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级革命!从鹌鹑蛋膜上的蛇形臂到脑血管中的黄金路径,国产手术机器人范式跃迁|2025智·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9:30 1

摘要:国产手术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的精准、秒级的速度,在生鹌鹑蛋膜上剥壳,在镍钛合金丝上折光,在人类血管网络中复刻“黄金路径”。当机械臂的震颤被算法驯服,当AI为导管赋予“认路”的灵性,一场从“铁榔头”到“绣花针”的医疗革命,正在中国手术室里悄然重构秩序。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上海报道

黄浦江的春潮裹挟着智能时代的跫音,涌向第91届CMEF展馆。这里没有冰冷的器械堆砌,只有一场关于生命的“未来预演”。

国产手术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的精准、秒级的速度,在生鹌鹑蛋膜上剥壳,在镍钛合金丝上折光,在人类血管网络中复刻“黄金路径”。当机械臂的震颤被算法驯服,当AI为导管赋予“认路”的灵性,一场从“铁榔头”到“绣花针”的医疗革命,正在中国手术室里悄然重构秩序。

从微创集团曲面屏上的5G远程手术直播,到歌锐科技悬浮如天鹅的“牛顿3D”影像臂;从术锐机器人蛇形臂穿越0.2毫米的蛋壳极限,到强联智创的机械手指在脑血管中“穿针引线”……这场科技盛宴的每一帧画面,都在颠覆传统医学的经验壁垒。

当实习医生也能操作骨科机器人完成毫米级截骨,当县级医院可借AI实现神经介入手术的“黄金标准”,医疗公平的曙光正穿透技术垄断的阴霾。中国医疗装备不再甘做追随者,它们以“可变孔”“自主协同”“超神医生”等原创标签,在手术机器人的全球版图上划下东方智慧的坐标。

此刻的展馆如同数字医疗的“清明上河图”:机械臂静默如雕塑,算法在血管网络中奔流,而黄浦江的浪潮正将这场智能革命的涟漪,推向更远的生命疆域。

国产机器人破局者的终极美学

在5.1手术机器人展区,规模最大的两个展台分别由微创公司和术锐公司设立。自直观外科推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国际医疗巨头通过多孔手术机器人技术构建起专利壁垒与护城河体系,长期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企业虽持续进行技术追赶,却始终未能突破"模仿创新"的固有模式,这一局面直至本土手术机器人赛道涌现首批破局企业方得改变。

该展区最为宽阔的展位非微创集团莫属,曲面屏幕实时进行5G远程手术直播。据了解,微创®机器人持续深耕手术机器人与AI技术的融合研究,早在2021年已实现全球首例机器人前列腺自动消融手术。通过对手术机器人全线产品的视觉、影像与临床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研究,不断推动手术机器人产品AI智能水平的提升,目前已在多个机器人产品领域实现AI自动手术规划、AI实时影像融合、AI自动手术操作等先进功能。这些成果将为机器人手术迈向全自动化提供有力底层研究成果保障,推进智能手术新时代的来临。

本次大会期间,微创®集团旗下子集团微创®机器人携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等领域的全链条智能手术解决方案惊艳亮相,展出图迈®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及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集中展示其一体化智慧手术全解决方案及其在AI融合、远程手术、5G通信方面的技术创新水平和临床实践成果,彰显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不远处的术锐机器人展区,本报记者看到主控台车自带的示教屏,进行的一场手术模拟训练。超弹性镍钛合金细杆构成的蛇形机械臂,正通过直径25mm的单孔通道,在狭小空间内完成生鹌鹑蛋剥壳。“这是在模拟外科手术中血管裸化游离等精细操作的关键训练场景。”工程师指着显微成像界面解释道,鹌鹑蛋壳平均厚度仅0.2毫米,其下方蛋膜更薄至50微米。借助10倍放大3D高清视野可以清晰的观察蛋膜情况,蛇形臂赋能可以过滤手部震颤使操作稳定精准,使得未经系统训练的普通人,亦可轻松完成精细难度操作。

上述正在进行模拟操作的设备,正是会议现场全球首发的“可变孔技术”及“S+Suite增强平台”的最新版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可变孔技术”是当今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自主创新,即在一套机器人平台上实现单孔、多孔、混合孔模式的自由切换,而该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手术入路进入多模式化阶段。

对此,术锐®机器人总裁赵磊先生表示:“基于原创蛇形臂技术,此次术锐可变孔技术及S+Suite平台的推出,预示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跟跑’时代向‘创新引领’时代跨越。”目前,术锐蛇形臂手术机器人正在推进欧盟CE认证,未来将与中国及海外顶级医院共同推进蛇形臂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与临床创新,以中国技术定义国际指南。据悉,S+ Suite创新平台由:“SRS低延时远程手术系统”“SE复合凝切刀”“S-Center转化医学中心”三大核心模块组成,三大模块协同推进机器人超微创外科的普及与创新。

AI赋能叩响精准医疗之门

远望歌锐科技的展台,银白色的“牛顿3D”三维C形臂如展翅天鹅般优雅悬浮。作为全球首款全电动8轴一体化术中移动影像系统,正在重新定义手术室配置标准。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牛顿3D”的惊艳优势:一方面是“快准狠”的三维成像能力,在AI算法加持下,病灶扫描—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全程最快仅需12秒。即使辐射剂量降至同类产品的10—35%,依然保持0.16mm超高精度。另一方面采用AGV机器人底盘设计,360°原地坦克掉头移动敏捷。

