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9月5日,澳门的清晨还带着一丝海雾,阿东就趴在办公室那张掉了漆的旧办公桌上,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屏幕里的AR大三巴模型,线条粗糙得像孩子画的简笔画,原本该金黄的浮雕被算法渲染成了土黄色,连他自己都觉得刺眼——这是他和团队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前一天拿给本
十八画原创小说之《澳门传奇》(第56-60章,共100章)
第56章 二一横琴合
2021年9月5日,澳门的清晨还带着一丝海雾,阿东就趴在办公室那张掉了漆的旧办公桌上,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屏幕里的AR大三巴模型,线条粗糙得像孩子画的简笔画,原本该金黄的浮雕被算法渲染成了土黄色,连他自己都觉得刺眼——这是他和团队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前一天拿给本地最大的旅游公司,对方经理扫了眼屏幕就摆手:“阿东,不是我说,澳门人吃的就是旅游赌业饭,搞这些科技花架子,游客不买账,我们也不敢冒风险。”
阿东今年三十五岁,三年前从澳门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时,系主任劝他去深圳的科技公司,说“澳门留不住科技人才”,可他偏要留下来。他从小跟着父亲在路环赶海,父亲总指着妈阁庙的方向说:“阿东,咱们澳门的故事,比海里的贝壳还多,可现在的年轻人,都快忘了。”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要把妈阁庙的传说、大三巴的历史,做成能让年轻人用手机“摸得到”的东西。
创业初期,他把父母留给他的老房子抵押了,凑了两百万澳门元,在澳门半岛租了间三十平米的办公室。第一个月招聘,收到的十份简历里,有八份写着“期望岗位:赌场IT维护”“期望岗位:旅游网站运营”,只有刚毕业的小陈和从内地来澳门打拼的阿凯,愿意跟着他做“文化IP数字化”。小陈第一次来面试时,手里攥着一本《澳门历史》,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澳门不只有赌场”,这句话让阿东差点红了眼。
可现实的打击接踵而至:办公室月租三万澳门元,相当于他们半个月的营收;买激光扫描仪时,供应商听说他们是澳门的小公司,直接加价百分之二十;去年去广州见一家文旅公司,对方负责人听完他的项目,笑着端起茶杯:“澳门嘛,还是把赌场套餐包装得漂亮点实在,科技这东西,你们玩不转,也没市场。”
那天回澳门的路上,阿东把车停在澳门塔下,摇下车窗,江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进来,他看着江对面的横琴——那片他小时候和父亲赶海的滩涂,如今已经立起了不少玻璃高楼。父亲以前总说:“横琴和澳门,就像一衣带水的兄弟,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可那时候的阿东,只觉得父亲的话是安慰。他摸出手机,翻着银行卡余额,只剩不到十万了,心里第一次冒出“放弃”的念头。
9月6日早上,团队开会时,小陈红着眼眶,手里捏着手机:“东哥,我妈刚才打电话,让我回老家考公务员,她说在澳门做科技,就是浪费青春,还不如回家安稳。”阿凯也低着头说:“东哥,我房租快到期了,要是再没项目,我可能得去赌场找工作了。”阿东看着团队里五张年轻又迷茫的脸,手指紧紧攥着桌角——桌角贴着一张泛黄的便利贴,是他创业第一天写的:“让澳门的文化,通过科技发光。”便利贴的边角已经卷了起来,像他此刻的信心。
就在这时,阿东的手机突然响了,是澳门中华总商会的林姐,她的声音带着雀跃:“阿东!好消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昨天挂牌了,重点支持文化科技产业,你赶紧去看政策,说不定是你们的机会!”阿东猛地站起来,挂了电话就打开电脑,手指飞快地搜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税收优惠:入驻企业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全免”“人才补贴:澳门居民在横琴工作可享每月3000元住房补贴”“规则衔接:澳门企业可凭澳门资质在横琴经营,无需重新备案”,每一条政策都像一道光,刺破了他眼前的黑暗。
第二天一早,阿东带着小陈和阿凯去横琴。车子驶过横琴大桥时,小陈突然指着窗外喊:“东哥!你看那栋楼!上面写着‘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阿东放慢车速,看着那栋银白色的高楼,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白云,阳光洒在上面,像镀了一层金。他的心跳得飞快,这是他创业三年来,第一次离“梦想落地”这么近。
在合作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李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一听说他们做“澳门文化IP数字化”,立刻拉着他们坐下:“阿东总,你们这项目,正好撞在合作区的‘重点扶持枪口’上!”小李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政策清单,指着其中一条说:“你们要是入驻产业园,不仅能免三年租金,还能申请‘粤澳联合实验室’的名额,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这些高校合作,他们有专门做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团队,技术实力特别强。”
阿东的手指停在“人才公寓”那栏,问:“小李,澳门居民在横琴租人才公寓,真的能补贴房租吗?”小李笑着点头:“当然!像小陈这样的应届毕业生,能享受到每月5000元的补贴,基本不用自己掏钱租房。”小陈的眼睛瞬间亮了,之前的红眼眶早就没了,他拉着阿凯的胳膊小声说:“凯哥,我们不用搬了!”
“对了,”小李突然想起什么,“上周中山大学的王教授还来调研,他团队之前做过敦煌壁画的AI修复,你们不是想做老照片修复吗?正好能跟他们对接!”阿凯立刻问:“小李姐,王教授团队能帮我们解决算法问题吗?我们之前找了好几家内地公司,都不愿意接我们的小项目。”小李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合作区就是搭建桥梁的,你们的需求,我们来对接!”
那天中午,阿东带着团队去横琴的海边餐厅吃饭。海风拂过,带着新鲜的海鲜气息,和澳门的海风一样,却多了几分蓬勃的生机。阿东看着小陈和阿凯兴奋地讨论着未来的项目,心里突然有了底气。他举起茶杯:“兄弟们,我们搬去横琴!这里有政策,有技术,有市场,我们的AR大三巴,一定能让更多人看到!”小陈和阿凯用力点头,茶杯碰撞的声音,在海边格外清脆。
接下来的三个月,阿东忙得脚不沾地,却浑身是劲。注册公司时,合作区的“一站式服务”让他惊喜——以前在澳门要跑五六趟政府部门、花半个月才能办完的手续,在这里三天就搞定了,工作人员还全程帮他翻译葡语文件。装修办公室时,他特意找了澳门本地的设计师阿玲,阿玲听说他们要做“澳门文化IP”,主动提出免费设计:“我爷爷是做葡式瓷砖的,我想把澳门的元素融进去,让你们的办公室,像个‘小澳门’。”
办公室的设计充满了澳门特色:会议室的桌子面是用蓝白葡式瓷砖图案定制的,上面印着大三巴、妈阁庙的线稿;墙上装了AR投影,循环播放着阿东从澳门历史档案馆借来的老影像——1950年代的议事亭前地,商贩们推着小车卖杏仁饼,孩子们围着小车打闹;1970年代的黑沙海滩,渔民们扛着渔网回家,夕阳把海水染成金色。阿东每次看到这些影像,都会想起父亲带他赶海的日子,父亲的声音仿佛在耳边:“阿东,你看,澳门的故事,都在这些画面里。”
和中山大学的合作,比阿东想象的更顺利。王教授带着三个学生来横琴考察那天,一进办公室就被墙上的AR投影吸引了:“阿东,你们选的这些老影像太有意义了!大三巴的浮雕细节,我们可以用激光扫描数据来校准AI算法,保证修复后的效果更真实。”学生小张指着投影里的妈阁庙影像说:“东哥,我们可以加个互动功能——用户扫码后,能听到渔民的祈福歌,用粤语和葡语两种语言,再配上线画动画,肯定受欢迎!”
