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美元!中国药企NewCo再出海:为何集体从“卖管线”升级为“造公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8:42 2

摘要:9月17日,迈威生物与Aditum Bio宣布成立Kalexo Bio,并就心血管领域双靶点 siRNA 创新药2MW7141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该药物主要针对血脂异常人群的血脂调控以及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临床前研究显示 2MW7141 对其对靶基因表现出

9月17日,迈威生物与Aditum Bio宣布成立Kalexo Bio,并就心血管领域双靶点 siRNA 创新药2MW7141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该药物主要针对血脂异常人群的血脂调控以及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临床前研究显示 2MW7141 对其对靶基因表现出强效、持久的抑制效果,潜在脱靶风险低,具备同类最佳潜力。Aditum Bio将为Kalexo Bio提供资金,Kalexo Bio将与迈威生物共同推进2MW7141的开发。

根据协议,迈威生物许可Kalexo Bio在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2MW7141的权利,并有权获得最高可达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阶梯式的特许权使用费,其中包括一次性、不可返还的首付款及近期付款1200万美元现金。作为对价的一部分,迈威生物将在符合约定条件下另外获得 Kalexo Bio的部分股权。

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显示,此次NewCo模式合作虽是迈威生物的首次尝试,但却是其今年以来达成的第四笔BD交易。此前,迈威生物已先后与齐鲁制药(阿格司亭α)、Calico(9MW-3811)及Searle(地舒单抗)分别达成三项合作。

迈威生物2025交易事件汇总

数据来源:Pharma ONE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从“卖管线”到“造公司”

中国药企为何集体拥抱NewCo模式出海?

2024年以来,“与海外资本共建NewCo”成为中国创新药企财报和公告中的高频词。恒瑞、康诺亚、嘉和、岸迈、和铂等企业,无论是老牌Pharma还是Biotech新贵,纷纷将最具想象空间的早期管线拆分注入新公司,以“现金+股权”方式引入美元基金,推动海外临床与融资。这一已在海外发展二十余年的模式,为何近年在中国集中爆发?答案藏在三条“出海生死线”中。

一是现金流生死线。随着港股18A从“热闹”转向“冷清”、A股第五套标准收紧,Biotech传统“融资-烧钱-再融资”的续命模式难以为继。而海外BD首付款却屡创新高,尤其在GLP-1、ADC、双抗等领域,动辄数亿美元。NewCo模式通过“首付+里程碑+股权”组合,将未来价值提前贴现,为企业换来12-18个月的现金流安全绳。二是估值生死线。同一早期项目,在国内估值可能仅1-2亿美元,而通过NewCo由美元基金运作,对标国际MNC缺失靶点,估值可提升3-5倍。中方虽稀释部分股权,但“绝对值”反而更大,同时保留中国区权益,实现“跨境估值套利”,让分子价格先在海外“翻个筋斗云”,再反哺国内研发。三是掌控力生死线。与传统License-out“一锤子买卖”后完全失去话语权不同,NewCo让中方保留董事会席位与股权,对临床方案、融资节奏乃至退出方式仍具话语权。开发顺利可共享资本增值,数据不佳也能及时止损,避免核心资产被“冷冻”。

此外,政策与市场共振进一步推动NewCo兴起。国内集采持续压价,生物药集采将至,创新药进医保也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欧美则加征关税、强调“本地化生产”。NewCo通过境外主体运作,既规避关税又契合FDA对本土数据与本土GMP的偏好,为后续进入欧美支付体系铺路。与此同时,资本与产业也在“双向奔赴”。美元基金发现,直接投资中国验证过的早期资产,推向临床Ⅱ期再转手MNC或纳斯达克IPO,回报可达5-10倍。对中国药企而言,这是“借船出海”的升级——借助专业美元基金与国际临床团队,更快实现国际化布局。NewCo不再仅是“卖管线”,而是将管线转化为“可上市交易的迷你公司”,实现价值与资本节奏的同频。

结语

当融资收紧、内卷加剧、壁垒高筑,“活下去”和“活得好”成为双重命题。NewCo以“股权+授权”组合拳,一次性解决现金流、估值、控制权与国际化身份四大痛点,成为中国药企在资本寒冬中集体书写的新出海生存法则——让最优质的分子,在全球最肥沃的资本土壤中开花结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