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年松教授解读《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优势互补、防治并重,推动精医之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9:08 1

摘要:糖尿病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KD)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DKD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其中中医在DKD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辅助地位,尤其在延缓疾病

糖尿病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KD)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DKD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其中中医在DKD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辅助地位,尤其在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西药副作用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近期,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该指南重在规范DK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体现中西医优势互补,防治并重思想。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年松教授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其科室在DKD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实践与探索。

专家简介

汪年松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科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液净化分会主委

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常委

世界华人肾脏病学会常委

上海医学会理事

上海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会长

上海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副会长

一、术语及定义

1.1

消渴病

泛指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或温热邪伤,或滥服金石药物等,致使胃热液涸,或肺热化燥、心火偏盛、肾阴受灼,致使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约而下泄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1.2

水肿

临床以眼睑或头面、四肢、全身浮肿,伴或不伴按之凹陷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致使气化不利而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所致。

1.3

虚劳

泛指因劳倦、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房劳不节等所伤,或大病后失于调理,致使阴阳或气血脏腑等虚损不复而引起的以气、血、阴、阳及五脏虚损等为特征的一类虚衰性疾病。

1.4

关格

因水肿、癃闭、淋病等晚期,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或化热动风,甚或上蒙清空所致。临床以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伴见皮肤瘙痒,口中臭秽,或有尿味,甚或手足抽搐、昏睡、神识不清等为特征的肾系病重症。

1.5

DKD

DKD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特征为持续性白蛋白尿排泄增加,和(或)eGFR进行性下降的疾病。

1.6

CKD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包括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60ml/min/1.73m²)超过3个月,即为CKD。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DKD的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饮食失养有关,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内伤劳倦在DKD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影响。消渴病日久耗伤气阴,糖毒、脂毒伤及五脏,加之患者素体肾虚,兼夹痰、热、郁、瘀等病邪发为糖尿病肾脏病。消渴病日久,早期渐至肝肾阴虚或脾肾气虚;中期伤阴耗气,气阴两虚或气虚及阳,脾肾阳虚;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真元耗伤,肾阳衰微;甚则浊毒内停,瘀阻于内。

三、临床特征

DKD继发于糖尿病之后,病位在下焦,故有“消渴肾病”“肾消”之称。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期出现头面眼睑水肿、倦怠乏力等症状,故有“水肿”“虚劳”之谓;肾功能衰竭,毒素蓄积,气化衰败,升降不利,出现小便不通与恶心呕吐并见的症状,可称“关格”。

四、诊断

4.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中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在排除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在3~6个月内的3次检测中至少2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g作为DKD的主要诊断依据;糖尿病患者出现eGFR

4.2

中医诊断及证候标准

临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动辄汗出,盗汗,五心烦热,舌质淡,少津,脉弱而数,可伴见眩晕,耳鸣,心悸,健忘,胸闷,气短,久咳,喘促,腰膝酸软等脏腑虚损相应征象为特征的证候。

4.3

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根据DKD的西医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后,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实现中西医结合双重诊断。

五、治疗

DKD的防治应强调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以防治结合、药食结合、康养结合为基本原则,将西医三级预防原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一级预防(未病先防)】

对于尚未发生DKD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对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凝状态及肥胖等肾脏血管危险因素严格控制管理,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运动及饮食结构调整等),防止发展为DKD。中医药在此期以改善体质、降糖降压调脂为主;

【二级预防(已病早治)】

对于已诊断DKD的患者,继续采取综合管理措施,遵循分层管理的原则,针对肾脏具体病情所采取的对症治疗,以延缓DKD进展,防止其进展为临床期肾病。中医药在此期以控制蛋白尿、保护肾功能为主;

【三级预防(既病防变)】

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治疗,防止其向终末期肾病发展。中医药在此期以改善生活质量、缓解透析副作用为主;

【愈后康复(瘥后防复)】

食疗药膳、锻炼养生及针灸、耳穴等外治法可助调护正气,防病复发。

5.1

中医药治疗

5.1.1 DKD早期——微量蛋白尿期

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尿黄,时有尿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头晕头痛,两目干涩,大便干结,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此证见于微量白蛋白尿期或DKD继发高血压。可见胱抑素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肾损伤分子1、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N-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早期生物标志物升高,尿蛋白间断出现,此时血肌酐可正常。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针刺取穴(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弱推荐)