阿东本来还担心内地团队不了解澳门文化,可王教授和学生们做的功课,比他还细致——他们不仅查了澳门的历史资料,还特意去妈阁庙采访了老渔民,录下了最地道的祈福语。王教授说:“文化没有地域界限,澳门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我们一起把它做好。”
2021年12月25日,阿东的公司推出了首款产品——“澳忆”AR导览APP。上线当天,横琴的澳门旅游推广会上,挤满了来自内地、香港和海外的游客。一位来自北京的阿姨,扫码后举起手机,突然惊呼:“哎呀!妈阁庙‘活’了!”手机屏幕里,渔民们穿着蓝色的渔服,手里拿着香,嘴里念着“妈祖保佑,出海平安”,声音是澳门路环老渔民陈伯录制的,带着浓浓的粤语乡音。阿姨笑着说:“我以前来澳门,就拍了张照就走了,没想到妈阁庙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故事!”
一位来自葡萄牙的游客,用APP看到AI修复的1930年代妈阁庙照片,眼眶红了:“这和我爷爷当年拍的照片一模一样!我爷爷1920年来澳门做贸易,总说澳门是‘他的第二故乡’,现在我终于懂了,这里的文化,太温暖了。”他拉着阿东的手说:“我要把这个APP推荐给我在葡萄牙的朋友,让他们也看看真实的澳门。”
阿东站在一旁,看着游客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自豪。他想起三年前,自己在旧写字楼里,和团队围着一台旧电脑吃泡面的场景;想起第一次谈合作被拒绝时,在大三巴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下午的委屈;想起在横琴海边,下定决心搬过来的坚定。那些曾经的困难,现在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那天晚上,阿东开车回澳门,路过横琴大桥时,他停下车,看着桥上的路灯——一串接一串,像一条发光的项链,连接着横琴和澳门。江面上,渔船的灯光和横琴的霓虹交相辉映,像一幅流动的画。他拿出手机,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爸,我们的APP上线了,很多人喜欢,以后你再去横琴赶海,就能用手机给我看你拍的风景了。”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带着哽咽:“好啊,阿东,你没让澳门的故事白传,没让爸失望。”
挂了电话,阿东看着江对面的横琴,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想在横琴建一个“澳门文化科技体验馆”,让游客能亲手触摸AR里的澳门;想和内地的文旅公司合作,把“澳忆”APP推广到大湾区的每个城市;想在澳门大学设立奖学金,鼓励更多本地年轻人做“文化科技”。他知道,横琴合作区的成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澳门就像濠江里的一艘船,以前只能在小港湾里航行,现在有了横琴这艘“巨轮”的陪伴,就能驶向更广阔的大海。而他,会一直做那个“掌舵人”,带着澳门的故事,用科技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
七律·第56章
横琴合作区开建,澳地协同发展鲜。
阿东创业开科技,携手内地创新篇。
政策红利添动力,区位优势显威权。
濠江借势拓新域,粤澳同心共比肩。
第57章 二二民生惠
2022年1月的澳门,街头已经挂满了红灯笼,妈阁庙前的祈福绳上,缠满了市民写着心愿的小卡片——“愿家人平安”“愿澳门越来越好”,风吹过,卡片轻轻摇晃,像一串串跳动的希望。可住在筷子基公屋的阿婆,却没心思凑这份热闹。她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里攥着一叠医药费单据,指尖把纸边都揉得起了毛。单据上的数字不算大,两千三百澳门元,可对她来说,却是大半个月的养老金。
阿婆今年七十四岁,老伴走了十年,儿子在广州做建材生意,一年只能回来两次。平时,她一个人过活,日子过得很节俭:早上六点起床,煮一碗白粥,配着昨天剩下的咸菜;中午去社区的老人食堂,点一份十五元的两菜一汤,每次都把菜汤倒进饭盒,晚上热一热,配着早上剩下的粥吃;身上的衣服,还是五年前儿子给她买的,洗得发白了,她也舍不得扔。
她的藤椅旁,放着一个铁皮盒,是老伴生前用的,现在里面装着她攒的钱——都是五十、二十的零钱,最大的面额是一百。阿婆每天晚上都会打开铁皮盒,把当天剩下的钱放进去,数一数,再小心翼翼地锁上。她总说:“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万一哪天病了,不能总麻烦儿子,他在广州也不容易。”
上个月,阿婆感冒了,一开始她没当回事,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可后来咳嗽越来越厉害,晚上都睡不着觉,邻居王阿姨劝她去医院,她却说:“没事,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去医院太贵。”直到有天早上,她咳得喘不过气,王阿姨赶紧给她儿子打电话,儿子连夜从广州赶回来,把她送进了医院。医生说她是感冒引发了支气管炎,需要住院五天。
住院期间,阿婆一直惦记着医药费。她拉着护士的手问:“姑娘,我这病要花多少钱啊?我只有养老金,没那么多钱。”护士笑着说:“阿婆,您放心,澳门有免费医疗,您自己只需要付少量床位费和药费。”出院时,阿婆看到单据上的“个人支付:2300澳门元”,还是心疼了好几天——这钱够她在老人食堂吃三个月的饭了。
“阿婆,开门啊!有好消息!”1月10日早上,门外传来邻居李伯的声音,带着急促的脚步声。李伯和阿婆是老邻居,老伴走得早,两人平时互相照应,李伯每天早上都会帮阿婆拎菜,阿婆则会给李伯煮碗凉茶。
阿婆慢慢起身,扶着墙走到门口,打开门,看到李伯手里举着一张红色的宣传单,脸上笑出了褶子,连花白的胡子都在抖:“阿婆,政府要发现金分享啦!永久居民每人一万二澳门元,下个月就到账!居委会的林主任刚通知的,我特意来告诉你!”
