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公元1402年,一座道德丰碑倒下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2:20 2

摘要:前言:华夏自古便人杰地灵,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有人能站得出来,危难关头亦有人能豁得出来。战国末年,秦王赢政站了出来,一扫六合;秦朝末年,刘邦站了出来,诛灭秦项;七国之乱后,主父偃豁了出来,行推恩令;党锢之祸中,陈蕃豁了出来,以身殉道。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推动了历

前言:华夏自古便人杰地灵,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有人能站得出来,危难关头亦有人能豁得出来。战国末年,秦王赢政站了出来,一扫六合;秦朝末年,刘邦站了出来,诛灭秦项;七国之乱后,主父偃豁了出来,行推恩令;党锢之祸中,陈蕃豁了出来,以身殉道。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推动了历史发展,滋养了华夏文化。

今天,鄂G君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既能站得出来,又能豁得出来的历史名人,那是公元1402年的初夏,南京城内一团乱麻,有位被称为“读书种子”的中年人以掷地有声的“便十族,奈我何”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气节推向极致。当我们穿过六百年的历史迷雾,重新审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道德完人,更是一个在权力博弈中迷失方向的理想主义者。

儒家的道德观

1、罪臣之子

公元1375年,时任济宁知府的方克勤因在年度业绩考核中荣获第一,被洪武皇帝隆重表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前脚才吃完礼部的赐宴,后脚就被下属陷害,遭罢官免职,翌年又因卷入“空印案”而被皇帝下令处死,据说他临刑前面不改色、正义凛然。其子方孝孺忍着巨大悲痛扶柩归乡,其情可谓是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

有这样一位父亲,方孝孺从小受到的教育自然不会差,他幼时便发奋读书,被周围的人赞为“小韩愈”,长大后师从浙江老乡宋濂,学问精进之快,让他那些已经成名的师兄们都感到自愧不如,比如张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后裔)和郑渊等。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满足于文辞创作,他很热衷研究济世安民之学问。

方孝孺老家—浙江宁海

2、正学庐舍

公元1382年,26岁的方孝孺被浙江老乡吴沉等人推荐给洪武皇帝,一番考核下来,皇帝对太子言道,“此庄士,当老其才”,意思是说方孝孺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正人君子,今后要让他的才华充分得到发挥。不过皇帝并未授其官职,这绝不是因为他是罪臣之子或皇帝不认可他的缘故,要知道他后面被人诬陷时,一向酷烈的皇帝连审都不审,直接下令放了他。

或许是考虑到当时的朝局并不适合方孝孺,皇帝在他第二次被举荐时,直言“今非用孝孺时”,遂让他到远离朝堂的汉中府去当教授,这一年,他36岁了。没有委屈和抱怨,他上任后勤恳教学,贤良之名誉满巴蜀。有“蜀秀才”之称的蜀王朱椿(洪武皇帝十三子)闻其名而将他聘为世子老师,并以“正学”二字命名其书舍。

明朝蜀藩长期享有“忠贤”之名

3、建文国师

公元1398年,建文皇帝甫一继位,便遵洪武遗训召方孝孺入朝,授以翰林侍讲之职,翌年即擢升为侍讲学士。年逾不惑的方孝孺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辉煌,皇帝在学问上有不解之处,找他;皇帝需要给祖父编撰实录,找他;皇帝在决策军政大事上犯难,找他;皇帝不知如何批复朝臣奏疏时,找他;乃至针对燕王起兵的各种檄文和诏书的起草工作,依然找他。

这是什么?这是国师待遇,他的所有理想和抱负均可通过影响建文皇帝去实践和证明,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全力以赴地贯彻他父亲留下的“民病不救,焉用我为”之思想,以期完成自己从小立下的“明王道、致太平”之宏愿。改革法制,优化税制,推崇文教,限制佛道免税土地数量,这些都是他和建文皇帝的举措。

方孝孺雕像

4、慷慨赴死

鉴于各地藩王实力强盛,威胁了朝廷安全,方孝孺协助朱允炆开启了明朝首轮削藩,不料因此引发靖难之变,燕王朱棣仅用4年时间便抵近南京城下,朝臣们纷纷劝说建文皇帝出京避难,以图再起,独方孝孺用“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之大义观说服皇帝坚守南京。公元1402年,燕军在城中叛臣接应下顺利攻入城中,建文皇帝不知去向,方孝孺被俘。

