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罗永浩再次因为“预制菜”硬刚西贝老板时,评论区吵翻了天:“一个直播还债的,凭什么教行业做事?”没人记得,20年前他在新东方讲台上,曾紧张到忘词,急中生智讲英语段子救场;当罗翔的“法外狂徒张三”火到连小学生都能接梗时,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新东方课堂上被学生直白吐
当罗永浩再次因为“预制菜”硬刚西贝老板时,评论区吵翻了天:“一个直播还债的,凭什么教行业做事?”没人记得,20年前他在新东方讲台上,曾紧张到忘词,急中生智讲英语段子救场;当罗翔的“法外狂徒张三”火到连小学生都能接梗时,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新东方课堂上被学生直白吐槽:“老师,你讲的还没普法剧有意思。”
俞敏洪手下到底走出了多少“反骨”?王强辞掉美国高薪回国,徐小平从教师变创投大佬,陈向东从农村小伙干出千亿公司,董宇辉把直播间变成“文化课堂”……这6个人的故事,藏着中国职场最残酷的生存真相:离开平台的人,凭什么活得比在平台时更疯?
2008年的新东方课堂,罗翔站在讲台上念“正当防卫”法条,台下学生的哈欠声比他的声音还大。下课铃响,一个男生凑到他面前:“老师,你讲的这些,我百度一下就能查到,为啥要花钱听你念?”
这句话像耳光一样抽在罗翔脸上。那时他刚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带着“名校光环”进新东方,以为“念法条”就是专业,却忘了学生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听得进去的答案”。
后来的故事人尽皆知:他编出“张三偷超市被锁仓库饿到报警”“认错人杀了猪”的段子,课堂从“催眠现场”变成“相声剧场”;学生偷偷录下视频发到网上,“法外狂徒张三”一夜爆火,粉丝从几千涨到3000万。
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偏偏是罗翔?新东方的老师那么多,会讲段子的也不少,凭什么他能把“刑法”讲成“顶流IP”?
答案藏在他被学生吐槽后的反应里。大多数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辩解“我讲的是专业知识”,但罗翔选择“跪下来听用户说话”——他去研究学生喜欢什么:年轻人不爱听枯燥法条,就用“张三”的故事当载体;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远”,就挑“超市盗窃”“杀猪认错人”这种接地气的案例。
这正是新东方最狠的“隐性教育”:不管你多有学问,学生不爱听,就是失职。后来罗翔在B站做普法视频,依然延续了这个逻辑:3000万粉丝不是因为他是“博导”,而是因为他把“刑法”讲成了“人生故事”——粉丝说“看张三的故事像追剧”,本质上是他把新东方课堂上的“用户思维”搬到了互联网。
现在的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博导,是B站顶流,但他在采访里总说:“新东方那段被学生嫌弃的日子,比当教授还重要。”因为他真正学会了一件事:别把自己当“老师”,要把自己当“服务者”——用户的需求,永远比你的“专业”更重要。
董宇辉在新东方的第一次“翻车”,比罗翔还惨。2016年,他在西安分校教英语,讲单词“apple”时,学生趴在桌上睡觉,后排男生偷偷打游戏。他急得满头汗,突然想起俞敏洪说过的话:“学生不爱听,就给他们讲故事。”
于是他扔下课本:“你们知道吗?‘apple’这个词,藏着乔布斯的一辈子。他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后来又回来拯救它……”教室里突然安静了,打游戏的男生抬起头,睡觉的学生坐直了腰。下课铃响时,学生喊:“董老师,再讲5分钟!”
这个细节,藏着董宇辉后来“文化带货”的全部密码。2021年新东方转型直播,董宇辉第一次上播,拿着大米说不出话,憋了半天冒出一句:“这大米煮出来香得能多吃两碗饭。”没人下单。后来他想起当年讲“apple”的经历——既然直播间的观众不爱听“产品参数”,那就给他们讲“大米的故事”。
于是有了那句刷屏的文案:“我没有带你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没有带你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没有带你见过沉甸甸弯下腰的稻穗……但我想让你尝尝,这碗米饭的味道。”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与辉同行”成立后,直播间日均销售额破亿,董宇辉从“普通老师”变成“董事长”,商业版图越做越大。但他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带货技巧”,而是把新东方课堂上的“故事化教学”搬到了直播间——别人卖货讲“性价比”,他卖货讲“三餐四季”;别人喊“家人们冲”,他说“知识是有力量的”。
有老学生去直播间留言:“董老师,你现在讲大米的样子,和当年讲‘apple’时一模一样。”这句话戳中了要害:董宇辉的“文化带货”,本质上是把“课堂场景”复制到了直播间——他没变,只是换了个讲台。
现在的董宇辉,住着千万豪宅,手下管着好几家公司,但他在采访里说:“我最害怕的,是忘了当年那个在西安教室讲‘apple’的自己。”因为他知道,直播间的观众不是在买“大米”,是在买“被故事打动的感觉”——就像当年学生不是在学“apple”,是在听“乔布斯的人生”。