阿婆愣了一下,接过宣传单,上面“2022年度现金分享计划”几个字格外醒目。她的眼睛有点花,凑到窗边,借着阳光仔细看,才确认“永久居民:12000澳门元”没错。“真的?”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手里的宣传单差点掉在地上——她活了七十多年,除了过年儿子给的红包,还从没见过政府直接给居民发这么多钱。
李伯走进屋,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接过阿婆递的凉茶,喝了一口说:“当然是真的!我早上去居委会问了林主任,她说今年的现金分享,就是为了帮我们这些老人减轻负担,还有低收入家庭,除了现金分享,还能多拿一笔生活补贴。”
阿婆看着宣传单,眼泪忽然掉了下来,滴在宣传单上,晕开了“12000澳门元”的字样。她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觉得“政府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人”。她想起回归前,自己在一家小工厂做工,每个月工资只有八百澳门元,养老金更是只有一千多,看病要自己掏全款。有次她发烧到39度,舍不得去医院,硬扛了半个月,差点拖成肺炎。现在,养老金涨到了四千五百多,看病有免费医疗,政府还会发钱,这样的日子,她以前想都不敢想。
接下来的几天,阿婆每天都要把宣传单拿出来看几遍,生怕是自己看错了。有天早上,她和王阿姨一起去老人食堂吃饭,看到张叔正和几个老人围在一张桌子旁,聊得热火朝天。“我那台电饭煲,用了十年,每次煮饭都跳闸,煮出来的饭一半生一半熟,等钱到了,我就去买台新的!”张叔拍着桌子说,脸上满是期待。
陈姨也笑着说:“我孙女一直想学舞蹈,以前舍不得交学费,一节舞蹈课要两百多,这次正好用这笔钱给她报个半年的班,让她也开心开心。”
阿婆坐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话,心里也有了盘算:要给孙子买个新书包,孙子上次视频说书包的拉链坏了,每次拉都要用力拽;要给李伯买盒普洱茶,李伯有高血压,医生说喝普洱茶好,他平时舍不得买;还要去老人食堂充点饭卡,省得每天带钱,也能多点点喜欢的菜,比如食堂的葡式焗鸡,她一直想尝尝,却觉得太贵。
1月20日,是现金分享发放的日子。阿婆早上六点就起了床,换上了过年才穿的深蓝色外套——这件外套是儿子五年前给她买的,她平时都舍不得穿,只有过年和去医院才拿出来。她梳了梳花白的头发,用发夹固定住,又仔细检查了银行卡,确认没带错,才慢慢走向附近的中国银行。
银行门口已经排起了队,都是和她一样的老人,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拿到钱要做什么。“阿婆,你也来取钱啊?”排在前面的张叔看到她,笑着打招呼。阿婆点点头,笑着说:“是啊,给孙子买个书包,他上次视频说书包坏了。”
轮到阿婆时,她小心翼翼地把银行卡插进ATM机,手指有些抖,输了三次密码才对——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密码是儿子的生日,她怕记错,每天都会在心里默念几遍。屏幕上跳出“余额增加12000澳门元”时,她反复看了三遍,又退卡重新插进去查了一遍,才确认是真的。
走出银行,阿婆觉得脚步都轻快了,像年轻了十岁。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了街角的“澳门文创文具店”。文具店的老板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叫阿明,是澳门大学设计系毕业的,店里的很多文具都融入了澳门元素,比如印着大三巴的笔记本、妈阁庙造型的笔。
“阿婆,您来买东西啊?”阿明看到她,笑着打招呼。阿婆指着橱窗里的一个蓝色书包说:“那个书包多少钱?”
阿明走过去,拿起书包说:“阿婆,这个是我自己设计的,上面的‘澳门’字样,是用妈阁庙的飞檐轮廓做的,面料是防水的,下雨天也不怕淋湿书本,三百八十元,您要是给孙子买,我给您打个折,三百五就行。”
阿婆点点头,从钱包里拿出三百五十元,递给阿明。阿明接过钱,又从柜台里拿出一个迷你的大三巴模型挂件,递给阿婆:“阿婆,这个送给您孙子,是我用树脂做的,很精致,他肯定喜欢。”
阿婆接过挂件,摸了摸,很光滑,心里暖暖的:“谢谢你啊,年轻人,你真有心。”
离开文具店,阿婆去了“昌记茶叶店”。茶叶店的老板昌叔是广东人,来澳门三十年了,和阿婆很熟。昌叔看到阿婆,笑着说:“阿婆,今天怎么有空来买茶叶?是不是有什么喜事啊?”
阿婆说:“给李伯买盒普洱茶,他有高血压,医生说喝普洱茶好,你帮我选一盒好点的。”
昌叔从货架上拿出一盒普洱茶,递给阿婆:“阿婆,这个是云南的古树普洱,年份有五年了,以前澳葡时期,很多葡萄牙人都爱喝这个,说能降血脂。四百二十元,您拿三百八就行,咱们是老邻居,不用这么客气。”
阿婆付了钱,昌叔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包陈皮,塞给阿婆:“阿婆,这个是我自己晒的陈皮,泡普洱茶时加一片,味道更好,还能化痰,您平时也能喝。”
阿婆谢过昌叔,又去了社区的老人食堂,充了五百元饭卡。食堂的王师傅看到她,笑着说:“阿婆,您今天气色真好!是不是有什么开心事啊?”
阿婆说:“政府发了现金分享,心里高兴,来充点饭卡,以后就能多点点你做的葡式焗鸡了。”
王师傅笑着说:“没问题!我们食堂下个月还要加几个新菜,比如葡式马介休、中式红烧肉,都是适合老人吃的,软嫩好消化,您到时候一定要尝尝。”
回到家,阿婆把书包和茶叶放在桌上,拿出手机,给儿子打视频电话。电话接通后,她举着书包说:“阿仔,你看,妈给孙子买的书包,还有这个小挂件,是文具店老板送的,好看吗?”
阿婆说:“我有钱,政府发了一万二,你不用给我寄钱了。对了,我还给李伯买了盒普洱茶,他平时帮我不少忙。”
儿子说:“妈,您做得对。我下个月带孙子回来看您,让他试试新书包,也当面谢谢李伯。”
阿婆点点头,挂了电话,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热汤。
下午,阿婆拿着茶叶去李伯家。李伯接过茶叶,打开盒子闻了闻,笑着说:“好香啊!阿婆,你怎么这么客气!”
