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很多人会想到脸上的蝴蝶红斑、反复的关节肿痛,却很少有人知道,SLE 患者还常常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
提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很多人会想到脸上的蝴蝶红斑、反复的关节肿痛,却很少有人知道,SLE 患者还常常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
相关数据显示,狼疮患者在确诊后第一年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就高达 10%。一旦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不妨把血管比作一条畅通无阻的河流。正常情况下,血液会沿着血管顺畅流动,不会发生异常凝固。但当血管壁受损、血流变慢或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就会像“水泥”和“砖块”一样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固体的血块,这就是血栓。
中医将血栓归类为“血瘀”范畴,认为“气滞血瘀”是其主要病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凝滞,形成瘀阻。
为什么狼疮患者容易并发血栓?
SLE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会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受损,包括血管、肾脏、关节等。
在疾病影响下,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很容易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成分更容易渗出到血管外,为血栓形成埋下隐患。
SLE 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进一步加剧血管内皮损伤,还会干扰正常的凝血功能,让血液更容易凝固。
此外,SLE 患者往往还伴随着高凝状态、血脂异常等,这些都是诱发血栓的重要因素。多种风险叠加,使得 SLE 患者成为血栓的 “高危人群”。
日常如何预防?
预防 SLE 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让血液 “动起来”
不少 SLE 患者因为关节痛、乏力,喜欢长时间躺着或坐着,然而活动量的减少,会导致血流速度减缓,血栓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其实,哪怕是坐在沙发上,也能通过简单动作促进血液循环 —— 多做 “勾脚动作”:双脚缓慢勾起,停留片刻后再慢慢放下,每天重复几十次,就能带动小腿肌肉收缩,帮助静脉血液回流。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每天坚持散步 20~30 分钟,更能让全身血液 “活” 起来。记住不要走太快,以不疲劳为度。
✔ 饮食要兼顾 “清” 与 “补”
中医有 “食能养人,亦能害人” 的说法,对 SLE 患者而言,饮食调理尤为重要。日常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比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类食物容易助湿生热,加重体内瘀滞,不利于气血运行。
可以多吃些兼具健脾与活血功效的食材,像山药能健脾养胃、增强正气,红豆可健脾利湿,黑木耳、山楂能帮助化解瘀血。合理搭配这些食材,既能补养身体,又能减少血栓风险。
✔ 定期监测也不能少
黄闰月医生指出,SLE 患者要定期检查凝血功能、D - 二聚体、血脂等指标,同时留意自己的身体变化。
如果突然发现一侧小腿比另一侧粗,按压时有疼痛感,或者走路时总觉得腿沉、发凉,这些可能是血栓的早期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参考资料:
[1]秦卫红,廖香,卜一芝,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2,39(06):953-958.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