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抗联文物会说话丨东北抗联朴英山小队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9:15 1

摘要: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幽静的展厅内,沉睡着两件朴素的革命遗物:一部电台,长27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外壳上6个突起部件早已磨损;一本泛黄的小字典,封面残破,薄脆的纸页上墨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里是黑龙江

一件文物 一段峥嵘

岁月无言 山河为证

黑龙江共青团x《新青年》

特别策划

《如果抗联文物会说话》

让我们

一同穿越历史硝烟聆听英雄长歌

文章:义佳丨主播:邵鑫宇

点击聆听故事

东北抗联朴英山小队

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封封电报如疾风

驱散乌云

迎来黎明曙光

条条电波如利剑

划破苍穹

击碎滔天罪恶

护卫家园的和平与安宁

《东北抗联朴英山小部队

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幽静的展厅内,沉睡着两件朴素的革命遗物:一部电台,长27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外壳上6个突起部件早已磨损;一本泛黄的小字典,封面残破,薄脆的纸页上墨迹依然清晰可辨……

时光倒回到1985年8月末的一天。黑龙江省东宁县寒葱河林场深处,退休林业工人梁勇与几位同伴被一处岩石缝吸引了注意力。层层包裹的防雨布下,一个由五层胶合板钉成的木箱沉睡于此。箱内物件排列整齐:电台、天线、耳机、修理工具……以及一本伪满康德六年印刷的《标准注音学生国音字汇》字典。字典封面写有中文“朴英山”和俄文标注的“朴英山字典”字样。而那部电台冰冷的金属外壳上,赫然刻着英文缩写“USA”。

在这远离城镇的荒山僻岭里发现了有“USA”字样的电台,不禁引起人们的猜疑。下山后,几人立即把木箱交给了当地的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进行了多方查询,最后在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专家那里找到了答案。

朴英山是朝鲜族人,曾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副官。他因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政治可靠性和熟悉东北敌后环境,被苏联红军远东军事情报部门及东北抗联教导旅多次派遣回国执行侦察任务‌。而这部印有“USA”字样的电台则是苏军提供给东北抗联教导旅小部队的通信工具。当时苏联还没有向日本宣战,苏方怕电台落入日本人手里,引起不必要的外交事端,故意在电台上印制了“USA”3个字母。那本写有朴英山名字的字典,便是报务员使用的密码本。

那么,这部电台为什么会隐藏在石缝中呢?1938年,东北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为保存实力,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大部分部队转入苏联境内,后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该旅成立后,除日常训练外,还担负对东北边境日军分布情况的侦察任务。朴英山随队进入苏联境内,此后,他数次率小部队返回东北,在东宁、穆棱、宁安一带活动,搜集日伪兵力部署、特务网点分布及飞机场位置等情报,并及时通过这部电台,用密码与苏联远东军区情报部门联系。后因携带的电池用完了,遂将电台和密码本隐藏在山中。

1944年6月,朴英山与两名战士在宁安县南马场活动时,被特务发现,战斗中两位战友牺牲,朴英山受伤被俘,被押解至哈尔滨后被日寇残忍杀害。从此,这部电台一直隐藏在山中石缝里,无人知晓。

这两件革命文物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转移苏联境内后,以一种特殊形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历史状况。东北抗联教导旅的侦察行动,有力配合了苏军的军事行动,使苏军基本摸清了日本关东军在中苏边境筑垒地域的分布情况,其准确程度使日军疑惑不解。东北抗联战士用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后来,这两件文物由当年发现、确认它们身份的黑龙江省林业公安处呈送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保管、展出,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电台的按键早已沉默,密码本的墨迹也已褪色,但当我们凝视这饱经沧桑的东北抗联文物时,仿佛仍能听见密林中急促的敲击声,看见雪地里蜷缩着发报的身影。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证物,更是一座用信仰铸就的丰碑——在极端严寒与艰苦环境下,东北抗联战士用热血与生命诠释的东北抗联精神。

主 播 说

这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抗联战士英勇斗争的象征。电台虽小,却承载着传递关键情报的重任;密码本虽薄,却守护着通信的安全与秘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抗联战士以热血和生命捍卫家园,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些文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和发扬东北抗联精神,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如果抗联文物会说话

来源:黑龙江共青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