就在燕王刚起兵时,其麾下谋士姚广孝便因爱惜方孝孺这颗“读书种子”,而提前打了埋伏,表示到了胜利的那天,方孝孺断不会降,届时请燕王手下留情。一语成谶,方孝孺果然是块硬骨头,朱棣让他草拟登基诏书,他宁死不从,朱棣问他难道不怕诛九族吗?他的回复是“便十族,奈我何”,最终他和家人、门生弟子一道赴死,临终前留下“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之壮言。

位于南京雨花台的方孝孺墓

1、精神突围

姚广孝所云的“读书种子”,不仅仅单指方孝孺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方孝孺身上的“学以治世,以道事君”,然而理想和现实永远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只遵循理想,而不顾现实,理想终究是空中楼阁。方孝孺成长于严酷的洪武时期,再加上其父的现实悲剧,按理来说,他应该比他人更容易看透皇权本质。

可他却始终沉浸在儒家治世的道德乌托邦中,幻想能够从现实中突围。他提出了“格君”之说,以儒家之思想将君主规训为仁爱贤明之君,这是不是过于理想了?建文改制期间,他的宗旨是“复古更化”,行“王道”之政,具体措施包括循《周礼》而变更官名、殿名,甚至一度要复兴周朝的井田制,有没有人因此联想到王莽的?

姚广孝和朱棣

2、认知盲区

靖难之变期间,方孝孺作为建文皇帝的核心智囊,始终以理想化的评判来代替战略分析,属实有点难以理解。当燕军占领大名,朱棣在得知其清君侧的对象(黄子澄和齐泰)已被贬出京,遂上疏请和,要求朝廷停止前线任何军事行动。此举目的有二,一来,混淆试听,迟滞朝廷行动,好让自己有可趁之机;二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名义”基础。

方孝孺认为不妨同意议和,给辽东驻军抄袭燕军后路创造机会,此意见可谓是只知己,而不知彼,不仅让燕军的缓兵之计得以实现,还让朝廷上下、前线官兵不知所以然,无所适从,都不知道是打还是不打。燕军都打到淮南了,他还想着派人离间燕王的两个儿子,结果派出去的人全被燕王世子给抓了。

靖难之役

3、识人不明

燕王起兵之初,朝廷在各方面的优势都说巨大的,然而因用人屡屡失误而导致优势渐无,耿炳文仅为偏将之才,却让他担任主帅,李景隆摆明了是花拳绣腿,还让他接替耿炳文,除了他两,难道军中无人可用了?徐达之子徐辉祖的能力岂不比这两人强?而且他前面并无不忠之心,还有盛庸,多次让朱棣吃瘪,非要等到李景隆不行了才提拔他当主帅。

燕军抵至长江北岸,方孝孺建议派人和朱棣商量割地议和,从而让朝廷得到喘息之机,后面可利用长江天险与不擅长水战的燕军决战,这些都没问题,可朝廷用的水师统领陈瑄却在这危急时刻带着水师投降了燕军。朝廷既然意识到水师的重要性,用人上面为何不谨慎?且无防范措施。这一条条、一件件,作为国师的方孝孺都有责任。

李景隆的白水沟之战堪称“封神”之作

4、株连蔓引

方孝孺的家族虽说不算庞大,但是诛十族下来却有800多人殒命,概因其门生弟子占到了80%以上,这些人何其冤枉?据说方孝孺见到自己弟弟方孝友被抓,潸然泪下,可孝友却反过头安慰他,“取义成仁在此间”,有时候就在想,如此优秀的人物难道不应该活下来给天下做更多的事情吗?

后世有言,“正学之死,固忠矣,然株连蔓引,岂圣贤本意?”数百年来,方孝孺的人品和气节都是让人敬仰的存在,鄂G君并无菲薄方孝孺精神之意,只是对此有些困惑,对那些蒙难的人感到可惜。想想明朝末年,那些背明降清的读书人,方孝孺的弥足珍贵之处显而易见。

九族五服图,方孝孺加门生弟子为十族

方孝孺的悲剧本质上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永恒冲突,他用生命守护的道统在权力的碾压下显得脆弱不堪,但是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使得儒家文化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放到今天,他的身影依然在道德星空闪烁,他用生命书写的不仅是气节,还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谱系。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认同他的选择,但必须尊重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道德坚守同样在提醒我们,现实需要理想的指引,理想则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在坚持与妥协之间去寻找微妙的平衡。

来源:鄂G游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