阿婆说:“要不是你告诉我现金分享的消息,我还不知道呢,这点茶叶算什么。”
李伯泡了杯普洱茶,递给阿婆:“你尝尝,这茶真香,比我以前喝的好太多了。”
阿婆喝了一口,茶香在嘴里散开,还有淡淡的陈皮味,很好喝。她笑着说:“是啊,昌叔还送了我陈皮,泡着喝真不错。”
就在这时,居委会的林主任来走访,看到阿婆和李伯在喝茶,笑着说:“阿婆,李伯,现金分享的钱收到了吧?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阿婆说:“收到了,谢谢你们,政府想得真周到。我买了书包给孙子,还买了茶叶给李伯,心里很开心。”
林主任笑着说:“阿婆,这是应该的。我们制定政策时,特意去了很多老人家里调研,知道你们怕生病、怕麻烦子女,所以现金分享不仅能帮你们减轻负担,也能让你们心里踏实。以后有什么需求,随时跟我们说。”
林主任走后,李伯看着窗外的红灯笼,对阿婆说:“阿婆,你看现在多好,回归前,我们哪敢想政府会给我们发钱。那时候,我在码头做搬运工,每天干十几个小时,工资才一千多,还经常被老板拖欠。现在,养老金够花,看病不贵,政府还想着我们,都是托祖国的福,托回归的福。”
阿婆点点头,眼里又泛起了泪光:“是啊,以前日子苦,现在日子甜,我们要好好活着,多享几年福。”
晚上,阿婆坐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红灯笼,手里摸着给孙子的书包挂件。她想起小时候,家里穷,过年才能穿新衣服,吃一顿肉;想起年轻的时候,在工厂做工,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工资才几十元,还要担心工厂倒闭;想起老伴走的时候,拉着她的手说“我走了,你一个人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舍不得花钱”。现在,她不用担心了——有政府的关心,有邻居的帮助,有儿子和孙子的牵挂,这样的日子,比蜜还甜。
她知道,未来的澳门,民生政策会越来越好,像窗外的红灯笼一样,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七律·第57章
二二澳府施恩惠,现金分享解民累。
阿婆拿到补贴款,笑逐颜开心自醉。
生活压力随减轻,百姓安居少愁眉。
濠江不忘民为本,福祉常随岁月垂。
第58章 二三文旅融
2023年10月15日,澳门国际旅游节开幕的那天,路环的葡式村落被装点得像一幅彩色的画——村口挂着彩色的葡式旗帜,红的、蓝的、黄的,在风里轻轻摇晃;墙上画着大三巴和葡式教堂的涂鸦,画师是本地的年轻人,还特意在涂鸦里加了澳门的渔船元素;空气中飘着蛋挞的香甜和咖啡的醇厚,是村里的小 bakery 刚出炉的葡式蛋挞和葡萄牙进口的浓缩咖啡。
导游阿梅穿着一身改良的葡式碎花裙,裙子上绣着迷你的渔船图案,是她特意找澳门本地裁缝做的。她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路线图,等着她的游客——一群来自上海的年轻人,最小的二十岁,是上海大学的学生,最大的二十五岁,刚参加工作。
这是阿梅做导游的第十年。十年前,她刚入行时,游客的行程就像“赶场子”:早上八点集合,去大三巴拍照,她只能对着麦克风快速讲十分钟历史,因为游客们都忙着打卡;十点去妈阁庙,大家拍张照就催着走,说“赶紧去下一个景点”;中午吃顿敷衍的葡国菜,下午就去赌场参观,有的游客甚至会直接说“阿梅,下午我们自己去赌场,你不用跟着了”。
有次,一个上海游客在大巴上问她:“阿梅姐,澳门除了赌,还有什么好玩的?感觉一天就能逛完。”那句话像一根小刺,扎在阿梅心里——她是土生土长的路环人,从小在葡式老屋里长大,她知道澳门有很多好东西:路环的葡式老屋有百年历史,每一栋都有故事;黑沙海滩的日落特别美,夕阳把海水染成金色;本地人的慢生活很惬意,下午在小咖啡馆里喝杯咖啡,听老人讲葡澳时期的故事。可这些,游客都没机会看到。
从那以后,阿梅就开始琢磨“怎么让游客爱上澳门的文化”。她利用休息时间,去路环的老村落采访老人,比如住在百年老屋的卡洛斯,听他讲爷爷从葡萄牙来澳门做贸易的故事;去学做葡式蛋挞,跟着村里的老葡裔阿姨学揉酥皮,阿姨说“做蛋挞要放一点点盐,才能突出甜味”;去听本地的民谣歌手阿杰唱歌,阿杰写的《澳门的海》里有句歌词:“澳门的海,吹过葡萄牙的风,也吹过中国的云”,阿梅把这句歌词记在笔记本上,每次带游客都会念给他们听。
慢慢的,她有了自己的“小众路线”——带游客去路环的葡式老屋,听主人讲家族故事;去瓷砖工坊,亲手画一块澳门主题的瓷砖;去海边的小餐厅,听民谣歌手唱澳门的海风。一开始,旅游公司不支持,说“游客不爱看这些,他们只爱去赌场”,可阿梅坚持,她带着自己的朋友先体验,朋友都说“这样的澳门,才有意思”。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找她订“小众路线”,旅游公司也不得不认可她的想法。
这次的“葡式生活日”,是澳门国际旅游节的重点活动,阿梅的“小众路线”被选为推荐行程,她既紧张又期待。“阿梅姐!”远处传来一声喊,阿梅抬头,看到一群年轻人走过来,领头的是小李,她去年带过的游客,这次特意带朋友来。
“小李,你们来啦!”阿梅笑着说,给每个人递了一张手绘的路线图,上面用彩色的笔标注了今天要去的地方:卡洛斯的葡式老屋、阿玲的瓷砖工坊、阿杰的海边餐厅,还有路环的小教堂。
“阿梅姐,我们特意来体验你的‘葡式生活日’,上次你跟我说的蛋挞,我一直惦记着!”小李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去年阿梅送她的瓷砖小挂件——上面画着路环的海边日落。
第一站,是卡洛斯的葡式老屋。卡洛斯今年六十五岁,是葡裔澳门人,他的爷爷1920年从葡萄牙来澳门,做丝绸贸易生意,买了这栋老屋,至今已经一百年了。老屋的外墙是淡淡的黄色,窗户是葡式的拱形设计,门口挂着一盆三角梅,开得正艳。
“欢迎大家!”卡洛斯穿着传统的葡式马甲,马甲上绣着家族的徽章,是一艘帆船,代表他爷爷来澳门时坐的船。他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老相册,相册的封面是皮质的,已经有些磨损。
“这是我爷爷,他刚来澳门时,才二十岁,和本地的渔民一起捕鱼,学习中文;这是我奶奶,她是葡萄牙人,和邻居的中国阿姨一起学做蛋挞、包粽子,她们还一起过春节。”卡洛斯翻着相册,给游客们讲里面的故事,“这张照片,是1950年拍的,我才五岁,跟着爷爷去黑沙海滩捕鱼,渔民们教我用贝壳做小摆件,现在我还留着。”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贝壳摆件,上面刻着一艘小船,贝壳的颜色是淡淡的粉色,很精致。“这是我五岁做的,上面的船,就是澳门渔民的船,船头画着妈祖的图案,保佑出海平安。”
游客们围在卡洛斯身边,看得很认真。小李指着一张照片问:“卡洛斯先生,这张照片里的小教堂,是不是我们等会儿要去的那座?”
