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三天两次反转、道歉信删了又发,美的“14小时加班被欠薪”只用一天摆平,企业应对舆情的高低段位,被赤裸摆在公众面前
西贝三天两次反转、道歉信删了又发,美的“14小时加班被欠薪”只用一天摆平,企业应对舆情的高低段位,被赤裸摆在公众面前
先说西贝
起因很直接,罗永浩质疑西贝用预制菜,贾国龙起初斩钉截铁地否认,还放出狠招——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对外开放
这步棋一落,很多人觉得有诚意,毕竟谁敢让你看后厨,底气应该不小
可没撑到周末,9月14日12点55分,西贝内部通知暂停参观,理由是“保证后厨正常运营”
前脚喊着透明,后脚就关门,这一合一放,难免让人疑心更重
更尴尬的是
当天又爆出贾国龙在行业群里的发言截图——“我应对方式有错,改!
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这句“改!”
的气势很中国式,可情绪上来容易,逻辑和流程跟不跟得上,是另一回事
媒体随后向相关人士核实,截图为真
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道歉信,称多道菜品将改为门店现做,包括儿童餐牛肉焖饭、牛肉饼等,承诺“打明牌,做个透明的西贝”
结果这封道歉信又被删了,很快重新发出
“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虐”字加上了引号,细微,却透露着公关部临场改词的紧张
而另一条线
罗永浩在15日凌晨再发声,指贾国龙曾在群里称他“网络黑社会”,罗直言这是诬蔑诽谤,并提议找大平台直播对话,把预制菜的真相和行业健康发展摆上台面
同一上午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第三次发声,肯定西贝的很多优点,劝大家理性看待
老于的语气一向温和,讲的是“把灯打开”,这份克制,反倒成了这场拉扯里少有的温度
但话说回来,信任这种东西,一旦抖落在公众场里,就很难靠几句漂亮话拼回去
对照去看美的的这起风波,画风完全不一样
有网友发帖称父亲在美的工厂一天干14小时,离职后还被欠薪,这事儿瞬间冲上讨论区热榜,点赞评论过万
企业要么挨打,要么亮证,美的选择了后者
9月14日下午,美的出面给出一套“硬证据”:这位52岁的张先生在9月8日至11日于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做一线操作工,按时上下班,并无加班到21点的情况
考勤记录、工厂监控、班车监控一齐上
关于工资,美的解释是银行系统显示账号异常,多次打款失败,9月13日已当面结清
同时
发帖人是张先生28岁的女儿,她用18岁妹妹的小红书账号,未核实就发了不实信息
信息一条条摆出来
质疑自然就消了大半
这不是语言艺术,而是证据的力量
同一时间段,一个餐饮大牌反复横跳,一个制造巨头快准稳,这其实指向同一个核心:在人人都是“监督员”的时代,公众不再接受单方面的说法,只认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说白了
“你说我听”的时代过去了,“我看你做”才是底层信任逻辑
把镜头拉远一点,预制菜从来不是洪水猛兽
问题在于消费者知情权
这也是政策风向的变化点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未来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
与此同时
市场监管系统正在完善《食品安全检查员管理暂行办法》,准备统一培训与考核
当规则从“企业自我解释”变成“必须公开披露、随时可查”,企业对话的姿势就会被动变成“打明牌”
这对西贝是压力,也是一次补课的机会
市场数据也在给出另一层现实: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
电商平台统计,2023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160%,年轻消费者占比超过60%
热闹归热闹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提醒,预制菜的关键矛盾仍在消费端不买账,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国标、核发牌照,让知情权真正落地
这话说在点子上: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怎么告诉你用了什么、做到可追溯”
只要标签写清楚、来源可查、品质稳定,消费者也不是不能接受
危机应对上
海底捞当年的“老鼠进后厨”是一面镜子
2017年曝光后,他们第一时间道歉,给出整改时间表,门店自查,一步步拉回信任
星巴克的“驱赶民警”风波则是另一种走法——起初解释“误会”,舆论不买账,最后回到承认、道歉、培训的路径
公共事件的逻辑其实很朴素:
把错认了,把账交清了,把整改讲明白了,风浪就会过去
回到这次的主角
贾国龙不是没魄力,他的“改!”
是真情绪,也是勇气,问题是魄力要落在流程和证据上
开放后厨是好主意
可一开两天又关,等于把“透明”变成了“表演”
道歉信删了又发、为一个字眼加引号,这些细节在普通人眼里,就是摇摆
对比美的那边,考勤、监控、转账记录一把过来,“一天结案”,是把解释权交给事实
情绪打不过证据,这是公关的铁律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背景
西贝与某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十年,据说花了六千多万,未来十年还准备花一两个亿
钱没白花,品牌调性、管理打法看得见
但关键时刻,还是要靠“把话说清楚、把事做明白”
这不是一句“黑社会”或“围着吃饭的转”的江湖话能解决的
互联网不是茶馆,话一出口就是证据链的一部分
我更愿意把这两起事件当成现实课堂
企业面对舆论,第一反应不是“甩情绪”,而是“拿证据”;
第二反应不是“躲起来”,而是“把灯打开”;
第三反应不是“谁错谁死”,而是“错在哪儿、怎么改、改到哪一步”
消费者也该多一分耐心,给整改留一点时间
但前提是企业先给出可验证的路径
最后,把话掰直了说:
错误不致命,反复与对立才致命
在一个所有手机都是摄像头、每条评论都能发酵的年代
透明就是生产力,流程就是防火墙,证据就是免疫力
不管是做锅里的,还是做线上的
把“我说得清”升级到“我做得明”,把“我自己知道”升级到“你也随时能查”,这才是穿越风浪的底气
公众不是仇家,是你的潜在回头客;
监管不是敌人,是给你托底的护栏
与其在舆论场里比嗓门
不如在阳光下比证据
信源资料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西贝致歉信删了又发,罗永浩喊话于东来》-2025年9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国标落地倒计时,预制菜概念高开,得利斯涨停》-2025年9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第四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2025年4月16日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