与此同时,“牛顿3D”展示出“空间魔术师”的超绝设计。95cm超大开口配合独特偏置设计,为术者和机器人留出“黄金操作区”;一体化机身使总体积比传统设备缩小50%;进而“牛顿3D”可以定制实现智能自主移动和自动扫描,大幅优化和提升手术流程。

截至目前,“牛顿3D”已配合市场上主流的导航类手术机器人开展了大量手术。除与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联合应用外,“牛顿3D”这款“全能战神”的临床应用范围,从脊柱、创伤到ERCP/肝胆、血管介入等各类微创、介入和开放手术,都能完美胜任。而在“牛顿3D”的助力下,歌锐科技“牛顿”手术机器人已完成了科研实验、5G远程实验、活体动物实验,并进入人体临床。

据悉,“牛顿”为歌锐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自主协同脊柱内镜(神经内镜)微创全流程手术机器人。作为脊柱/神经微创领域首个采用“主从操控+智能引导+力反馈+双臂自主协作”的机器人,医生可通过控制台带力反馈的操作手柄完成一系列复杂操作,真正实现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工具”进化为“智能主动协作者”。

对此,歌锐科技高级副总裁兼产品创新总经理刘建勋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展会主题,精准映射了我国医疗装备从被动执行向智能主动协作的范式跃迁。 以歌锐科技为例,我们致力于拓展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边界,通过构建以AI赋能的完整的智能手术生态,为临床带来更多可能性。”

步入强联智创的“超神医生”展台,导管塑形机器人正在上演“穿针引线”的绝技。本报记者看到,导管塑形机器人正重塑直径0.3毫米的微导管,AI屏幕闪现着红色血管网络,机械“手指”以微米级精度将镍钛合金丝弯折成特定角度。董事长秦岚手持塑形前后的导管对比表示:“传统手工塑形像在黑暗中折纸,而AI能精确计算出血管的黄金分割点。根据影像数据自动生成导管在血管内的最佳路径,机械手指以微米级精度弯曲导管,让导管能够自动认路,头端稳稳落入3mm的动脉瘤腔内。”

在神经介入领域,颅内血管“病灶定位”与亚毫米级血管吻合历来是介入手术的技术制高点,更是神经外科医师的核心能力考核指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鸿祺指出:“导管塑形机器人通过自动测量病灶、智能导管塑形,显著降低术者的经验依赖度。其标准化操作模式使不同层级医师的手术成功率方差缩小37%,有助于构建均质化医疗质量体系,从技术维度消解区域间诊疗水平差异。”

展示屏上系统正在解析典型临床案例:某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传统术式经7次导管置入尝试未果,而机器人辅助系统仅耗时2分17秒完成导管塑形,首次置入即精准到位。现场体验到医生表示:“这不仅仅是工具革新,更是对治疗理念的重构。”据披露,作为我国首个获NMPA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认证的“AI+治疗”产品,强联智创®导管塑形机器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临床效能获《2024年颅内动脉瘤临床诊疗指南》的I级推荐、B级证据。

从"铁榔头"到"绣花针"的专科进化

长木谷®展台以“智慧骨科·精准未来”为设计理念,通过全景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场景模拟,构建沉浸式数智骨科诊疗体验。记者看到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正在演绎“魔法时刻”:AI系统将CT数据转化为动态手术方案,机械臂精准贴合股骨曲面截骨。

对此,创始人张逸凌表示,“即便是O型腿合并骨质疏松的复杂病例,机器人也能在5—10分钟规划出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精准执行,有效帮助患者恢复了力线。”据悉,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由“数智脑、数智手、数智眼”精妙融合而成,三位一体模拟资深骨科专家的能力,将术前人工智能制定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在术中精准完美实施。

纳通科技的关节置换区传来轻快的蜂鸣声,自研一体化动力系统正以0.01N·m的扭矩打磨骨模。令人惊讶的是,操作员竟是位医学院实习生。据悉,纳通关节机器人具备自动分割算法,亚毫米跟踪截骨功能,自研一体化动力,有效缩短年轻医生学习曲线,兼顾各种微创手术入路方式,具备标准化操作流程,人机互动更友好,模块化功能拓展,根据临床需求定制模块,为临床提供智能化手术方案。

佗道医疗展台,佗灵腔镜手术机器人由医生控制台、患者手术平台和影像处理平台组成。与传统腔镜相比,佗灵腔镜手术机器人的13自由度控制臂能为术者带来极致灵巧的操作体验。自研3D4K荧光电子内窥镜提供三维立体图像,画面更贴近现实。54cm长超声刀突破能量衰减技术壁垒,实现与器械等长,避免“长短手”,更有助于深在手术可达性。独创的主手二段力捏合技术,可有效确保夹持力“恰到好处”,降低软组织副损伤。

思哲睿智能医疗展台带来了荣获全球创新设计三大奖项的康多机器人®。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充分展现其卓越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与临床应用价值。该系统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累计订单量超40+台,模拟器超10+台,彰显出其高效稳定可靠的手术能力。

回望人潮渐散的展馆,那些机械臂静默伫立中央。当传统医术邂逅数字革命,当中国智造对话全球健康,这场发生在黄浦江畔的科技盛宴,正在实现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新诠释——让顶尖医疗触手可及,让生命尊严普照人间。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