卡洛斯点点头:“是啊,那座教堂是1880年建的,我爷爷当年还捐了钱,现在每个周末,还有本地的居民去做礼拜,里面的彩绘玻璃,还是当年从葡萄牙运过来的。”
接着,卡洛斯带大家去厨房,教做葡式蛋挞。厨房的橱柜是木质的,上面摆着很多老物件:爷爷当年用的咖啡壶、奶奶做蛋挞的模具。“做蛋挞,酥皮是关键。”卡洛斯一边揉面一边说,“要揉到表面光滑,像婴儿的皮肤一样,然后叠十二层,每层都要刷黄油,这样烤出来才脆,咬一口能掉渣。”
阿梅也跟着学,她记得第一次学做蛋挞时,酥皮只叠了六层,烤出来硬得像饼干,卡洛斯笑着说:“阿梅,别着急,慢慢来,做蛋挞和过日子一样,要用心,不能急。”
游客们学得很认真,小李揉面时太用力,面粉溅到了脸上,像个小花猫,引得大家笑。卡洛斯看着他们,也笑了:“我小时候,奶奶教我做蛋挞,我也经常把面粉弄满脸,奶奶说‘没关系,好吃就行’。”
卡洛斯把揉好的酥皮放进模具,倒入蛋液:“蛋液要加淡奶油和炼乳,比例是三比一,还要放一点点香草精,这样更香甜。”他边说边做,动作很熟练,一看就是经常做。
烤蛋挞的时候,卡洛斯给大家冲了葡萄牙的咖啡,用的是爷爷当年的咖啡壶,铜制的,擦得很亮。“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咖啡配方,加一点肉桂粉,你们尝尝,有淡淡的香料味。”
小李喝了一口,说:“比我在上海喝的咖啡香,有股特别的味道,像阳光的味道。”
卡洛斯笑着说:“这是澳门的味道,有葡萄牙的咖啡,也有中国的肉桂,就像我们澳门人,既有葡萄牙的血统,也有中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是澳门。”
第二站,是阿玲的瓷砖工坊。阿玲今年四十岁,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她的爷爷是葡式瓷砖的工匠,从葡萄牙来澳门,做了一辈子瓷砖,阿玲从小就跟着爷爷学画瓷砖,现在把爷爷的老工坊重新装修,做成了体验式的工坊,让游客能亲手画瓷砖。
工坊里,摆满了阿玲的作品:有画着大三巴和葡式教堂的,有画着渔民捕鱼的,还有画着澳门街头小吃的,比如葡式蛋挞、猪扒包。墙上挂着爷爷当年用的画笔,笔杆上刻着爷爷的名字,还有一些老照片,是爷爷和顾客的合影。
“大家好!”阿玲笑着说,给每个人发了一块白色的瓷砖、一套颜料和一支画笔,“今天我们画‘澳门融合’主题的瓷砖,比如大三巴和葡式瓷砖的结合,或者渔船和葡萄牙帆船的结合,大家可以自由发挥,我会在旁边教大家。”
“阿玲姐,我想画路环的海边日落,上次阿梅姐跟我说的,特别美!”小李说,眼睛里满是期待。
阿玲笑着说:“没问题!画日落,要先涂淡黄色的底色,然后慢慢加橙色、红色,最后用白色点上浪花,这样看起来更生动。”
阿梅拿起画笔,画了一艘渔船,船帆上写着“澳门”两个字,船旁边是一艘葡萄牙帆船,船帆上画着卡洛斯家族的徽章。“这代表澳门的中西融合,渔船代表中国的文化,帆船代表葡萄牙的文化,它们在同一片海上航行,一起组成了澳门的故事。”
游客们画得很投入,有的游客画到一半,跑去问阿玲:“阿玲姐,这个颜色怎么调才能像大海的颜色?我想画得真实一点。”
阿玲耐心地教他们:“蓝色加一点白色,再加点黄色,就能调出澳门海的颜色,早上的海是浅蓝,下午的海是深蓝,傍晚的海是蓝紫色,你们可以根据自己想画的时间调颜色。”
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瓷砖。小李画的海边日落,颜色很鲜艳,夕阳是橙色的,海水是蓝紫色的,还有几只海鸥在天上飞;另一个游客画的大三巴,旁边加了葡式瓷砖的花纹,很有创意。阿玲帮他们把瓷砖包好,用彩色的纸袋装着:“这个瓷砖要晾干,明天就能用了,可以当杯垫,也可以挂在墙上,看到它,就能想起在澳门的日子。”
第三站,是阿杰的海边餐厅。餐厅在黑沙海滩旁边,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大海。傍晚的夕阳,把海水染成了金色,渔民的小船在海面上漂着,像一幅流动的画。餐厅的门口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蓝调餐厅”,是阿杰亲手写的,字体很飘逸。
“欢迎大家!”阿杰是本地的民谣歌手,今年三十五岁,头发有点长,扎着一个小辫子,穿着一件白色的T恤,上面印着“澳门的海”四个字。他抱着一把吉他,坐在餐厅的小舞台上,“今天我给大家唱几首关于澳门的歌,都是我自己写的,希望你们喜欢。”
阿杰拨动琴弦,唱起了《澳门的海》:“澳门的海,吹过葡萄牙的风,也吹过中国的云,渔船和帆船,一起漂在海上,载着我们的故事,慢慢长大……”他的声音很温柔,像海风一样,拂过每个人的心里。
游客们坐在窗边,一边吃着葡式烤鸡、马介休,一边听着歌,海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海水的气息,很舒服。小李拿出手机,拍了一段视频,发朋友圈:“在澳门路环,听着关于大海的歌,吃着葡式菜,这才是生活啊!下次要带爸妈来,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这种慢生活。”
阿梅看着游客们的笑容,心里满是自豪。她想起十年前,游客们只知道拍照打卡,对澳门的文化毫无兴趣;现在,他们会认真听卡洛斯讲家族故事,亲手做蛋挞、画瓷砖,会因为一首歌、一片海而感动。这就是文旅融合的意义——不是让游客“来过”,而是让他们“记住”,记住澳门的文化,记住澳门的温度。
歌毕,阿杰放下吉他,走下台,和游客们互动:“大家有没有想听的歌?或者想不想学几句粤语的副歌?”
小李举手说:“阿杰老师,我们想学《澳门的海》的副歌,上次阿梅姐跟我们哼过,很好听。”
阿杰笑着说:“好啊!我教你们,‘澳门的海,连着你和我,不管来自哪里,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家跟着我唱。”
游客们跟着阿杰学,虽然粤语说得不太标准,却唱得很认真,餐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活动结束后,阿梅送游客回酒店。小李拉着她说:“阿梅姐,谢谢你!这次旅行太治愈了,我以前觉得澳门很小,一天就能逛完,现在才知道,它有这么多故事,这么多温暖的人。下次我要带爸妈来,让他们也尝尝卡洛斯先生做的蛋挞,画一块属于他们的瓷砖。”
阿梅笑着说:“欢迎你们来!下次我带你们去看澳门的春节,有舞龙舞狮,还有本地人的年糕宴,大家一起包饺子、做年糕,特别热闹。”
阿梅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看着街头的旅游节海报,上面写着“澳门,中西交融的文化之都”。她想起自己刚做导游时的梦想:“让更多人知道,澳门不只有赌,还有文化和生活。”现在,这个梦想正在实现。她知道,澳门的文旅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她坚持下去,会有更多游客爱上澳门——爱上这里的老屋、瓷砖、海风,爱上这里的故事和温度。
晚风拂过,带着蛋挞的香甜和咖啡的醇厚,阿梅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七律·第58章
二三文旅融合兴,旅游节开客满盈。
阿梅带览葡式巷,蛋挞香甜醉客情。
村落寻幽观旧貌,街头赏艺听新声。
濠江文旅添新彩,引得游人忘归程。
第59章 二四科技兴
2024年4月8日,澳门科技园区开园的那天,天刚亮,阿伟就起床了。他穿上新买的深蓝色西装,西装的料子是他特意选的,挺括又舒服;对着镜子整理领带——领带上的图案,是他特意定制的,用激光扫描的大三巴浮雕线条,每一笔都清晰可见,既正式又有澳门特色。他还在口袋里放了一枚小小的大三巴模型徽章,是他第一次成功扫描大三巴时做的,算是给自己的“幸运符”。
今天,他研发的“澳门文化遗产AI保护系统”要在园区的展示中心重点演示,这是他五年创业路的“成果检验日”,也是他实现梦想的日子。
阿伟今年三十八岁,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从小在大三巴附近长大。小时候,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爷爷去大三巴玩,爷爷会给他讲大三巴的历史:“这是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1835年被大火烧毁了,只剩下现在的样子,上面的浮雕,有中文,有葡文,还有拉丁文,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那时候,阿伟就对这些“老东西”充满了好奇,他总问爷爷:“爷爷,为什么有的浮雕模糊了?能不能把它们修好?”爷爷笑着说:“傻孩子,这些浮雕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早就不像以前那么清晰了,要是能修好,就好了。”
大学时,阿伟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最喜欢的课程是“数字图像处理”。有次,教授给他们看敦煌壁画的AI修复成果——模糊的壁画经过AI处理,变得清晰鲜艳,人物的表情、衣服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阿伟看着屏幕,突然想起了爷爷的话,想起了大三巴的浮雕:澳门有这么多文化遗产,比如大三巴、妈阁庙,还有很多老照片、老影像,能不能用科技保护它们?
