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司库与资金管理聚焦于怎么管好企业自身和内部的资金流,司库供应链平台将视野放大,从产业链资金协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大化企业的运营资本和产业链的资金竞争力。
传统的司库与资金管理聚焦于怎么管好企业自身和内部的资金流,司库供应链平台将视野放大,从产业链资金协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大化企业的运营资本和产业链的资金竞争力。
一、什么是司库供应链金融平台
01 司库建设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经历了系统性升级,其演进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关键时期:
①萌芽阶段(1947-1960s):以美国无线电报公司采用“锁箱”服务为标志,实现支票快速结算。
②初期发展(1960s-1980s):职能扩展至现金收支、账户头寸管理等,但仍隶属财务部门。
③快速发展(1980s-1990s):伴随国际资本市场扩张,司库职能涵盖现金流预测、汇率风险管理等,成为独立部门。
④成熟阶段(2000年后):中国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海油)开始探索资金集中管理,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2023年底前建成智慧司库系统。
当前建设需求聚焦三点:
①政策驱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将司库管理列为重点工程,强调通过账户整合、资金统筹及供应链金融创新提升运营效能。政策驱动的背后因素,是央企整体层面的资产回报率偏低,资金使用效率不足。根据笔者线下调研,少数央企统一结算率达到80%,大部分甚至低于50%,且收现率较低。分行业看,能源、交通、通信等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资产回报率较高,资金集中也做得更好,制造、建工等行业则偏低。
②企业转型:全球化布局与数字化变革倒逼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升级,构建业务-财务-资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央国企经过多轮的并购和重组,存在同一控制下不同成员企业使用多套ERP软件和资金系统的情况,对于集团掌握资金全貌和推动资金集中带来了较大障碍,在梳理业务的同时也亟需整合系统;另一方面,传统资金管理模式更多聚焦于内部现金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相关的资金占用和资金周转效率关注度不足。
③中资出海:资金账户全球化,央国企境外子公司往往在多个国家开设银行账户,传统模式下集团总部难以及时掌握全球资金分布状况。根据调研,跨国企业平均拥有50-100个境外银行账户,部分央企甚至超过200个。
汇率风险管理压力,跨境贸易和投资涉及多币种结算,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企业损益。如宁德时代通过"全球资金池+AI汇率预测"系统,2024年实现汇兑收益同比增加8.2亿元。
供应链出海,当前的中资出海体现为供应链出海,中资企业在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激烈竞争下建立了最具竞争力的供给体系,中资企业的出海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的整体出海,但企业和供应商在海外难以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司库如何帮助供应链出海解决资金融通问题。
02 司库体系为什么包含供应链金融
首先,司库能够站在集团层面统筹资源,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开展和推广要求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成员公司、境内外资金方、科技公司等,司库的站位具备系统、制度、流程、资源等多个抓手实现资源的整合协同。
其次,司库供应链的视角将下,资金管理不再局限于现金的集中管理和使用,对于非现金的支付、结算、收款,以及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和周转效率,关注度不断提升,希望司库的价值创造能够帮助整个供应链提升效率。在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的融资成本高企,最终会反映到企业的采购成本中,影响企业的终端产品价格和毛利率。
二、司库供应链金融反应企业
金融活动的演变趋势
过去十年大型央国企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具备基础,本次司库建设主要在资金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提升集中度;而在供应链上下游相关的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战略决策支持则是需要重点投入数字化建设的方面。
01 从内部资金管理向供应链资金协同演变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供应链的竞争,企业的资金管理也从内部向供应链上下游资金管理延升,资金管理呈现三大变化:
一是从单一企业延伸到上下游,对于账期的管理,不是一味的资金占用,而是通过产业链资金融通的优化,提升全链条的资金周转天数。
二是通过供应链的资金和风险共担,应对经济周期。例如白酒企业在消费下行周期,需要扩大经销商的数量和融资能力,以支撑市场份额,稳住产品价格。
