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2025年上台后,加征关税,针对中国产品最狠,但豁免本土企业,这确实拉了些投资,可整体供应链重塑中,美国消费全球29%的商品,却只生产15%,缺口越来越大。
美国制造业回流这事儿,从奥巴马时代就开始提了,到特朗普上台后才真正动起来。简单说,美国政府想把工厂从海外拉回来,减少对别国的依赖,尤其是中国。
政策工具主要是关税壁垒和补贴支持,比如2022年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扔了上百亿美元去建半导体厂。
结果呢,到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制造业岗位反弹了超过130万个,建设支出破了2000亿美元关口。这听起来挺牛的,但真相没那么光鲜。
回流的企业不少是外资,比如来自德国的汽车配件厂或者日本的电子元件厂,它们看中美国的市场规模和技术环境,但来自中国的部分更多是被关税逼的。
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的报告指出,2024年工业产出增速一度达到十个月高点,可2025年指数又下滑了,结束了两年的增长势头。
为什么?劳动力缺口大,美国工人时薪是中国5倍、韩国的2倍、越南的17倍,但效率只到中国的七成。企业招聘难,培训周期长,工厂开工延误。
加上能源价格波动,俄乌冲突推高油价,工厂账单翻倍。全球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国本土制造满足最终需求的比例才71%,远低于中国的89%。
所以,回流不是全面胜利,而是零敲碎打,更多是“友岸外包”到越南、印度这些地方,但那些地儿供应链不全,电力不稳,生产效率低。
特朗普2025年上台后,加征关税,针对中国产品最狠,但豁免本土企业,这确实拉了些投资,可整体供应链重塑中,美国消费全球29%的商品,却只生产15%,缺口越来越大。
银行报告分析,预期回流没带来就业大增,反而自动化投资减了岗位。OECD报告也说,本土依赖造成瓶颈,经济冲击下韧性没提升,反倒内部更脆弱。
话说回来,美国这套玩法,本质是想重塑全球链条,减少贸易逆差,增加制造业就业,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供应链安全。
但实际操作中,麻烦一大堆,企业高管得算账,高关税抬升进口部件价格,工人薪资高,产品竞争力降。
2025年7月,特朗普宣布对日韩输美产品征收25%关税,这不光加剧美日韩贸易摩擦,还让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格局乱套。
专家分析,美对日韩以盟友之名行收割之实,谈判中要求韩国设大规模投资基金,供韩企在美国投资,支持美国制造业回流。结果,日韩企业跟着限制对华投资,转向美国建厂,可付出代价不小。
日韩肠子悔青了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拿日本来说,丰田、三菱这些公司在2023年起转移生产线到美国得克萨斯或佐治亚,投产后发现技工培训周期长,能源账单因全球价格上涨翻倍。
2025年关税升级,出口受阻,东京总部报告负面预期,供应链中断,工厂停工增多。韩国三星、现代类似,2024年在美国厂区投产,半导体订单依赖中国市场,受限后减少,工会抗议失业增加。
韩媒报道,韩国制造业平均利润率5%到10%,15%关税意味着出口开始亏本。GMO Research的调查显示,到2025年7月,日本和韩国制造商普遍预期负面影响,响应策略包括分散供应链,但新兴生产枢纽如越南、印度条件限制效率。
日韩本来想“去中国化”,减少依赖,但美国的市场规模和技术虽强,成本高企,地缘紧张加剧风险。牛津经济研究院指出,新关税给亚洲制造业额外拖累,印度影响最小,但日韩依赖出口,重压之下经济生存战打响。
韩国经济研究院报告,制造业回流美国后,本土失业率升,供应链断裂,出口下滑。日本经济新闻分析,俄乌冲突和美中摩擦双重打击,德国等欧洲企业也受波及,但日韩更惨,因为它们的技术和市场高度绑定中美。
话说,日韩当初跟随美国脚步,限制对华投资,以为能分杯羹,结果成了牺牲品。2025年8月,韩媒直言“关税之后”韩国经济迎来生存之战,企业高管计算损失,后悔没早点分散风险。全球供应链填平了美国制造业成本鸿沟,但日韩的跟随策略,反倒让自家肠子悔青了。
中国该怎么办?这问题很多人问,其实不用慌张。美国回流虽有动静,但中国仍是其主要进口来源,2025年数据表明,美国虽减少部分进口,但依赖没完全断。
面对关税和制裁,中国得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供应链。比方说,芯片出口许可撤销后,加速进口替代,实验室测试新材料,2025年替代率提升明显。
高新产业转型是关键,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工厂产量稳定。一带一路倡议惠及东盟,2023到2025年项目落地,连接基础设施,促进区域贸易。中国制造业优势在完整产业链,从原料到成品一站式,能满足多样需求。
耶伦2024年访华时承认中国新能源进展快,虽然她声称威胁美国本土,但这也算侧面认可。面对国际变数,中美经贸合作没断,但美国发力背后,中国得有压力才有动力。
制定长期策略,优化营商环境,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吸引外资继续投资。深化与东盟、南亚合作,避免依赖单一市场。
专家建议,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扩大海外布局,越南、印尼、墨西哥设厂规避关税。国内,推动再工业化,重点高新技术,避免低端锁定。
贸易战对中美两面性,对中国制造业积极一面是,美国企业退出市场,为本土企业腾空间。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产值占比全球三分之一,美国维持15%左右。
2025年后,持续自主创新,扩展合作,中国发展向高质量转型。话说,中国不是靠拉别人后腿维持地位,美国发展,我们也发展。
十年来,一带一路惠及多国,成就不小。未来,中国制造业会更强,应对回流,不紧张不害怕,自行前进。
总的来说,美国回流真相是半吊子工程,有成效有瓶颈。日韩跟着吃亏,后悔莫及。中国怎么办?转压力为动力,创新升级,扩大朋友圈。未来看,谁笑到最后。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