他立刻去找教授,说自己想做“澳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教授很支持他:“阿伟,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用科技保护它们,很有意义。澳门的文化遗产很有特色,中西融合,你要是能做好,不仅能保护澳门的历史,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澳门的文化。”
毕业后,阿伟进了澳门一家软件公司,做旅游网站的维护。每天的工作就是改改网页代码、处理游客的投诉,比如“预订的酒店和图片不符”“旅游套餐里的景点没去成”,一点挑战性都没有。有次,他跟老板提议“做一个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项目,比如用AR展示大三巴的历史”,老板笑着说:“阿伟,澳门做旅游和赌业就行,科技没人懂,也没人支持,别白费力气了。”
那句话让阿伟很失落,他看着办公室窗外的大三巴,心里却没放弃——他想起爷爷的话,想起教授的鼓励,他觉得,澳门的文化遗产,不能就这么慢慢模糊。
2019年,阿伟下定决心辞职创业,用自己攒的三十万澳门元,开了“澳科遗”公司,专门做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司的名字“澳科遗”,是“澳门科技保护文化遗产”的缩写,他希望通过科技,让澳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可创业的路,比他想象的难太多了。
首先是人才。他在澳门招聘了三个月,只招到两个程序员:一个是刚毕业的小陈,学的是计算机应用,对文化遗产很感兴趣;一个是从内地来澳门打拼的阿凯,做过简单的APP开发,想在澳门实现自己的价值。
“阿伟哥,我们真的能做好吗?澳门做这个的,好像只有我们一家。”小陈第一次开会时,小声问,手里攥着一本《澳门文化遗产名录》。
阿伟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做好。澳门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我们不能放弃。”
然后是资金。阿伟把自己的积蓄都投了进去,租了一间十五平米的旧写字楼,在澳门半岛的老城区,月租要八千澳门元。买采集数据的设备时,他看中了一台激光扫描仪,要三十多万澳门元,他咬咬牙,跟银行贷了款。设备送到公司那天,阿伟和小陈、阿凯围着设备,像看宝贝一样,小陈还特意买了彩带,装饰了一下设备。
有次,设备在大三巴采集数据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设备进水坏了,维修要五万块澳门元。阿伟手里没钱,只能跟朋友借。那天,他坐在大三巴前的台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有的游客在拍照,有的游客在听导游讲解,可很少有人知道大三巴背后的故事,知道浮雕上的图案代表什么。他心里很迷茫:“难道我的梦想,真的实现不了吗?”
最让他头疼的是技术。他想做AI修复老照片,可找不到合适的算法——澳门没有做这个的团队,内地的公司要么不接小项目,要么要价太高。有次,他找到一家深圳的科技公司,对方负责人听了他的项目,说:“阿伟,你们澳门的项目太小了,我们没时间做,你还是找别人吧。”
挂了电话,阿伟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墙上的大三巴照片,照片是他爷爷拍的,1980年的大三巴,浮雕比现在清晰很多。他的眼泪差点掉下来,觉得自己很没用,连爷爷的心愿都实现不了。
就在阿伟快要放弃的时候,2022年,他听说澳门要建科技园区,重点支持“文化科技”产业。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准备材料,申请入驻。他写了详细的项目计划书,附上了自己做的AR大三巴demo,还有收集的老照片,熬夜改了三遍,才敢提交。
让他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他收到了园区的入驻通知——不仅给了他一百平米的免费办公场地,还提供了五十万的创业补贴,更牵线让他和深圳的“智创科技”合作——这家公司做过敦煌壁画的AI修复,有成熟的算法,老板还是澳门大学的校友,很支持澳门的项目。
“阿伟,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算法支持,但需要你们提供澳门文化遗产的详细数据,比如大三巴的浮雕尺寸、老照片的年代背景,还有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AI修复的效果才会更真实。”智创科技的工程师老王说,老王也是学数字图像处理的,和阿伟很聊得来。
阿伟点点头,他知道,这是他的机会。他立刻带着小陈和阿凯,开始收集澳门文化遗产的数据——他们跑遍了澳门的二十多处文化遗产:大三巴、妈阁庙、议事亭前地、路环的葡式老屋、黑沙海滩的老码头。
采集数据时,他们经常要早起贪黑——早上五点去大三巴,避开游客;晚上八点去妈阁庙,等香客走了再采集。小陈的手上,被激光扫描仪磨出了茧子,他却笑着说:“阿伟哥,没事,这是我们的‘勋章’。”阿凯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看屏幕,经常发红,他就滴点眼药水,继续工作。
有次,他们去路环的葡式老屋采集数据,老屋的主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看到他们的设备,好奇地问:“你们这是在做什么?”阿伟说:“阿婆,我们在用科技保护您的老屋,以后大家用手机就能看到老屋的样子,知道它的故事。”老人笑着说:“好啊,好啊,我这老屋有很多故事,你们一定要好好保存。”
最困难的是AI修复老照片。他们找到澳门历史档案馆,拿到了一批1940年代的妈阁庙照片,照片模糊不清,渔民的脸、渔船的细节都看不清,有的照片甚至有破损。阿伟和团队熬了一个月的夜,调整算法:先是用历史资料比对,确定渔民的服装样式、渔船的结构,比如渔民穿的蓝色渔服,领口有白色的条纹;再用AI一点点修复,比如渔民的皱纹、渔船的木纹,还有照片的破损处。
有次,阿凯因为太累,趴在电脑前睡着了,手里还握着鼠标,屏幕上是正在修复的老照片。阿伟不忍心叫醒他,给他盖了件外套,自己继续调整算法。终于,当清晰的老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阿伟哭了——照片里,渔民们穿着蓝色的渔服,手里拿着香,在妈阁庙前祈福;旁边,有几个葡萄牙人,举着相机拍照,画面里满是中西融合的温情,和他爷爷讲的故事一模一样。
2024年4月8日,澳门科技园区开园。展示中心里,挤满了嘉宾和游客,有澳门政府的官员,有内地的科技专家,还有来自海外的文化遗产保护学者。阿伟站在屏幕前,穿着深蓝色西装,戴着大三巴徽章,心里既紧张又激动。
“大家好,我是澳科遗的阿伟,今天给大家演示的是‘澳门文化遗产AI保护系统’。”阿伟对着麦克风说,声音有些颤抖,但很清晰,“大家看,这是1940年代的妈阁庙,通过AI修复,我们能看到当时的场景——渔民祈福、葡萄牙人拍照,还有妈阁庙的细节,比如门口的石狮子,当时的颜色比现在鲜艳很多;这是大三巴的3D模型,大家用手机扫码,就能‘走进’大三巴内部,看到百年前的教堂结构,比如教堂的穹顶、彩色玻璃,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激光扫描数据还原的。”
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嘉宾,用手机扫码后,看到AI修复的1930年代议事亭前地照片,激动地说:“这和我父亲当年拍的照片一模一样!我父亲1935年来澳门做贸易,总说澳门是‘东西方的十字路口’,现在我懂了,这里的文化融合得这么好,太珍贵了。”
一位澳门的老人,看到妈阁庙的渔民祈福场景,擦着眼泪说:“我小时候,我爷爷就带我去妈阁庙祈福,和照片里一样,渔民们唱着祈福歌,很热闹。现在有了这个系统,我的孙子也能看到当时的场景,知道我们澳门的故事了。”
澳门大学的李教授,是阿伟的大学老师,他走到阿伟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阿伟,做得好!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贡献。”
阿伟笑着说:“李教授,谢谢您当年的鼓励,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
开园仪式结束后,李教授找到阿伟,说:“阿伟,我们澳门大学想和你们共建‘澳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培养更多本地人才,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你愿意吗?”
