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坊口碑榜为有力抓手 构建“民生-媒体-政府”的智慧连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07:04 1

摘要:4月11日,以“众望而行,众智成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南都街坊口碑榜点赞礼在深圳甘泉路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零碳报告厅举行,邀请街坊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为民生实事十大金奖、民生微实事十大金奖等颁奖,一起见证深圳民生建设的成果。点赞礼上,聚焦民生温度

嘉宾齐聚圆桌论坛,共探AI如何深度赋能城市治理。

“众望”民生案例影像征集活动,16幅获奖作品的作者来到现场。

4月11日,以“众望而行,众智成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南都街坊口碑榜点赞礼在深圳甘泉路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零碳报告厅举行,邀请街坊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为民生实事十大金奖、民生微实事十大金奖等颁奖,一起见证深圳民生建设的成果。点赞礼上,聚焦民生温度与科技创新,围绕“AI+城市治理”,嘉宾展开前沿探讨和热点演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自2013年南都首次在深圳举办“众望2013”南都街坊口碑榜活动以来,该项目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深圳政府部门民生实事的年终检阅。每年,口碑榜都评选出百件民生实事,十多年来,有上千件民生实事在这里被发掘、被点赞,更有千万人次通过网络投票参与其中。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件件市民可知可感的民生实事,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而南都街坊口碑榜也成了深圳民生变迁的“活档案”。

南都积极介入时代命题,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点赞礼上,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光明科学城)正式揭牌,南都将携手光明,发挥智库媒体“决策参考、协同共治”价值,以智媒之能凝聚光明科学城奋进之力。

城市温度

街坊口碑榜已连续举办12届

见证深圳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2013年,始于“众望”,南都街坊口碑榜活动启动。12年,一个新的轮回,南都街坊口碑榜“众望而行”。2024年10月,第十二届南都街坊口碑榜启动民生实事案例征集。两个月的时间,征集了200多件深圳的民生实事。网络投票反响十分热烈,累计访问量超过60万次,累计投票数达到270万人次。

结合网络点赞票数以及专家评审会评分,民生实事十大金奖、民生微实事十大金奖、智慧民生十大金奖、创新治理十大金奖、民生实事/微实事优秀案例、国企口碑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诞生。

4月11日,这些被街坊点赞的单位,从街坊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手中,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近七成,民生社会事业阔步向前。在南都街坊口碑榜的评选榜单中,有许多民生实事取得了成效,许多街坊关注的问题有了解决回应。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持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表示,南方都市报作为社会治理参与者,以街坊口碑榜为有力抓手,以智媒力量为责任担当,与各方携手推动城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民生-媒体-政府”的智慧连接。

如今,南都街坊口碑榜走过十二个春秋,见证深圳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从“民生所盼”到“民生实事”再到“民心所向”。始终以百姓视角为标尺,累计汇集上千件民生实事,每一件都凝聚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汗水,“南都街坊口碑榜它不仅是政府工作的‘成绩单’,更是市民感受城市温度的‘晴雨表’。”

刘江涛表示,南方都市报正全力推进智媒转型战略,街坊口碑榜是南方都市报智媒转型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示。未来,南都将不负众望,集聚众智,搭建精准高效高质量的深圳民生领域特色共建共治共享协商治理平台,打造党心民意深度融合的民生典范,实现“民有所呼、策有所应、城有所兴”的良性循环。

智库媒体

南都将以光明科学城作为样本

策划系列调研报道和智媒服务

南都积极介入时代命题,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2023年初,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确立高质量发展智库媒体研究定位,通过案例调研、政经观察、数据分析、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形成系列智库成果,不断探索和构建智库媒体的新型研究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新型媒体智库品牌。

作为南都推进智媒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此前已在广州、东莞、中山等多个大湾区城市实现合作落地。在第十二届南都街坊口碑榜点赞礼上,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光明科学城)正式揭牌,落地深圳。

当前,深圳市光明区正加快建设“一城三区”,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

作为光明区最闪亮的名片,光明科学城与国家战略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成势,高质量发展热潮涌动,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富矿”。

