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春三月,山青水碧,春潮涌动,杨柳依依,万象更新。在这美好和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受邹城市作协主席孙继泉先生之邀,到邹城市参加了战友武继新的散文集《故乡近,故乡远》的首发式。
希望是春天最好的礼物
——在武继新散文集《故乡近,故乡远》首发式上的发言
王超
阳春三月,山青水碧,春潮涌动,杨柳依依,万象更新。在这美好和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受邹城市作协主席孙继泉先生之邀,到邹城市参加了战友武继新的散文集《故乡近,故乡远》的首发式。
首发式的地点设在武继新战友的老家一一邹城市城前镇西南河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来了许多市里作协的老师和村里的父老乡亲,挤了满满一屋子人。我的老家是离这个村不远的下石河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虽然不能常来,但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这里是我先辈生活的地方,我的根和魂都在这里,所以心情特别激动,特别高兴。
认真地通读了还散发着墨香的散文集,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感受。
一是浓浓的故乡情,让我感动。我是地地道道的邹城人,是武继新战友的同乡,两家相隔不足五里路。只是我小时候在老家呆的时间不是很长,后来就随父母到外地了。但在老家曾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所以同武继新战友一样,对家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家乡的一山一水,亲人的音容笑貌都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所以,武继新战友将散文集取名为《故乡近故乡远》,我非常理解。故乡既近又远,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它表达了一种近乡情更怯,虽远情更深的心境。童年的事情,亲人的事情,那些美丽的忧伤,那些尴尬和无奈,那些青涩和温情,都令他怀念和追思。可是,故乡虽然很近,却又很远。近的是地理,远的是情感。他一次次地回到故乡,但故乡己不是原来的模样,但他只有用文字来描述它,记录在故乡的亲人在那个岁月里的往事。听村里的老人讲,武继新战友打小就听话。父亲在外地工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在家里就是半个劳动力,用还不坚韧的肩膀帮助家里担起了生活的重担。风里来雨里去,从小他吃了不少的苦。所以17岁从大山里走出来当兵后,凭着山里人的诚恳和热情,能吃苦又肯干,得到了部队的认可和重用,从一名普通的战士,考上了军校,入了党,提了干,一步步努力调到了集团军机关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勤奋学习写作,发表多篇文章数十万字,一步步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我大概数了一下,在武继新战友的这本散文集里,写得最多的篇章是回忆家乡的往事。这些文字,朴素真切,不急不徐,亲切委婉,笔下干净,特别真实,散发着朴实的泥土气息,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热爱,有着深刻的思想深度和人格温度,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新千年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如《古槐》表面写古槐的苍桑,实则表达了对家乡变化的企盼,《百年杏树》写童年的记忆,蕴含着对亲情的一腔眷恋,《一件夹袄》记叙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生活的艰辛,《城前的路》表达了对家乡道路变化的喜悦。还有《韭菜花》《串杨叶》《卖鸡蛋》等,在童年酸楚的记忆中又显现出些许的温馨。特别是《七元钱和一双棉鞋》更写出了那浓浓的亲情和知恩图报的一腔情怀,令人动容。书中写道,作者对当年用七元钱给自己买了那双双条绒棉鞋的外祖父,一直心存感激。作为对他老人家的回报,在当兵后的第一个春节,就将自己从微薄津贴费里积攒的二十元钱,寄给了外祖父。这里写了这样一个细节,让人非常感动:"以后每次回家探亲,我都把钱准备好,放入一个用军用粮袋改成的腰带中,给我外祖父当作腰带扎好。让外祖父当年给我慷慨解囊用七元钱买那双棉鞋的经历,在外祖父逝去多年后的日子里,能让我的心灵或多或少得到些慰籍。“多么有慎有义的铁血男儿!
二是深深的军旅情,引我共鸣。我和武继新战友既是老乡,又同是当过兵的人。虽然他1983年入伍,我1978年入伍,但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的一员。只不过他是陆军,我是海军,他上过战场,我没有上过战场。但同为军人,我们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一见面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这种距离,不单单是指物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他的雷厉风行的作为,干脆利落的话语,待人真诚的大气,都还保留着军人的作风,给我印象深刻。还有那对部队的眷恋,对战友的情感,那埋在心底里的军旅情怀,都是一样的。
那是一种过命的交情,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在武继新战友的这本散文集里,就有好几篇回忆部队生活的文字,写得非常好,感情真挚,朴实亲切。如《老山情》里那一篇篇作者、烈士及战友们的日记,每一篇都深深触动了我。那部队里的一个小小的针线包,一本《解放军文艺》的杂志,一件件难忘的往事,都似他在军营生活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平凡而又绚丽。在作者的这些文字里,我仿佛又见到了那个也曾年轻的我,看到了我在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军旅生活。我甚至觉得我还依然拥有在铁马金戈军营中的壮怀激烈,铁血柔情!这种感觉真得很好!
三是满满的文学情,给我鼓舞。我同武继新战友在部队的经历很有些相似之处,这更增加了我们之间心灵的契合。我们都曾在部队做文字工作,写通讯报导,写小说散文,记录部队的生活,表达心中的情感。就是回到地方后,我们也都很留恋在部队的那些日子,有多篇回忆部队生活的文章。武继新战友文字功底深厚,回到地方后地,又发表过多篇好文章。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佳作频出,这种勤奋学习和努力创作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去年我回舟山群岛老部队战友聚会回来后,也由感而发,连续写了五篇散文,记录了当年在部队时的生活和如今部队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军旅生活的留恋和对部队培养的感激,也算是向武继新战友学习的实际行动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锚",它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船将停在何处。对于文学的喜爱,我们俩是一样的,心里都驻着一个文学的"锚",都有着一个文学梦。在写作时,我们都会经常地问自己,有没有通过文字说出来自己想说的话,有没有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没有反映出自己接触到的鲜活生活和真实感受?在文字的描述中,尽兴了没有,享受了没有,升华了没有?正如武继新战友同在散文集《后记》里说的那样:他是"凭着一腔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对文学数十年的孜孜追求,在知天命的年纪、在白发爬上鬓角的年龄、在脸上已显露出世事沧桑的年岁,把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不同网络平台的散文结集出版成册,算是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他通过他的这本散文集,表达了"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现实“的道理。他要告诉读者的是,梦想与现实并不遥不可及,只是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文学是心灵的故乡,文学是灵魂的栖息地。我觉得人活着需要有两种粮食,一种填饱肚子,一种喂养灵魂。文学是人学,我们写文章,就应当寻求这样喂养灵魂的食粮。所以,武继新战友散文集里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忠实记录,还有通过文字对它背后所包含的时代内涵和人文情怀的深刻思考和灵魂叩问。比如写农村,它既应让我们看到了它是一曲献给消逝己久的农村生活的田园牧歌,更让我们看到了它是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下农村裂变的一面镜子。在亲近故乡的同时,也融入了他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思考,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这部散文集里对故乡的描写,或将成为超越地域性的新时代乡土文学的重要坐标。
春天是季节轮回里的一个新的起点,又是人们心中共生的希望。在这个美好的春天里,我在家乡与春天深情相拥,而这场与春天的约会,与战友的约会,又是一次在春天里的心灵旅行,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亲情的温暖。希望是春天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我和武继新战友,会以希望为笔,汗水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王超,1959年2月生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师讲师团讲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济宁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济宁市启功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市民族书画协会名誉会长;济宁市拥军优属协会"心连心“艺术团顾问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济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济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2008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清风徐来一一王超书法作品集》,后又陆续出版《中国书法推荐书家一一王超书法作品集》、《大名片一一王超书法新作选》等书法专著。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留住温馨》。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