阿伟立刻点头:“我愿意!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现在,阿伟的团队正在研发新的项目——“澳门文化IP智能交互系统”。他们想把澳门的民间故事,比如“妈阁庙的传说”“渔民和葡萄牙商人的故事”,做成AI语音导览和动画。“比如游客扫码后,能听到妈祖的传说,用粤语和葡语两种语言;还能和动画里的渔民互动,学几句澳门的方言,比如‘早晨’‘多谢’,让游客更有参与感。”阿伟说,他想让更多人知道,澳门不仅有美丽的建筑,还有动人的故事。
傍晚,阿伟走出科技园区,看着园区里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园区里有很多科技公司,有的做人工智能,有的做生物医药,还有的做新能源,充满了创新的活力。他想起小时候,澳门的街头只有老旧的建筑,没有科技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澳门做科技创业,有的是本地的,有的是内地的,还有的是海外的,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让澳门变得更好。
他想起父亲说的:“阿伟,澳门的根,在文化里;澳门的未来,在创新里。你要用科技,把澳门的根留住,把澳门的未来点亮。”现在,他做到了。
阿伟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想把“澳门文化遗产AI保护系统”推广到整个大湾区,甚至全世界,让更多人通过科技,了解澳门的文化遗产;想在澳门建一个“文化科技博物馆”,让老人和孩子都能通过科技,感受澳门的历史,比如用VR体验1940年代的澳门街头,用AR和虚拟的渔民互动;想和内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比如敦煌研究院,一起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让澳门的经验,能帮助更多地方。
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澳门一定能成为“文化科技”的高地,让科技和传统,在这座小城,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七律·第59章
二四澳地科技兴,园区建设聚贤能。
阿伟研发AI技,智慧之花绽澳城。
人才引得八方至,项目催开百业兴。
濠江突破旧格局,科技领航向新征。
第60章 澳人忆初心
2024年9月2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学校开学的第一天,五年级(3)班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课桌上,放着一本本彩色的教材——《澳门与祖国》,封面上,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并排飘扬,背景是大三巴和妈阁庙的剪影,还有一行小字:“爱国爱澳,薪火相传”。
阿芳老师站在讲台上,穿着浅蓝色的连衣裙,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五星红旗徽章——这是她1999年澳门回归时买的,一直戴到现在。她看着台下四十个小学生,他们的脸上满是稚气,眼睛里充满了对新学期的期待,像一群小小的向日葵,朝着阳光生长。
这是她教“国情课”的第十五年,也是澳门回归后的第二十五年。
阿芳今年五十四岁,从小在澳门长大。她还记得,1980年,她十岁,在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那时候,学校里教的大多是葡萄牙的历史、文化,很少讲中国的历史。有次,老师问“澳门属于哪个国家”,班里的同学都沉默——他们只知道澳门有葡萄牙人,有葡式建筑,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不知道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
阿芳的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根在哪里?”她父亲是渔民,每天早出晚归,捕鱼回来后,会给她讲中国的历史,讲妈祖的传说,还会教她写汉字。父亲给她买了一本《中国地理》,她偷偷放在书包里,下课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着书里的天安门、长城,心里满是向往。有次,老师发现了这本书,没收了,还说“在澳门,不用学这些”。阿芳很委屈,哭着回家找父亲,父亲抱着她说:“阿芳,别难过,我们的根在中国,谁也拿不走,等你长大了,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那天,阿芳二十九岁,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学校组织师生在操场看交接仪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响起时,阿芳哭了——她终于知道“自己是谁”:“我是中国人,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她想起父亲的话,想起自己偷偷看《中国地理》的日子,心里满是激动。
从那天起,阿芳就下定决心,要让她的学生,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澳门和祖国的联系,不忘“爱国爱澳”的初心。她主动向学校申请,开设“国情课”,教学生们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有澳门和祖国的故事。
十五年来,阿芳的国情课,从不只是“照本宣科”。她会带学生去澳门历史城区,走在大三巴的台阶上,给他们讲:“这是1580年建的圣保禄大教堂,1835年被大火烧毁,只剩下前壁。回归后,政府每年都会修复它,因为它不仅是澳门的标志,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大家看,浮雕上有中文的‘圣母’‘耶稣’,有葡文的‘澳门’,还有拉丁文的经文,这就是澳门的特色,既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
有次,小宇指着浮雕上的一个图案问:“阿芳老师,这个图案是什么意思啊?看起来像一艘船。”
阿芳笑着说:“小宇,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图案是一艘帆船,代表着葡萄牙商人来澳门时坐的船,旁边还有一艘渔船,代表着澳门的渔民,它们放在一起,代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她会给学生看老照片:左边是1999年回归前的澳门,街头的招牌大多是葡语,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中文标识;右边是2024年的澳门,街头的招牌是中葡双语,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随处可见,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干净整洁。“你们看,回归后,澳门的变化多大,这都是祖国的支持。回归前,澳门的经济很落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回归后,祖国支持澳门发展旅游、博彩、金融产业,澳门的经济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阿芳说,每次看到学生们认真的眼神,她都觉得很值得。
她还会组织学生唱爱国歌曲。每年国庆节,她都会教学生唱《我和我的祖国》,有的学生不会唱普通话,她就一句一句教,把歌词写成拼音,贴在黑板上;每年回归日,她会教学生唱《澳门之歌》,歌词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每次唱到这里,学生们都会很认真,有的甚至会哭。
有次,小婷唱着唱着,眼泪掉了下来,阿芳走过去,温柔地问:“小婷,怎么了?”
