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清晨,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罗圈岩村的侯家喜就走进了镇上的“微型科普馆”——这个3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互动触摸屏亮着,正播放着科普知识,为群众与农技专家搭建了交流平台。
□徐小婷 冉金鹭
9月18日清晨,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罗圈岩村的侯家喜就走进了镇上的“微型科普馆”——这个3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互动触摸屏亮着,正播放着科普知识,为群众与农技专家搭建了交流平台。
“这里能学到很多小窍门,特别实用。”侯家喜说,“有了科普馆、田间课,生活生产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在沙河镇,科普惠民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罗圈岩村核桃园里,“土专家”侯银堂正带着农户实操嫁接技术,实验改良核桃新品种;金牛农场的果园里,无人机盘旋演示植保作业,引得不少村民驻足学习。这股“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正是沙河镇以科普为桥、赋能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微型科普馆”已经服务超1000人次,真正实现“小空间装下大服务”。镇上还组建了10余人的科普志愿服务队,开展了20余场“田间课堂”“农家技术会”,把防虫药剂使用、果树修剪等实用技术,手把手送到村民手里。
以前核桃虫害严重,单株干果产量只有2.5斤。镇上推广最新专用药剂后,单株干果产量一下跃升到 14 公斤。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该镇广泛普及最新嫁接技术,基本实现有核桃产业的家庭就有1名嫁接能手;在罗圈岩村,淫羊藿规范化种植技术盘活了百余亩林地,预计带动户均增收超3000元;金牛农场用上纳米硒富硒水果技术,种植效率提升 40%;唐家村冬桃“六个一”栽植技术的推广,更让当地水果朝着“优质化、品牌化”稳步发展。
要让科技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是关键。沙河镇在田间地头设了“科普服务岗”,24小时响应村民需求,已解答难题200余次;本土专家侯银堂、赵绪斌等带领10余名“土专家”扎根一线,用“1名专家带N名骨干”的模式,建起“镇有专家、村有骨干、户有能手”的服务网络,让技术服务“本土化、常态化”。靠着这些懂技术的“带头人”,5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超1200元,“信科技、用科技”成了大家的共识。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