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产业如何聚力突围? 专家纵论变革时代重塑产业未来之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21:05 1

摘要:金秋九月,山城重庆再次成为全球摩托车产业瞩目的焦点。9月18日,在以“聚力·突围”为主题的2025中国摩托车重庆论坛上,来自政府、商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思想激荡、远见卓识的深度对话。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白麟 杨骏

金秋九月,山城重庆再次成为全球摩托车产业瞩目的焦点。9月18日,在以“聚力·突围”为主题的2025中国摩托车重庆论坛上,来自政府、商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思想激荡、远见卓识的深度对话。

在深刻变革中重塑产业格局

“当前,全球摩托车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国摩托车商会会长、宗申集团董事局主席左宗申的开场白令人振奋。

左宗申指出,国内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消费双重升级”。一方面,摩托车作为便捷的民生出行工具,其基础需求依然稳固;另一方面,休闲娱乐属性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市场格局。摩托车正成为旅游体验、社交互动的新载体,个性化、高性能、智能化的产品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这一判断也得到来自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印证:今年1-7月,重庆中大排量摩托车产量同比增长高达71.4%,电动摩托车产量增长34%,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强大的内需动力,为产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放眼海外,机遇同样广阔。左宗申表示,亚非拉地区庞大的出行需求为中国摩托车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基本盘”,而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中高端产品需求逐步释放,更是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增量蓝海”。

然而,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

全国工商联组织建设部会员处处长王熙玲提醒,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让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被频繁提及的词,便是“内卷”。

战略增长专家、原雅迪集团执行总裁陈名友将“内卷”本质归因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与“产品同质化供给过剩”的矛盾。左宗申则痛陈“内卷”危害:“从国内至海外,部分企业陷入低价竞争泥潭,既削弱了行业创新动力,也制约了中国摩托车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中检西部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基指出,短期的机会主义和内卷已造成了四大恶果:一是产品质量风险,近期国家标准抽查摩托车和电动车行业,仍有约20%的不合格率;二是损害国家品牌形象,在海外对比测试中,部分国产车的可靠性竟不如印度品牌,导致优秀的中国企业也受累于部分“中国品牌”不佳的口碑;三是大量可靠性差、寿命仅3-5年的电动车被迅速淘汰,“这对企业可能是低成本,对社会可能是高成本的”;四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更注重渠道而非核心技术,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放缓。

坚持长期主义与价值升级

面对“内卷”这一行业公敌,如何突围?与会人士给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摒弃短视的机会主义,回归商业本质,坚持长期主义与价值升级。

“长期主义对应的是机会主义。长期主义是做时间的朋友,机会主义就是做机会的朋友。”牛摩网CEO张瑞元的这番话,精准地概括了两种发展路径的根本区别。他坦言,机会主义曾是中国企业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但今天,它所带来的困局已愈发明显。

本田摩托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林杰介绍,本田的战略愿景常以十年为期,甚至远眺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与零交通事故死亡),所有短期产品与技术规划都服务于这一宏大目标。这种战略定力,使其能够穿越周期,保持核心竞争力。

宁波赛福汽车制动有限公司总经理单东升则从专业领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安全件ABS的供应商,我们的产品从研发到量产至少需要五年,想走短平快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据介绍,该公司超过5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10%以上,正是这种长期投入,构筑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品牌护城河。

如果说坚持长期主义是战略层面的“守正”,那么价值升级则是战术层面的“出奇”。重庆黄河新能源总经理彭家洪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概念——“向上卷”。他呼吁:“卷价格,越卷越不会有出路。往上卷,卷你对产品的理解,客户对场景的诉求,卷你的商业伙伴对整个商业价值的共鸣,卷我们的品牌价值。可能只有这种高维度的卷,才有可能让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世界主流消费群体的心智里去。”

左宗申也提出建议: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品牌建设、拓展国际市场和加强行业自律。这五点环环相扣,核心直指摆脱低价竞争,构建以技术为内核、品牌为载体、价值为驱动的全新发展模式。

从产品出海到全球化品牌

当国内市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出海”已从过去的“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然而,如何避免将国内的“内卷”简单复制到海外,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蜕变,也成为圆桌论坛上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当天,与会者首先深刻反思了历史的教训。重庆市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罗亚提及,中国摩托车曾因内卷在越南市场遭受重创,拱手让出主导地位。一些行业人士还分别提到近年来在缅甸、印尼的摩托车和电动车市场存在的“内卷”乱象。这都在警示着人们:低质低价的出海模式,伤害的不仅是单个企业,更是整个“中国制造”的声誉。

高质量出海的正确路径是什么?

杭州天丰电源董事长陈刚一语中的:“中国摩企要把产业链优势升级为技术优势,从出海卖产品转向全球创品牌。”

浙江华洋赛车董事长戴继刚对此有更深的体悟,他认为品牌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被主流市场认可的“美誉度”:“想树品牌首先要树品行。我们必须要学习和运用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规则,用它的规则参与竞争,才能受别人尊重,而不是耍小聪明。”

在大部分与会人士看来,这种赢得尊重的过程,虽然漫长且可能需要放弃短期利益,但却是建立一个真正全球化品牌的必由之路。

“不是把中国的产品直接扔过去就卖了,”杭州摩兽科技CEO陈官平直言,“你要做品牌,就需要本地化的研发、资本、服务、生产和质量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彭家洪强调,要克服“水土不服”,必须精准理解全球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价值共鸣。他提出“分布式制造”理念,旨在通过赋能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戴继刚也认为,企业的市场选择应“切合着你的产品适合哪个国家的需求和消费水平消费特点来定”,而非盲目跟风。

个体企业的力量终究有限,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行业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江苏无锡锡山区电动车外贸协会常务秘书长张自强分享了“锡山模式”的成功经验:由协会牵头,组织企业集体参加米兰展等国际顶级展会,以“锡山电动车”的整体形象出现;组织高访团考察海外市场;探索联合建立海外仓和共享维修体系;整合资源打造产业带的跨境电商平台。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议价能力和品牌声量,也有效分摊了单个企业的风险与成本,为“携手出海”提供了范本。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