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溺水的人,突然被拉上岸。”2025年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胸外科病房里,60岁的江西建筑工人老罗(化名)兴奋地分享着重生后的喜悦。此时距离他接受双肺移植手术仅过去23天。从呼吸衰竭无法平卧到术后5天恢复自主呼吸,协和
“就像溺水的人,突然被拉上岸。”2025年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胸外科病房里,60岁的江西建筑工人老罗(化名)兴奋地分享着重生后的喜悦。此时距离他接受双肺移植手术仅过去23天。从呼吸衰竭无法平卧到术后5天恢复自主呼吸,协和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用6小时手术为这位终末期肺病患者重启呼吸通道。目前,老罗已转至普通病房,不日将康复出院。
60岁的老罗是来自江西九江的建筑工人,因长期过度体力劳动和粉尘接触让他患上间质性肺病,双肺逐渐纤维化如同干涸的海绵。近一年来,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连走几步都会嘴唇发紫,无法平躺入睡,血氧饱和度一度跌破70%。前往当地医院就医后,他被诊断为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纤维化,呼吸衰竭。“家里不能没有他啊!”握着医院下发的病危通知,老罗一家带着最后的希望,慕名找到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寻求帮助。
廖永德教授接诊后发现,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已属于间质性肺疾病终末期,如继续靠吃药控制病情,恐效果甚微。病情继续发展会严重危及生命,肺移植是唯一生机。
得知需要移植后,老罗的家人由绝望陷入沉默。一想到治疗所需的费用,一家人眉头紧锁。医院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迅速协助申请社会慈善援助,能为其减免部分手术费用。终于,老罗下定决心登记等待肺移植手术。
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廖永德教授立刻启动协和多学科肺移植模式,率领胸外科肺移植团队与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OPO、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围绕年龄大、病情重、肺功能衰竭、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等系列难题,进行充分探讨与手术演练,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体外膜肺(ECMO)辅助下双肺移植”手术方案。
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自动匹配,老罗幸运地匹配到合适的肺源。3月19日,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多学科联合为他实施双肺移植手术。
胸外科肺移植团队王思桦教授、孙全超医生进行供肺灌注和获取,麻醉科伍静教授、吴志林教授、陶欢教授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肺动脉压力,廖永德教授、江科教授开胸并与重症医学科张建成教授团队携手顺利完成主动脉中心ECMO管路连接,以此确保手术过程中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发挥。
随后,廖永德教授主刀,带领江科教授和王思桦教授,历时不到6小时顺利完成病变双肺切除与双侧供肺植入吻合。手术时间与国际上最快肺移植手术记录时间齐平。手术完成后,供肺功能良好,迅速恢复粉嫩的鲜红色,监测指标显示呼吸、循环指标正常,当即顺利脱离人工心肺旁路(ECMO)支持,由新“上岗”的供肺肩负全身血气交换。
术后,老罗在多学科团队精心的围手术管理下,术后3天可下床活动,术后5天成功脱离呼吸机辅助,自主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8%以上。“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这是老李拔除气管插管后说的第一句话,简单却饱含重获新生的喜悦。
目前,协和医院已构建“筛查-评估-维护-移植-康复-随访”全周期全流程肺移植体系。该院胸外科获批14项有关移植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移植领域顶刊发表7篇学术文章,移植团队核心成员均具有国际顶尖移植中心研修经历。
记者:卫未,通讯员:彭锦弦 聂文闻 摄影:金煦
值班编辑:郭倩倩
审核、签发:赵阳
来源:武汉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