小婷说:“阿芳老师,我奶奶说,回归前,她生病了不敢去医院,因为医药费太贵,现在有了免费医疗,她再也不用怕了,我觉得祖国真好。”
阿芳摸了摸小婷的头,说:“是啊,祖国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我们,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年的国情课,阿芳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活动——“我的澳门故事”。她让学生们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听他们讲回归前后的生活变化,然后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分享。“只有听身边人的故事,你们才能真正理解‘爱国爱澳’的意义,才能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阿芳对学生们说。
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都很积极。小宇是班里的班长,他采访了爷爷。爷爷今年七十二岁,回归前在一家葡资工厂做工,每个月工资只有一千二百澳门元,还经常被老板拖欠。有次,爷爷发烧到38度,想请假,老板说“请假就没工资”,爷爷只能硬扛着去上班,结果病情加重,住了一个星期的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爷爷说,回归后,政府出台了劳动法,老板再也不敢拖欠工资了,爷爷的工资涨到了四千五百澳门元,还能享受免费医疗。爷爷说,现在他每个月都能领到养老金,不用再担心生活,这都是祖国的功劳。”小宇在作文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感激。
小婷的奶奶今年七十岁,回归前,家里住的是十几平米的旧房子,没有卫生间,要去公共厕所,夏天又热又臭;回归后,政府建了公屋,奶奶家搬去了六十平米的房子,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有阳台,奶奶可以在阳台上种花草。“奶奶说,以前她生病了不敢去医院,因为医药费太贵,现在去医院看病,自己只需要付少量的钱,医生和护士都很温柔。奶奶说,她现在每天都去社区的公园散步,和邻居们聊天,日子过得很开心。”小婷在作文里写,还画了一张奶奶家现在的房子,画得很认真。
小浩的外公是渔民,回归前,外公的渔船经常被葡萄牙巡逻艇刁难,有时候还会被罚款;回归后,政府成立了渔民协会,保护渔民的利益,外公再也不用怕了,还能领到渔业补贴,日子越来越好。“外公说,现在他每次出海,都会看到五星红旗在海边飘扬,心里就很踏实,觉得有祖国保护着我们,什么都不用怕。”小浩在作文里写,还附了一张外公出海的照片。
周五的课堂分享会上,学生们轮流上台读作文。小宇第一个上台,他拿着作文本,大声说:“爷爷说,回归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都是因为祖国的支持。我是中国人,我爱澳门,也爱祖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芳看着小宇认真的表情,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自己十岁时,不知道“澳门属于哪个国家”;现在,她的学生们,十岁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爱澳门”,这就是她十五年坚持的意义。
小婷上台时,有点紧张,双手紧紧攥着作文本,阿芳鼓励她:“小婷,别害怕,把奶奶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大家都会为你骄傲的。”
小婷点点头,慢慢读起作文,读到奶奶搬去公屋时,她哭了:“奶奶说,她从来没想过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有自己的卫生间,还能在阳台种花草,谢谢祖国,谢谢澳门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台下的学生们也很感动,有的拿出纸巾擦眼泪,有的小声说“我奶奶也说过这样的话”。
分享会结束后,小浩走到阿芳身边,小声问:“阿芳老师,什么是‘爱国爱澳’?我不太懂。”
阿芳蹲下来,看着小浩的眼睛,笑着说:“小浩,爱国就是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比如看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我们会觉得骄傲;爱澳就是爱我们的家乡澳门,为澳门的发展而努力,比如爱护澳门的文化遗产,不乱扔垃圾,好好学习,将来为澳门做贡献。而‘爱国爱澳’,就是要记住,澳门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要和祖国一起,越来越好。”
小浩点点头,似懂非懂地说:“阿芳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和澳门做贡献,像外公一样,保护澳门的大海。”
阿芳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啊,小浩,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今年是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阿芳带着学生们做了一个“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的展览。展览设在学校的礼堂里,墙上挂满了学生们的作文、手抄报,还有他们收集的老照片。手抄报里,有的画着大三巴和五星红旗,有的写着“我爱澳门,我爱祖国”,还有的画着澳门的未来,有高楼大厦,有飞船,充满了想象力;老照片里,有1999年回归时的交接仪式,有2004年澳门第一条轻轨开通,有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还有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的场景。
展览那天,很多家长来参观。小宇的爷爷看着孙子的作文,激动得手都在抖:“阿芳老师,谢谢你!没想到我的孙子能这么了解澳门的历史,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小时候,做梦都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这都是托祖国的福,托回归的福。”
阿芳笑着说:“爷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让孩子们记住历史,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您的故事,是最好的教材,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小婷的奶奶也来了,她看着展览里的公屋照片,对阿芳说:“阿芳老师,谢谢你教孩子们这么多,他们是澳门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爱祖国,爱澳门,把‘爱国爱澳’的初心传下去。”
阿芳点点头:“奶奶,您放心,我们会把‘爱国爱澳’的初心,一代代传下去,让孩子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为澳门的发展,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傍晚,阿芳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看着街头的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鲜艳。街头的电子屏上,播放着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的宣传片,里面有澳门的发展变化,有市民的幸福笑容,还有孩子们唱《我和我的祖国》的画面。
她想起1999年回归那天,她在操场哭着唱国歌;想起十五年来教过的学生,有的去内地读大学,学科技、学文化,毕业后回到澳门,为澳门的发展做贡献;有的去国外留学,告诉外国的同学“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一个美丽、温暖的城市”;还有的成为了老师,像她一样,教孩子们“爱国爱澳”,传承初心。
她想起父亲说的:“阿芳,教育是最好的传承,你要让孩子们知道,澳门的根在祖国,澳门的未来在祖国。你要做一盏灯,照亮孩子们的路,让他们永远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现在,她做到了。
阿芳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她想继续教下去,直到自己退休,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澳门的历史,热爱祖国,热爱澳门;想带学生们去内地看看,去北京看天安门、长城,去上海看东方明珠,去西安看兵马俑,让他们亲身感受祖国的强大和美丽;想把“我的澳门故事”活动一直办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听到长辈的故事,记住“爱国爱澳”的初心,让这份初心,像濠江的潮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
她相信,只要每一个澳门人都不忘“爱国爱澳”的初心,澳门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祖国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就像濠江的潮水,永远向着祖国的方向,奔流不息,永不停止。
七律·第60章
回归廿五忆初心,爱国爱澳记在心。
阿芳授课传国情,学子高歌祖国亲。
赤子情怀融濠水,丹心一片映澳门。
初心不改随年进,代代相传赤子心。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