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北周保定四年(564),合江县名由安乐改为合江,这座千年古县的名字就一直延续至今,但合江县的治所却几经周折,在长江两岸迁来迁去,其中一次治所迁移与唐朝宰相李逢吉有着直接关联。
唐朝宰相李逢吉与合江
王 飞
自北周保定四年(564),合江县名由安乐改为合江,这座千年古县的名字就一直延续至今,但合江县的治所却几经周折,在长江两岸迁来迁去,其中一次治所迁移与唐朝宰相李逢吉有着直接关联。
一
合江县治所演变情况
“建元六年……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着合江县的由来,现合江县符阳街道南关段就是唐蒙出符关的地点。《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符县郡东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乐水会。东接巴乐城;南,水通平夷鄨县。”详细记载着合江县的建县时间,其中“南,水通平夷鄨县”,也与《史记》中记载的唐蒙从筰关至夜郎相符。
合江县最初治所在筰关(今合江县符阳街道南关段),唐初迁白沙镇,元和十三年(818)迁回旧址(今合江县符阳街道南关段)。北宋时期因抗蒙所需,县治所短暂迁至榕山和安乐山(今符阳街道笔架山),随后因泸州治所由神臂城(今神臂城镇老泸村)迁回旧址,合江县治所也随之迁至神臂城南岸济民氏(今大桥镇长江村)。明洪武初,县治所才最终迁回南关。历经千年,几经迁移,合江县治所终于回到原点,同时印证了唐朝宰相李逢吉奏请迁治所回旧址之理由。
二
李逢吉与合江
(一)被贬任剑南东川节度使
《新唐书·李逢吉传》记载着李逢吉的一生,在其出任宰相后这样写道:“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及得位,务偿好恶。裴度讨淮西,逢吉虑成功,密图沮止,趣和议者请罢诸道兵。宪宗知而恶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意思是:李逢吉生性嫉妒别人超过自己,阴险狡猾诡计多端。到任宰相,一心满足个人喜好。裴度讨伐淮西,李逢吉怕他立功,阴谋破坏阻挠,促使主和者请求遣回各地派来的军队。宪宗知道后讨厌他,贬他出京任剑南东川节度使。
就这样,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刚任宰相的李逢吉被贬至四川,唐宪宗“中兴之主”李纯甚至专门为此写下《授李逢吉剑南节度使制》。
(二)奏请迁回合江县治所
唐至德二年(757),分剑南为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长期领有梓州、遂州、绵州、普州、陵州、泸州、荣州、剑州、龙州、昌州、渝州、合州。永贞元年(805),原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支度副使刘辟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但唐宪宗不许。刘辟便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对抗朝廷。最后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攻克成都,生擒刘辟,四川才得以平定。
四川平定不到十年,刚担任宰相的李逢吉被贬于此。然而李逢吉的性格决定他一生充满传奇,虽已被贬出京城到偏远的蜀地任职,但是他仍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平定不久的四川作出贡献。《唐会要》卷七十一记载:“泸州合江县。元和十三年五月。东川节度使李逢吉。请各移于旧县界址。以便水陆贸迁。从之。”也就是说,才到剑南道一年,李逢吉就向唐宪宗上奏请求将合江县的治所从唐初迁到的白沙镇迁回原来的旧县址——符关(今符阳街道南关段)。理由简单明了:便于水陆贸易。当时白沙镇虽然和治所旧址一样在长江边上,但治所旧址是三江交汇处,特别是赤水河是通往贵州的主要通道,由此可见李逢吉的才能无愧于宰相称号。在之后的几百年间,合江县治所又几经迁移,终于在明洪武年间迁回2000多年前的旧址——符关(今符阳街道南关段)。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