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内蒙古公安队伍中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解读“生命火种”携带的忠诚基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22:01 1

摘要: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火种”,当患者的造血系统遭受严重疾病侵袭,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病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往往成为患者重获健康的唯一希望。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们正以其“义举”和“善行”,为生命“续航”。以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使命职责的公安队伍培

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火种”,当患者的造血系统遭受严重疾病侵袭,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病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往往成为患者重获健康的唯一希望。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们正以其“义举”和“善行”,为生命“续航”。以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使命职责的公安队伍培育了一大批这样的“无名英雄”。寻访警营,忠诚基因熠熠呈现……

以爱为炬为生命“续航”

日前,一篇文章《内蒙古第2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一名警察!》被刷屏,呼伦贝尔根河市公安局民警唐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2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生命“续航”!“这是责任,更是使命!”唐宾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的崇高事业,是救死扶伤的爱心善举。2004年,内蒙古红十字会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截至2025年9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容量已达63239人份,累计实现捐献221例。

每一次捐献,都是一次生命接力,承载着生的希望,催生生命奇迹在大爱与奉献的守护中不断迸发。

兴安盟科右前旗公安局科尔沁派出所民警王伟,曾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内蒙古自治区“枫桥式派出所”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在所有荣誉中颇具色彩的是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这是救人命的大事,我身体很好,随时可以进行捐献!”2022年2月,王伟收到配型成功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回复。经过近5个小时的采集,王伟捐献的24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从细胞分离机中取出,为一名湖南籍白血病患者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

“穿上警服,就意味着我与责任、担当、牺牲紧紧联系在一起了。”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公安局反恐怖和特巡警大队反恐中队民警仝武科早在2015年就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2023年12月,仝武科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其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筛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2024年3月5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一份装有179毫升“生命种子”的采血袋被移交到受捐者医院代表手中,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以警之名守护“生命火种”

2024年11月,“生命密码的传递与重逢”供患见面活动举行,通辽市扎鲁特旗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民警史坤作为内蒙古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他当时救助的血液病患者见面。史坤说:“看到他(受捐者)身体健康、精神很好,我十分欣慰,一切付出都值得!从今以后,我又多了一位血亲兄弟!”

通辽市科左后旗公安局反恐怖和特巡警大队民警文奇是一名90后,2016年加入到红十字志愿者血样采集队伍中。2024年4月,文奇接到了科左后旗红十字会的初筛通知,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他立即踏上拯救生命的征程。经过高分辨血样采集以及严格体检后,7月15日,文奇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内蒙古分库采集造血干细胞通知:配型成功。再一次经过高分辨血样采集、体检、动员剂注射等捐献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后,2024年8月5日,历经4小时的采集,文奇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2016年“通辽好人”、2016-2017年度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奉献奖”获得者、通辽市科左中旗公安局保康派出所辅警刘雷于2016年5月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科左中旗首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热血重燃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之火。他2014年登记入库,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捐献。当承载着希望的“生命火种”启程送往患者所在医院时,刘雷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想到我的细胞能重新激活另一个生命,捐献还需要别的理由吗?”

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民警汪作楠2021年6月登记入库,时隔一年,配型成功。得知患者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内已经失去各类应有的血液细胞,命悬一线,汪作楠当即承诺捐献。在前期准备时,需要加注动员剂,5天被注射了8针的汪作楠,身体也出现了较大的不适,他腰痛乏力、食欲下降、头晕头痛,不过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从未打过“退堂鼓”,“想到自己只需要坚持克服几天不适就可以换来另一个生命的延续,一下子就满血复活了!”8月17日,汪作楠完成了27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为这名患者送去了“生命火种”。

以我之血点亮生命之光

“每一个生命都无与伦比,不能轻言放弃。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关心你、想着你的人们。”这是刘恩强写给受捐者信中的话,温暖而又充满力量。37岁的刘恩强,是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公安分局一名森林公安民警,早在2015年,他就和妻子双双加入中华骨髓库,2021年2月,刘恩强接到通知,他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

接到通知后,刘恩强便多了一份责任,为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确保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更有利于移植成功,他坚持锻炼身体,3个月硬生生减掉了17斤体重。2021年5月,刘恩强完成209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以滴滴热血践行人民警察的庄严承诺。据了解,刘恩强曾先后4次获得市级个人嘉奖、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自治区“扫黑除恶”先进个人等荣誉。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而言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希望,是一次神圣的经历,也是一段特别的缘分。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公安局民警贾丽妍把2022年的夏天称为被“生命的可能性”轻轻叩响的季节,她和丈夫刘杨携手走进献血站无偿献血,也就是这一机缘,她和丈夫一起填写了中华骨髓库的登记表,把两人的“希望”悄悄存进了“生命数据库”。

从那天起,贾丽妍总忍不住想,自己和丈夫的血样会被送到哪里,会不会有个正满怀“希望”的人,和他们的“生命密码”契合?直到现在,夫妻俩的血样还在中华骨髓库里静静地等待着,但他们心里也潜滋暗长了一份淡淡的期待:“要是哪天电话来了,说配型成功了,我们肯定二话不说就去捐献,因为早就准备好了呀。”

赤峰市巴林右旗公安局大板城区派出所民警韩金月,2024年在巴林右旗红十字会组织的宣传活动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他心中涌起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民警,守护人民群众平安是职责所在,能用自身力量挽救生命更是义不容辞。”韩金月当即决定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从那以后,他更注意锻炼身体,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因为他知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在机会到来时稳稳接住那份生命的托付。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民警周晓瑜已累计无偿献血2400毫升,2019年献血时填写了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申请并成功入库。2023年,周晓瑜同时获得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全市优秀志愿服务个人”和内蒙古自治区共青团“优秀青年志愿者个人”荣誉。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公安局警务支援大队民警宋智渊,2018年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始终期待着一次成功的捐献:“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希望之光!”

大爱无疆,唯有忠诚真本色。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公安民警辅警共有12人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义举”,申请入库的基数更是难以计数。我区公安队伍中不断涌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不是偶然的。公安队伍崇尚忠诚奉献,铸就践行使命的坚定信念,培树了这支队伍的非凡特质,使这种个人意愿极强的“自愿”行为呈现出向上向善、无私利他的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出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