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黎安,用课堂连接世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8:54 1

摘要: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后,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学生骆星宇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选课平台上选修了北京体育大学开设的“游泳(进阶)”课程,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还结交了其他高校的朋友。

俯瞰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琛 摄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封烁 摄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后,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学生骆星宇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选课平台上选修了北京体育大学开设的“游泳(进阶)”课程,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还结交了其他高校的朋友。

“留学海南”是什么模样?课堂上,外籍教师用生动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拓展国际化视野;图书馆里,不同高校的学生讨论交流,跨校合作碰撞出创新火花。在试验区,你能感受到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南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海南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随着这座教育开放之城拔节生长,新时代国际教育、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窗口在此开启,“留学海南”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

中外合作办学丨“在黎安学习和留学海外一样”

AIGC创作空间、数字人工作区、动作捕捉区域……4月10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的大模型综合实践体验中心里,该校视觉传达设计大一学生郭宝萱和同学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创作完成一项课后的大模型作业。

中国传媒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英国考文垂大学在产品设计与数字可视化设计等专业领域独具优势。在试验区,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办学,双方联合制定国际化课程。“在黎安学习和留学海外一样,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能让我们获取到很多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郭宝萱说,专业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籍教师讲授,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甚至自己在第三学年还有赴考文垂大学学习的机会。

得益于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汇聚融合,试验区搭建起具有国际化视野、复合型特色的育人平台。

“运动、健康管理、户外探险……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特别有意思。我们的《休闲与游憩研究方法》专业课就是由外教授课,会经常带我们深入分析加拿大的休闲服务模式,感受国内外体系差异,并让我们自己尝试设计休闲活动方案。”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钟松佑同学告诉记者,这种融合国际一流休闲体育专业资源,理论知识与实操应用紧密结合的教育让自己受益匪浅。

注重创新的办学实践,是“学在海南=留学国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一个缩影。多所中外高校形成的“高原”集聚效应凸显,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纷至沓来。

“相对于国外留学,在海南留学可以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大二学生余夏萱告诉记者,毕业后,自己能够同时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和英国密德萨斯大学两所大学学士学位。

“专业培养体系中进一步融入了沉浸式虚拟现实设计、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等国际前沿课程,同时教学中注重开展实践,有些课堂就像是‘车间’‘工作坊’,对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肖虎看来,黎安的确是一处良好的教育改革“试验田”,留学黎安,用课堂连接世界,有助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截至目前,试验区的师生人数达5000人,海外留学生占比超10%,今年将力争师生规模突破1万人。

“大共享+小学院”丨“跨校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如何构建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系统,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物理边界?

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李瀚宇之前参与了一个“融合AI数字人与声音克隆的戏曲数字化传播技术”的跨校合作创新创业项目,项目里有其他高校的学生,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承担视觉设计部分,而李瀚宇则专注于通过算法优化,提升数字人动作的生成效率。“每个人都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共同做好一件事。”李瀚宇说,遇到难题时,大家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跨校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实践经历让自己收获颇丰。

校园无围墙、教室无壁垒、学术无边界,这是在试验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教育场景和氛围。

截至目前,试验区已联合入驻高校推出137门次的共享课程,累计达3000余个课时。不仅如此,本学期还开设了人工智能、人文艺术与理工、非遗传承、跨文化交流、全球领导力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共享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骆星宇一样,通过跨校选课开启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的新体验。如今,入驻办学机构建起各具特色的专享学院楼,而图书馆、公共教学楼、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则共享使用,试验区“大共享+小学院”特色办学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在这种模式下,试验区还创新教育生态,即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

产学研融合丨“学习在课堂之上,也在课堂之外”

2024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谢奕哲和团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斩获银奖。

“我们参赛的项目是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心血管疾病诊断辅助系统,结合专业知识对接临床需求反馈,最终有效解决了心脏造影图像处理中的几个主要技术难题。”谢奕哲感受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成就感。

“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海口分公司指挥中心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并参与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的实际应用,并结合业务需求,运用‘数字员工’技术优化工作效率。”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大二学生贺益说,学习在课堂之上,也在课堂之外,自己也会带着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继续进行知识充电。

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在试验区屡见不鲜。高校、人才的集聚效应,孕育着多元产业发展的机遇。从各入驻高校开设的专业可以窥见,试验区的学科建设紧扣国家战略和海南四大主导产业,将打造“1+3+N”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

全省首个数字经济联合创新平台——黎安数字实验室、海南黎安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近年来,多方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此多点开花。

“试验区将以教育服务产业完善教育生态,以数字经济产业赋能园区发展,形成国际教育引领科技研发、科技研发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教育科研‘三轮驱动’格局。”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邹文涛表示。园区能够依托陵水优美滨海、数字光缆、教育岛国际科研平台等优势资源,打造“数智设计”产业集群,布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同时将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活力多元的创新创业体系、灵活多样的住房供给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园区,成为这一全球教育创新聚集高地的愿景。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