脾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尿频,小便清长,时有尿浊,乏力倦怠,少气懒言,纳呆腹胀,形体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此证临床出现微量蛋白尿或间歇性蛋白尿。

治法:健脾固肾。

推荐方药:水陆二仙丹合芡实合剂加减(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中成药:玉泉胶囊(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①针刺取穴;②艾灸(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5.1.2 DKD中期———大量蛋白尿期

气阴两虚证

主要证候:尿频尿浊,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尿黄便结。舌红苔少或薄黄而干,脉细数。此证临床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或大量蛋白尿。1g<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尿蛋白持续或大量出现,血肌酐可轻度升高;表皮生长因子可能下降,β2-微球蛋白可能升高。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中成药:参乌益肾片、芪蛭益肾胶囊、百令胶囊(片)、黄蛭益肾胶囊、复方血栓通滴丸(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中药穴位敷贴,并辅以红外线治疗仪垂直照射各穴(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尿浊,小便不利或见小便频数,形寒肢冷,面色白,肢体浮肿,夜尿频多。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此证临床出现大量蛋白尿,可出现氮质血症,部分患者血尿酸亦升高。

治法:温阳利水。

推荐方药: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中成药:苁蓉益肾颗粒、肾康宁颗粒(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中药熏洗(证据等级:C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5.1.3 DKD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期

阴阳两虚证

主要证候:尿浊,周身水肿,腰膝酸软,精神疲惫,口渴欲饮,畏寒肢冷,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重度尿浊(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血肌酐、尿素氮可明显升高,血尿酸、血钾、钙磷代谢异常。

治法:滋阴补阳。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针刺取穴(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肾阳虚衰证

主要证候:尿浊,四肢厥冷,面浮身肿,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此证可见于肾功能衰竭期或DKD引起的肾病综合征。重度尿浊(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肾功能明显下降,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推荐方药:真武汤加减(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中成药:右归丸(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雷火灸(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浊毒瘀阻证

主要证候:全身水肿,面色晦暗,尿少或无尿,恶心呕吐,口有秽臭,萎靡嗜睡,胸闷纳呆,舌质暗红或紫暗、舌体胖大,苔白腻或垢腻,脉沉迟无力。本证见于肾功能衰竭期。重度尿浊(尿蛋白定量>3.5g),可出现血钾等电解质紊乱、血红蛋白下降,血肌酐、尿素氮进一步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治法:泄浊逐瘀。

推荐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减(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的中成药:肾衰宁胶囊、血滞通胶囊(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其他疗法:灌肠方(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

5.2

西医治疗

DKD的西医治疗主要采取综合管理策略,包括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以减少肾脏损伤;积极控制蛋白尿,调节血脂异常,并降低尿酸水平。同时,针对其他并发症进行相应干预,以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

六、非药物疗法(康复疗法)

非药物疗法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学习提升疾病认知;食疗药膳调理身体;锻炼养生增强体质;音乐疗法舒缓情志;以及针灸、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传统中医疗法,多途径协同起效。

专家解读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和肾脏病的共病问题愈发凸显。这两种慢性疾病相互交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健康负担,也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临床所使用的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大多基于血糖、血压、血脂等明确指标设定治疗靶点,尽管众多创新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但仍无法满足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在此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减轻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本质上乃是两种医疗体系的交融。西医侧重于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以及疗效的精准评估;而中医则更强调整体治疗观念。将这两种医疗体系有机结合,实则颇具挑战。因此,希望更多学者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上海地区在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制定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以我们科室为例,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我们已有8位医生参与西医学习中医项目,其中4位已获得相关证书;此外,我们还招聘了中医背景的医生加入肾脏病专科团队。我们团队也承担了多项相关项目,如“黄芪三七配伍治疗糖尿病肾病”以及“正浊方治疗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等。

为进一步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水平,我们需在理念转变与临床实践层面同步发力。积极推动国内外指南的更新与完善,规范中西医结合病例的书写流程,同时,积极推广适宜的中医协定方,并探索将其开发为院内制剂的可能性。期待更多同仁关注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推动糖尿病肾病精准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将国内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推广至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编写组. 《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7): 786-800.

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环球中医药,2025,18(08):1731-1740.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