分原因也是来自于欧盟近期颁布的禁令:所有涉及存在强迫劳动,超长加班的产品,均不得进入欧盟市场。
再比如美国,如果企业非法解雇员工,或者是违反了劳动法的话,可能会面临非常高的赔偿。加州的迪士尼,很多员工的时薪在14美元,低于之前协议好的17美元,所以工人们发起集体诉讼,最后迪士尼被迫向这些员工支付2.33亿美元赔偿金。
正因如此,这些外企在他们本国比较重视员工的权益,所以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也会延续本部的标准,尤其是我们的劳动法,一是避免吃官司,毕竟是在我们的地盘上,二也是为企业形象考虑,防止被消费者集体抵制。
二是,工会的约束。
顺着消费者集体抵制的话茬,再多说两句。在不少外企的本土,如果一个品牌出现了负面事件,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说抵制是真抵制,所以受舆论压力的影响,很多企业是不敢不守规矩的。
同样能够给企业施压的,还有工会。前面提到欧盟的企业裁员必须要提前通知员工,而且还要得到工会的批准。工会的权利是比较大的,他们有谈判权、罢工权、决策否决权。
就比如裁员,如果企业自己擅自大规模裁员,没有经过工会的同意,那么最终法院是会推翻这个决定的。即使法院通过,工人们也有招,最典型的就是集体罢工。
大家应该经常能看到国外闹罢工的新闻,前几天还刷到一个,说德国工人经过5个月的罢工,终于争取到了从每周38个小时降到每周35个小时的工作制度。
工会的权力以及工人的维权意识,这也是个比较重要的点。
大家都知道国内工会和企业的关系,让儿子监督老子,儿子的工资还是由老子发,怎么看都觉得非常违和。
国外的工会,是独立于政府和雇主的,通常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工会会员在工会内有较高的自治权,可以自行选举工会领导,并制定工会政策。
而中国工会则受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被视为政府的助手和社会稳定的保障者。
三是,人力成本低。
大家都知道的,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最开始靠的就是低廉的劳动力,人力成本这块相对是比较低的。而且,外企在中国国内通常又有品牌溢价的情况。
可以这么说,虽然现在不少外企走下坡路了,但这些年在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赚得是盆满钵满。
这就好比当老板赚到了1000万,往往也就不会在员工一两千的赔偿金上反复扯皮了。
很多老板只是看起来赚钱,其实都是装样子的,一屁股债可能有些夸张了,但经济实力真的没想象中那么强。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在这方面做得确实比较差,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在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上,是没有向外输出的案例的。
有对比,就有伤害,就能看出差距和问题,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中国的企业管理和分配逻辑,不仅仅是在国内是这样,其实走出国门的企业,也有类似的问题和惯性。
2024年12月份国内某头部汽车品牌在巴西工厂的事儿大家还有印象吧?
巴西劳工部(MPT)指控它“奴役”工人,并列出事实如下:护照全部被扣押;工资分三部分,每月只发40%到手;有时整周无休,每天工作10小时;住所无床垫无柜子;31人共用1个厕所;为免耽误5点半上班,工人们凌晨4点就得起来排队上厕所……
此事传回国内,国人震惊的与其说是工人们的劳动条件之恶劣,不如说是震惊于这样在国内随处可见的劳动条件,在国外竟然被视为“奴役”!
抛开舆论和政治层面的因素,其实这事儿的本质,是中国人对劳动条件的耐受度确实也是世界少有,中国工人觉得可接受的,国外可就未必能接受了。
多年前,中国在非洲有个海外援建项目,非洲当地人一度怀疑在那里工作的中国工人可能是一伙囚犯,因为他们天天任劳任怨地工作,也不娱乐,很不正常。
在德国也发生过,有中国公司买下了当地一个工厂的设备,运了一批中国工人去拆迁回国,他们封闭起来整日忙碌,引发了当地人诸多猜测,既惊叹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好奇他们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劳动强度。
别看去了海外,但这些中国企业的做法,其实就没打算融入当地,而是完全移植了中国的一套,在遇到质疑时则采取一种拒绝改变的防御性姿态。
追溯起来,这源自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主义传统:
家长对封闭小家庭内部的所有人握有大权,而所有成员应当自愿服从,至于外人,他们都管不着我们的家事。这可不是现代社会基于个人权利意义上的“自愿”。
所以,说到底,只要劳动力供需关系没有改变,中国国内企业这套带有浓厚封建家族式管理和压榨的模式,就很难发生改变。
也不用说外企如何好,只不过人家经历了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完整变化了而已,百年前英法美的资本家说“童工干活利国利民”,五十年前日本企业鼓吹“过劳光荣”,换汤不换药罢了。
这就是供需结构决定的必然现实而已。
尽管目前的现状让人悲观,但并非没有改变的可能。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躺平”“反内卷”近来经常成为网络热闹话题,年轻一代的劳动者开始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依靠低工资维持竞争力的模式终将难以为继,企业也不得不提高工资以吸引人才。
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意识正在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低工资并非天经地义,合理的待遇需要争取。无论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还是寻求职业升级,摆脱“低薪牛马”宿命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如何让经济增长的红利真正惠及普通劳动者,或许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很现实,人口趋势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未来不是资方挑人,给劳动力口饭吃,而是资本和企业想要保住自己的财富和生产运行,要看劳动力脸色。
这一天,迟早会成为现实,也是必然会来到的。
资本主义经历过的一些东西,中国必然还要经历一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人的庞大基数,意味着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这条市场规律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当可替代性极高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时,雇主自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压低工资。
许多中国人辛勤工作,却难以获得相匹配的收入,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人太多了”。
这种“人口红利”曾在改革开放之初发挥了巨大作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迅猛崛起。然而,当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这反而成为枷锁:
大量劳动力被低端产业消耗,工资被压制在低水平,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始终难以提升。
说到底,不是外企体面,而是国内企业太不体面,绝大多数的公司对于劳资关系的认知,还是那套家族企业,家庭作坊,封建剥削思维浓厚的老旧套路。
供需关系决定主客立场,劳动力过剩,自然会让资方权力和话语权膨胀。
但是供需关系不会永远不变的,实际上,对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这个说法,一些关键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了。
短期内,就算国家有心进行引导和管理,供需关系就决定了事情的本质不会改变。
中长期,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和年轻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减少,那就不是资方还想拿话语权和规则权力去实现剥削的玩法了。
最典型的类似逻辑,就是看不清形势和变化的大龄剩女群体了。
结构性问题,只能是结构性变化的出现,才能指望有实质性解决。
有些东西,人教人是永远教不会的,要事来教。
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么个意思。
以上,就是对奔驰2025年“撒钱式裁员”的热点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