1996年,俞敏洪去美国找王强。当时王强是美国软件工程师,年薪几十万,俞敏洪在他公司楼下等了三个小时,冻得直搓手。王强下楼看到他,第一句话是:“你疯了?放着好好的学不上,跑这儿来折腾?”俞敏洪说:“我一个人搞不定新东方,你回来帮我。”
王强辞掉工作回国,成了新东方的“美语思维法”创始人。他教学生说“谢谢”,会模仿美国人在超市说“Thank you”时的随意,在餐厅说“Thanks a lot”时的真诚,学生笑到肚子疼,却记住了“语言是有情绪的”。
后来他离开新东方,和徐小平一起创办真格基金,投了8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小红书、VIPKID。别人问他“投资秘诀”,他说:“和教英语一样,看‘人’。”
他投VIPKID时,去课堂看孩子上课,发现小朋友坐不住,就建议团队加“游戏环节”;投小红书时,他觉得创始人毛文超“眼里有光”,像当年新东方那些想改变命运的学生。这些判断,根本不是“投资技巧”,而是他在新东方教英语时练出的“用户直觉”——孩子喜欢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他一看就懂。
徐小平更绝。他在新东方时,偷偷给贫困学生垫付申请费,帮他们找兼职。离开后做投资,他不看商业计划书,就看“创业者的眼睛”。有个年轻人找他融资,项目不被看好,徐小平却拍板:“这孩子眼里有光,像当年那个找我借钱的学生。”后来这个项目成了爆款,他赚了几十倍。
现在的王强和徐小平,是创投圈的“伯乐”,但他们总说:“我们还是新东方的老师。”因为他们没改变“教育者”的底色——教育是“成就人”,投资也是“成就人”;课堂上要“看到学生的潜力”,投资时要“看到创业者的潜力”。
陈向东刚进新东方时,是个“笑话”。农村出身,普通话带着口音,学生在台下模仿他说话:“陈老师,你讲的‘语法’,怎么听着像‘玉米糊糊’?”
他没辩解,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对着镜子练普通话,把“语法”两个字念100遍;为了让学生听懂,他画了几十张思维导图,把“时态”画成“时间轴”,把“从句”画成“大树枝”。学生说:“陈老师的课,比漫画还好看。”
后来他离开新东方,创办高途,市值超千亿。别人问他“凭什么”,他说:“我知道底层的苦。”他去偏远山区调研,看到孩子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当场红了眼,回来就推动高途做“免费公益课”。
现在的陈向东,是“千亿新贵”,但他办公室里还放着当年画思维导图的本子。他说:“新东方教会我,别把自己当‘成功者’,要把自己当‘挣扎者’——当年我挣扎着讲好普通话,现在我挣扎着让更多农村孩子上好课。”
罗永浩进新东方的方式,就带着“反骨”。2000年,他没教学经验,给俞敏洪写了封万字自荐信,结尾放话:“教不好你就开除我!”俞敏洪被他的“狂”打动,给了他试讲机会。
第一次上课,他紧张到忘词,急中生智讲了个英语段子:“Why did the student eat his homework? Because the teacher said it was a piece of cake!”学生笑疯了,他才稳住阵脚。后来他成了新东方“段子手老师”,学生说“上他的课像听脱口秀”。
离开新东方后,他折腾过锤子手机、电子烟、直播——锤子手机发布会死机,他鞠躬道歉;直播卖货被骂“割韭菜”,他说“我在还债”;现在又因为“预制菜”怼上西贝,网友骂他“蹭热度”,他回“我就是要让行业透明”。
有人说罗永浩“混最差”,欠过债,被法院执行,但他在采访里说:“我不后悔折腾。”因为他身上有新东方最“野”的基因——俞敏洪当年敢从北大辞职办补习班,他就敢从新东方辞职折腾手机;新东方的课堂允许“讲段子”,他就敢在直播间“怼行业”。
现在的罗永浩,债快还完了,又要去搞AR。有人问他“怕不怕失败”,他笑了:“在新东方讲砸过课,在发布会死过机,还有什么怕的?”
当罗翔、董宇辉、王强、徐小平、陈向东、罗永浩这6个人站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离开新东方后,没人“守着平台光环”过日子,全都在“折腾”——用故事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用用户思维做产品,用教育者的底色成就他人。
这才是俞敏洪最狠的地方:他没把新东方做成“铁饭碗”,而是做成了“磨刀石”。在这里,你可以犯错(罗翔被学生吐槽),可以草根(陈向东农村出身),可以狂(罗永浩万字自荐信),但你必须学会一件事:别依赖平台,要依赖“把用户放在心上”的能力。
现在的年轻人总问“平台重要还是个人重要”,这6个人的故事已经给出答案: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哪个平台,而是你能不能像罗翔那样“被嫌弃后立刻改”,像董宇辉那样“把课堂搬进直播间”,像王强徐小平那样“用教育者的眼睛看世界”。
就像罗翔说的:“新东方像一棵大树,我们都是枝丫。树给了我们养分,但怎么长,得靠自己。”
所以,当你抱怨“平台不行”时,不如问问自己:你是平台的“螺丝钉”,还是能带着“用户思维”到处扎根的“种子”?这才是俞敏洪手下6大“反骨”大佬,留给所有职场人的最残酷真相——离开平台还能活的人,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把“用户放在心上”的本事。
毕竟,用户不会记得你来自哪个平台,但会记得你有没有讲过一个让他们熬夜也要听完的“张三的故事”,有没有卖过一碗让他们想家的“大米”。
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