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以我个人的理解,当下年轻人选择“戒掉情绪”或“情绪降级”的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适应机制。适应机制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对高压社会环境的防御性回应、对情感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对自我生存策略的主动调整。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以我个人的理解,当下年轻人选择“戒掉情绪”或“情绪降级”的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适应机制。适应机制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对高压社会环境的防御性回应、对情感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对自我生存策略的主动调整。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经济、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物质满足。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留意到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大发展,精神困扰的问题开始占据更多的新闻篇幅,精神疾病的低龄化,以及越来越多精神疾病的名词开始跃入大众视野。
关于情绪困扰或者精神疾病,在历史的年代也都有出现过,但并不会引起当时人们的高度关注,除却受限于那些时代里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因素,还有就是人们有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应对,比如战争、温饱问题等,导致无暇给予精神世界更多的了解与认知。
然而,在当下这个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可以迅速将很多已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现实情景,以未经化解消化的方式涌入进每个人的心灵中。倘若当下的我们不具有足够好的辨识、分解,以及消化能力,那么就很容易被各种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所吞没,形成自身情绪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所谓“戒掉情绪”,可以说是为了适应当下这个高度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就业压力、房价焦虑、职业内卷),而主动做出的降低生存成本的理性选择。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真的戒掉情绪,但可以将情绪转入到后台处理,避免直接的情感表达(如愤怒、悲伤)而可能带来人际关系或职场风险。
另一方面,诸多的社交媒体所制造出来的“情绪景观”(如极端化议题、灾难新闻、虚拟人设)会导致情感阈值的持续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的钝化情绪反应来维持自己的心理稳态,设置自身的“屏幕前理性旁观者”姿态。
如果留意当代年轻人的表达,或许会发现,大家的情感表达范式出现了某种代际化转型:从“倾诉”到“解构”的符号转换。传统的情感表达(如写日记、面对面倾诉)被解构为更安全的符号系统:表情包、梗文化、抽象话等。例如用“鼠鼠我啊”“精神稳定”等黑色幽默完成情绪代偿,既保留表达欲,又避免暴露真实脆弱性。
同时年轻人的表达还呈现出“私人情绪的公共化规训”的现象。在社交媒体的凝视机制下,迫使情绪表达必须符合“可展示性”标准,年轻人将情绪加工为符合圈层审美的内容,比如“自律人设”等。实质上这是情感的商品化重构,为适应社会,给自己披上保护性的外衣。
有时候情绪的降级,可以是将有限的情感集中于高确定性的领域,比如宠物、虚拟偶像等元素,形成“精准情感分配”的策略,以避免情感过多地遭受到其他方向的干扰或入侵。
当我们将诸多的现象放置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或许能够看到,作为群体,大家所共同面对的依然是“存在性焦虑”这个人类的终极议题,以及各种应对存在性焦虑的防御机制。
当“被看见”无法带来理解,反而可能招致评判时,情感暴露会被视为高风险行为,情绪戒断就会作为维持主体性完整的最后屏障,通过“自我工具化”来消解着存在主义焦虑。
因此“戒掉情绪”作为年轻人在系统性压力下发展出来的非典型生存智慧,既是无奈妥协,也具有创造性适应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表面上的“情绪稳定”可能是在掩盖着未被识别的心理危机,情感表达的降级有可能会加速人际关系的功能化,进一步削弱着社会的情感支持系统。
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情绪管理的异化在形成着新的自我压迫。健康的出路或许在于创造“低风险的自主情感空间”,如匿名的互助社群,以及艺术性的表达渠道等,以推动重建情感自主权的方式,及时找回自己的主体意识。
当下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年轻人如何表达情感,而在于社会是否还愿意倾听那些被沉默化的情绪表达。戒掉情绪并不能宣判情感表达的消亡,而是可以敦促社会重新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允许多元情感存在、减少情绪成本的生存环境。
——刘老师
来源:北京心之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