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China”的由来,多数人会想到两个说法:要么是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Seres)的演变,要么是因宋代瓷器(china小写)享誉世界而得名。但翻阅史料才发现,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China”的真正源头,是2000多年前统一华夏的“秦帝国” ,这
提到“China”的由来,多数人会想到两个说法:要么是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Seres)的演变,要么是因宋代瓷器(china小写)享誉世界而得名。但翻阅史料才发现,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China”的真正源头,是2000多年前统一华夏的“秦帝国” ,这个称呼从西域传到欧亚大陆,至今仍在50多个国家的语言里留下印记。
秦始皇
一、玄奘在印度的对话,记下“秦”的最早“外语名”
公元629年,玄奘西行至印度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曾问他:“大唐国在何方?君何而为来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明确记载了自己的回答:“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这里的“摩诃至那”,是梵文“Mahācīna”的音译——“摩诃”(Mahā)意为“伟大”,“至那”(Cīna)正是当时印度对“秦”的称呼。也就是说,在7世纪的南亚,“伟大的秦”(摩诃至那)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更关键的是,这个称呼并非玄奘时代才有。考古发现,公元前3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文献中,就已用“Chīn”称呼中国;同期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也出现了“Cīna”一词,而这正是秦帝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的百年内——秦帝国的“大一统”威慑力,早已通过西域商路传到了南亚、西亚。
二、“秦”的发音绕地球一圈,变成了“China”
“秦”的发音(古汉语中接近“zin”或“cin”),在不同语言中经历了清晰的演变,最终变成了今天的“China”:
- 梵文“Cīna”→ 波斯语“Chīn”→ 阿拉伯语“Ṣīn”(因阿拉伯语无“c”音,改用“ṣ”替代);
- 公元1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将中国记为“Sinai”(音译自梵文“Cīna”);
- 中世纪阿拉伯商人将“Ṣīn”传入欧洲,拉丁语衍变为“Sinae”,法语成了“Chine”,英语最终固定为“China”。
直到今天,这种“秦”的发音还活在多国语言里:
- 伊朗人说“我是中国人”,会说“من چینی ام”(Man Chini am),“چینی”(Chini)直译就是“秦人”;
- 土耳其语称中国为“Çin”,发音与“秦”几乎一致;
- 印地语“चीन”(Cheen)、泰语“จีน”(Chin)、老挝语“ຈີນ”(Cin),全是“秦”的直接音译。
三、反驳两个常见误区:丝绸和瓷器,都晚了“秦”一步
1. “
丝绸说”不对:古罗马确实称中国为“Seres”(赛里斯),但这个词专指“丝国”,对应的是先秦时期的丝绸贸易,和“China”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称呼体系,从未有史料证明“Seres”演变为“China”。
2. “瓷器说”更晚:英语中“china”(瓷器)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而“China”(中国)早在13世纪就已出现在英国文献中。要知道,中国瓷器大规模出口欧洲是在明代,比“China”这个词晚了300多年——是“中国”叫China,而非“瓷器”叫china。
四、为什么是“秦”?2000年前的“帝国震撼”
秦帝国能成为中国的“国际代号”,核心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其影响力远超后世想象:
-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这种“大一统”模式让周边政权第一次意识到“东方有个庞大帝国”;
- 秦修驰道、统一度量衡,打通了从关中到西域的商路,西域部落、中亚商人通过贸易得知“东方有个强大的‘秦’”,进而将这个称呼传到更远的地方;
- 即便秦帝国只存在15年,但“秦”的名号已深入人心——汉代张骞通西域时,西域诸国仍习惯称汉朝为“秦”,《史记·大宛列传》就记载:“闻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诎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这里虽未直接提“秦”,但侧面反映了西域对东方大帝国的认知,而这个认知的起点正是“秦”。
从波斯文献中的“Chīn”,到玄奘记载的“摩诃至那”,再到今天英语的“China”,2000多年过去,秦始皇或许没想到,自己建立的帝国早已消失,但“秦”的发音却成了中国的“国际名片”。当我们在国外听到“China”时,其实听到的,是那个结束乱世、奠定华夏版图的古老帝国,穿越千年的回响。
来源: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