三是数据的跨企业整合:司库系统对接ERP、物流系统,通过订单-发票-物流-资金流数据联动,实现从信息协同到资金协同,减少因信息差和事务性的因素带来的资金占用。
02 供应链资金流生态成为风险防控重点
企业经营的风险不仅仅表现为内部的现金流稳定,健康的供应链资金流生态日益重要。健康资金流生态的特征包括:
①稳定性:核心企业需平衡自身现金流与供应商账期,如17家车企集体执行60天账期政策。供应链金融可以在不调整账期政策的情况下,稳定收款预期。
②透明度:通过数据共享穿透供应链链属企业的融资紧迫性、融资成本和融资频率等数据,对链属企业进行资金评级。
③合规性:需符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规,避免因拖欠引发连锁风险。
03 跨境资金投融资
中资企业的全球化是未来20年的大命题,经历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和品牌出海三个阶段,最终将形成一批跨国公司。
在出海早期,企业以贸易结算需求为主,使用跨境收付汇、信用证等传统工具服务货物贸易;在产能出海期,企业进一步资本运作深化,对海外发债、跨境供应链融资、境外IPO等资本工具广泛应用;全球财资整合期,企业建立多币种现金池、全球税务筹划等。
新兴市场业务占比提升(东盟占中企出海投资42%),但当地货币汇率波动率普遍超15%,RCEP区域内仍存在11种不同的外汇管制政策,合规成本占海外运营支出8-12%。85%中企海外子公司资金归集率低于30%,较欧美跨国企业低40个百分点,全球资金管理面临货币错配风险和外汇管制问题。
同时,传统SWIFT系统平均到账时间3.5天,手续费达1.2%;73%企业无法实时获取全球资金头寸信息;传统外汇对冲策略对新兴市场货币覆盖率不足60%。中资企业出海伴随人民币作为货币的结算体系,对传统支付体系发起变革性挑战;新兴的稳定币、WBE3等技术的应用可能重构跨境支付体系。
三、司库与供应链金融如何
创造协同价值
01 司库在整合金融资源上的主导地位
作为企业金融中枢,现代司库的整合效能呈现三维特征:
①统筹非现支付。
针对供应链支付方式如电子债权凭证、商票、银票、信用证等搭建整合现金及非现支付的统一结算平台,在支付端的流程一体化可以防范支付风险,在支付节奏和支付规则上前置匹配,推进AP的自动化在非现金结算方面实现了供应商、金融机构、内部单位的多方在线协同,实现内外部资源的高效整合。
②结算资源的可视化分配。
企业在支付和收款端面临复杂多样的结算方式、结算周期和不同信用等级的结算资源。举例而言,某企业客户下游可能接收银行承兑汇票、电子债权凭证、商票等多种结算产品,票据又分不同信用等级的银行承兑,以及不同商业信用的客户承兑,其中一部分由于期限匹配度和信用等级较高可以直接支付给上游,但另一部分则可能涉及质押给银行资产池进行信用和期限转换。司库的统筹管理和平台建设能够实现集中运作,可视化分配结算资源。
③集团授信资源在产业链上的运用。
产业链金融的本质是降低全链路融资成本,反映到链主企业自身的资金运作,则是降低企业对运营资本的占用。以Costco为例,其资金周转天数是-30天,即供应商通过仓配将货物放入Costco的门店,货物卖出后30天Costco才向供应商付款。Costco利用其授信资源开展供应链金融,帮助供应商提前回笼资金。
02 司库在中国企业出海场景的价值创造
中资企业的全球化,必然带动和依附中资金融的全球化,中资银行的全球化经营、人民币国际结算、跨境数字货币桥,全球支付体系的重塑;司库层面可以协同银行探索跨境金融创新,为企业跨境资金协同革新效率,深化集中管理。
全球资金调度:某国际工程承包商依托多币种资金池,实现中东项目资金极速调拨(≤30分钟)。其开发的智能预结汇系统可实时捕捉32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使汇率对冲效率提升60%,每年减少汇兑损失约800万美元。该系统已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对接资质。
地缘风险管理:与中信保建立实时数据交互,某央企通过动态国别限额机制成功规避3笔合计5.8亿美元的海外坏账风险。该机制创新性地将政治风险指数、大宗商品价格、主权信用评级等12维参数纳入预警模型,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1%,较传统方法提升35个百分点。
离岸服务创新:在东盟地区试点"司库+自贸区"模式,境外子公司美元融资成本较当地市场降低150BP。在东南亚,某制造企业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为境外工厂提供跨币种融资,境外工厂前期投资较大,当地美元融资成本高昂,通过海外应付账款向中国境内银行申请融资,通过使用境内集团授信,为当地工厂降低融资180BP。
03 供应链数据反哺司库决策支撑和风险穿透
司库与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值还体现在数据层面,与其他金融产品不同,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能够整合和产生大量数据的业务,这些数据分主体层、交易层和资金层,与司库的数据整合对于企业的智能化决策和风险穿透创造巨大价值。
产业链风险监测:某汽车制造商通过供应商交付准时率等12项指标建模,其系统能自动抓取海关清关数据、港口吞吐量、供应商风险评级等外部信息,提前半年预测芯片供应缺口,避免20亿元产能损失。该模型被工信部列为供应链韧性建设标杆案例,预警准确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42%。
沙盘推演功能:光伏龙头企业模拟显示,供应链账期弹性调整可带来全产业链8%的利润增长空间。其数字孪生系统已接入全国光伏发电量数据,能模拟不同补贴政策下的现金流传导效应,为行业协会制定产业政策提供量化依据。
政策红利捕获:某钢铁集团智能匹配绿色金融工具,2024年获取专项再贴现额度15亿元。其开发的"政策雷达"系统可实时解析全国31个省市的产业政策,自动生成申报方案,使资金成本下降25%。该系统已申请7项金融科技专利,并输出给12家同业企业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