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谁将“当官”抬上神坛,令其成了世人趋之若鹜的“终南捷径”?若时至今日仍笃信“当官即人上人”,多半是被现实狠狠上过一课——或是经商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般的处处碰壁,或是为子女求学“低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无奈妥协,亦或是受了委屈“忍把浮名,换
是谁将“当官”抬上神坛,令其成了世人趋之若鹜的“终南捷径”?若时至今日仍笃信“当官即人上人”,多半是被现实狠狠上过一课——或是经商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般的处处碰壁,或是为子女求学“低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无奈妥协,亦或是受了委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吞声忍气。这般困顿,恰似李白笔下“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彷徨,只是这“歧路”,竟被许多人视作通往“体面”的康庄大道。
你以为众人争抢的是“铁饭碗”的安稳,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荣光?实则不然。《管子》早有箴言“权力者,天下之公器也”,可如今真正勾人的,却是权力背后那股“一言九鼎,令出如山”的支配快感。我们社会最吊诡的逻辑正在于此:越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混沌之地,越有人将权力奉为圭臬;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之处,越有人渴望成为“手握天平,执掌生杀”的裁判。于是“当官”成了顶流职业,无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只因太多人认了“投机者先富,奋斗者迟归”的现实,忘了《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丢了“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信念。
一个健康的社会,权力本应是“低欲望”的存在——它该是为百姓办事的“舟楫”,而非谋私的“敲门砖”。正如《尚书》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而非特权。理想的社会里,真正的精英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科学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医生,是“敢为天下先,勇闯无人区”的企业家。他们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智慧立身,靠“术业有专攻”的手艺安身,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力强身,而非把“走关系”当本领、把“潜规则”当文化、把“上下其手”当能耐。
你看,医生救死扶伤“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熬得“衣带渐宽终不悔”;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润物无声”,守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便做出“斐然成章”的成绩,年底领奖时仍要“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可某个局里的小头头,开会时“居C位而面有得色”,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发言时“全场噤声皆倾听”,恍若“一言定乾坤”;逢年过节更有“烟酒上门表心意”,活脱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他为民生办了多少实事?答案或许只剩“他是当官的”五个字。这般错位,正如鲁迅所言“向来如此,便对么”,又恰似白居易笔下“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讽刺,更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再现,难道不荒唐吗?
有人说“官本位是体制内的事,与体制外无关”,可事实绝非如此。私企老板为求发展,要“曲意逢迎关系户”,上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无奈;小区业委会本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为民组织,却演变成“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小朝廷;就连开家小吃店,办个卫生许可证都要“看人脸色受刁难”,尝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酸楚。这“当官至上”的潜意识,早已如毛细血管般渗透社会肌理,恰如《史记》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描摹,只是这“利”,多了权力的肮脏影子,少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坦荡底线。
所以有人考公,是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怀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也有人考公,是为“少干活、不背锅、能管人”的私欲,打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算盘。这不是个人之错,而是社会将“当官”捧上神坛的悲哀。要知道,“当官”本是服务性职业,古人早有训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它该如饭店大堂经理般“周到服务,宾至如归”,如客服专员般“耐心解忧,细致入微”,而非“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摆出“官架子”惹人嫌。可如今,“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却成了“最高贵的职业”,这就像说“扫地者低贱,丢垃圾者高贵”,既违背“众生平等”的理念,也失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性温度,更背离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文明初心。
最可怕的不是“敬清官”,而是“人人皆想当官发财”。有人任局长两载,便“换大平层、送子出国、妻辞工作”,这般“暴富”,若说靠工资或运气,谁能信服?正如《红楼梦》中“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警示,可更离谱的是,这样的例子竟成了部分年轻人的“奋斗模板”,忘了毛泽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箴言,丢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论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当“歪路”比“正道”更容易获利,当“投机取巧”比“脚踏实地”更能成功,谁还愿坚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谁还会信奉“天道好还,报应不爽”的准则?
其实一个健康的社会,本该是权力回归“服务本质”,如《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告诫,将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严属于每一位劳动者,如“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箴言,让“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获”,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财富奖赏创造力,如“创新者进,守旧者退”的法则,让“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地位靠能力争取,而非“拼关系、玩权术、抢资源”,践行“英雄不问出处,贤才不论出身”的准则,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教师能“体面安居,无需忧房”,不必再为“居无定所”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医生能“安心行医,不被恶意投诉扰”,不必再为“医闹纠纷”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企业家能“专注经营,不用钻政策空子”,不必再为“关系疏通”而“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自我安慰;当工人能“凭手艺自豪,站上讲堂分享经验”,不必再为“身份低微”而“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不甘——那时,“当官”便不会再是年轻人眼中唯一的“救命稻草”,而只是一个普通职业。正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岗位都能发光发热,每个劳动者都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要知道,真正文明的社会,往往是权力“看起来没那么值钱”的时候,才最安全、最有希望。若人人都奔着“当官”去,谁来“躬耕劳作”,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愿景?谁来“承担责任”,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谁还会相信“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坚守“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权力当如烹饪时的火候,恰到好处地服务民生,而非成为众人争抢的“珍馐”。正如那句话所说:“一旦人人都想成为裁判,这场球就没法踢了。”当权力不再被神化,当“当官”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当劳动真正被尊重,当创造切实被奖赏,我们的社会才能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般充满生机,走向“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光明未来,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好愿景。
来源:王若水w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