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④|不赚钱的职业,日后成就了她的一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0:47 2

摘要:从小热爱探索和物理学的李飞飞,在普林斯顿大学找到了家的感觉,还获得前往伯克利实验室做助理的机会。父母不畏艰难,对机会和自由的无限追求,也深深影响着李飞飞。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李飞飞的大学生活和心智探索。

从小热爱探索和物理学的李飞飞,在普林斯顿大学找到了家的感觉,还获得前往伯克利实验室做助理的机会。父母不畏艰难,对机会和自由的无限追求,也深深影响着李飞飞。

学业有成的李飞飞,将如何找到她世界中的北极星?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这是你想要的吗?”

1999年,李飞飞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她将再次面临一个重要抉择:

一边是科学抱负,另一边是现实生活,该选哪一条道路?

这对李飞飞来说是真正的两难困境。当时,网络经济蓬勃发展,拥有数学头脑的和名校学位的人成为金融街热切追捧的追捧,像她这样的物理学本科生,也受到华尔街的大力招揽。

高盛、美林等众多知名企业向她抛出橄榄枝,并且都提供了福利、晋升机会、令人艳羡的薪资和真正的医疗保险。

这些企业还向李飞飞做出承诺,可以免除他们家的债务,结束干洗店的劳累,在她母亲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提供保障。

各种现实利益唾手可得,李飞飞唯一要做的,就是放弃科学。

她自己斟酌了大半个星期后,决定向母亲提起这件事。

母亲像往常一样,坐在干洗店的缝纫机前,嘴里夹着两根别针,专注地检查手中待改的衣物,李飞飞坐在旁边进行协助。

趁此闲暇,她告诉母亲,自己面试了几家公司,都是华尔街巨头,对方给出的条件很诱人。如果选择其中一家,会有很多东西要学,但只要下定决心,她是能学会的。

母亲听完她的讲述,平淡地问了一句:“这是你想要的吗?”

李飞飞含糊其辞,说如果进入这些公司,光是薪水就足以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还没等她说完,母亲再次问道:“飞飞,这是你想要的吗?”

这一次,李飞飞坦言,自己的追求是成为一名科学家。

说话总能一针见血的母亲,以李飞飞一时间反应不过来的速度反问了一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就这样,在读研与开启职业生涯之间,李飞飞选择了前者。

她经常听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说,研究生学习不仅仅是另一个学术里程碑,更是一个转折点,代表从学生到真正科学家的第一次转变。

研究生学习阶段,将把激情转化为旅程,将兴趣转化为身份,将这段学习经历锤炼为事业、声誉和生活的基础。

这种看法让李飞飞备受鼓舞,但她心中仍有费解的困惑。

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是她长久以来明确的追求。只不过,她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家的目的又是什么?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李飞飞渴望获得答案。

参访加州理工学院

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

大二那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实验室的经历为李飞飞指明了方向。

那段难忘的经历,让她看到了智能的奥秘,也让她认识到——深入理解视觉可能是解开智能之谜的关键。

如果进行视觉研究,她将面临新的选择:是神经科学,还是计算科学?

李飞飞觉得,神经科学可以让她更深入地了解大脑的能力,计算科学可以利用工程学的原理建模,甚至复制能力。她最终决定:两者兼修。

同时研究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这样的组合并不常见。不过李飞飞的运气非常好,有两所排名世界前列的学校恰好提供了她想要的课程。这意味着,她又将进行重要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斯坦福大学的某个项目,融合了神经学和电子工程学,课程的每个细节几乎都是为李飞飞量身定做。可惜,领衔教授即将离开斯坦福,他离开后,这个项目也就停了。

于是,李飞飞将目光转向另外一个选择——麻省理工学院的某个项目。打造此项目的博士是计算机视觉这个相对冷门领域的第一代研究者,他超前的工作让李飞飞非常敬重。

加州理工学院

除此之外,李飞飞还可以考虑加州理工学院。这所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世界闻名的实验室与美国航空航天局保持密切合作,只是学院在排名上处于劣势。

不管怎样,她无法抗拒去加州理工学院参访的机会。

借此契机,李飞飞第一次来到南加州。这里气候干爽,阳光明媚,热气袭人,与新泽西的潮湿气候形成鲜明对比,让她感觉来到了一个避风港。

还有铺天盖地的鲜花、池塘里慵懒地晒着太阳的乌龟,以及其他各种城市风貌,都让她感到新奇不已。

在学术氛围方面,位于美国西海岸、建筑色彩斑斓的加州理工学院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校园虽小,然而这里的活力将李飞飞征服。她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表明,这里就是她的归属。

而且,有机会逃离美国东北地区的暴风雪,摆脱多年来的严寒之苦,这本身对李飞飞而言就有很大的诱惑力。

参访加州理工学院的那个下午,让李飞飞毕生难忘。能够跟学院里的导师交谈几个小时,更是让她深感荣幸,同时也希望能成为他们的学生。

还没登上返程飞机,她便做出了决定。

是导师,也是榜样

在加州理工学院,李飞飞的两位导师都是学术界巨头。

一位是电气工程系教授彼得罗·佩罗纳,全身上下散发着意大利人的魅力,在跨学科研中游刃有余。李飞飞第一次跟他交流,就感受到了这位导师的知识渊博、兴趣广泛。

当时,彼得罗指着墙上一幅装裱精美的海报,询问李飞飞有何看法。

大学期间,李飞飞抽时间上过几门艺术课,因此能看出这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

彼得罗告诉李飞飞,他一直很喜欢蒙德里安的作品,几何的简单性能让他停下对规则和算法的思考。

李飞飞觉得,自己一直在等待遇到像彼得罗这样的思考者——聪明过人,喜欢冒险,又不时展现出天真的一面。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的构成》

另一位导师是计算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与彼得罗类似,李飞飞在克里斯托夫身上看到了优秀科学家都具备的特质:拥有无限想象力,并敢于面对想象力带来的挑战。

克里斯托夫对生物学的造诣和精进创新的精神,让李飞飞深感钦佩。第一次见面,这位颇具哲学激情的导师,向李飞飞提出“有没有想过怎么跟色盲解释颜色”一类的问题。

这样两位导师的组合,让李飞飞觉得很有意思。两个人看上去都在40岁左右,身材高大,说起话来都自信幽默。

所不同的是,彼得罗比较健壮,意大利口音很重,穿衣是学者风格;克里斯托夫相对清瘦,德国口音很重,对自己浮夸大胆的着装风格引以为豪,还将头发染成漫画里的绿色或紫色。

不过,两位导师有一点相似到离奇,那便是都有一种只能用“陶然自得”来形容的好奇心。

图中右者为李飞飞读研时期的导师——美国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

他们自由奔放,会毫不迟疑地就复杂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仿佛只需聊上几句,就能解开生命的谜题。

尤其是克里斯托夫,他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难以自拔,即使李飞飞在和他交谈,他似乎也更喜欢在自言自语中探索问题,像一个被白日梦弄得神魂颠倒的孩子。

每每看到导师这个样子,李飞飞就会想起自己心不在焉的父亲,觉得特别可爱。

多年来,李飞飞一直生活在自我怀疑中,努力掌握英语,为人处世谨慎小心。如果发现其他人和自己有着对科学的共同爱好,她就会觉得彼此是平等的伙伴。

和两位导师对话时,她感觉自己和他们心灵相通,不受语言、地位和年龄的束缚,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变得无关紧要。

同样作为移民,他们不仅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且成了卓越的科学家。因此,在李飞飞心中,两位导师就是自己的榜样。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从普利斯顿大学毕业的李飞飞,获得父母的支持,放弃华尔街巨头的诱人条件,选择去加州理工学院读研。

从小热爱探索的她非常明确自己的追求,那便是成为一名科学家。

在研究生生涯中,李飞飞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来源:朝夕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