据悉,光明科学城已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科技城百强榜,且排名稳步上升,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光明科学城位列榜单第七。

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光明科学城)揭牌为契机,南都将以光明科学城作为观察窗口、调研样本和宣传重点,策划开展一系列调研报道和智媒服务,立体式讲好光明故事,充分发挥智库媒体“决策参考、协同共治”价值,以智媒之能凝聚光明科学城奋进之力。

光影聚焦

1500幅影像展现城市变迁

新一届民生实事征集将启动

去年,第十二届南都街坊口碑榜启动征集案例的同时,“众望”民生案例影像征集活动启动,邀请广大街坊,用光影艺术讲述深圳的民生故事与城市温度。共征集了约1500幅摄影作品,反映深圳12年的民生进步。

影像作品反映了丰富的主题内容,如城市变迁、绿色深圳、食有所安、病有所医、安居宜居、教育提质、一老一小、多元就业、出行体验等,以更小的、更多的切口展示时光流动下深圳这座城市的民生服务发展成果。经严谨评选,16张传递深圳民生温度的影像佳作现场展示。这些作品的作者,也来到了现场,一共见证美好的时刻。

活动最后,南都宣布启动新一届民生实事征集。市民可通过平台提交诉求,助力城市治理精准施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南方都市报将继续搭建协商平台,推动民生实事从“政府干”到“全民议”,让深圳的“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

热点讲演

人工智能赋能宣传创新 AI+视频将重塑内容生产范式

从DeepSeek爆火,到各地政务系统纷纷接入DeepSeek,完成本地化部署;从各地举办招聘会高薪招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到多所“双一流”高校扩招人工智能专业、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AI成为了今年大火的关键词,“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前景可期,善用人工智能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质效已走进了现实。

南方都市报社湾区视频新闻部传播策划李豪带来课题分享《DeepSeek实用技巧赋能舆论宣传创新》。李豪在分享中,系统介绍了AI技术如何革新宣传工作,他从技术、成本、生态三大维度剖析了DeepSeek的核心优势,并演示了AI在方案撰写、文件解读、视频制作等场景的落地应用。

在实操层面,李豪展示了“AI+剪映”的智能视频生产流程,并分享了独创的选题管理方法论:通过跨平台数据整合,建立选题库智能分类系统,挖掘社会化选题。针对宣传增效,他列举了AI虚拟主播、机器写作、智能审校等转型实践。

面对AI应用碎片化痛点,李豪重点介绍了南方都市报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成立AIGC创作培训基地,聚合清华、腾讯等多领域专家资源;开发“AI百科全书”视频体系与自研平台,集成DeepSeek等工具模型;推出定制化AI视频生产方案,支持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快速生成内容。李豪强调,AI与视频结合将重塑内容生产范式。现场展示的“智能选题-自动生成-定制包装”全流程方案,展现了技术赋能宣传工作的巨大潜力。

圆桌论坛

深圳已推近200个“城市+AI”场景 AI如何深度赋能城市治理?

嘉宾热议AI在政务、气象、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成效

近年来,深圳市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通过“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发布机制,累计推出近200个场景项目。在政务、气象、基层治理等应用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AI如何深度赋能城市治理》的圆桌论坛上,深圳市气象局气象预警预报处副处长陈训来、深智城软件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辉、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增、福田区梅林街道二级高级主办陆泽峰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计算社会科学学科部助理教授刘东就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展开探讨。论坛由深圳市人大代表杨瑞主持。

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

可精确到3公里

陈训来首先结合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分享了深圳市气象局在气象预警、防灾监测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情况。他介绍,深圳市气象局近年积极和本土高校、高科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华为在全球大模型基础上研发了首个区域级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深圳及周边区域的气象预报分辨率就此精确到3公里,实现暴雨、台风等灾害天气的精准预测。

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陆泽峰表示,街道应该用AI的关键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100米”。梅林街道以“数字智库”为目标,搭建深度融合的平台,把政府、企业、社会、警务融合。实践中,梅林街道开放城市治理的场景,试验落地AI算法应用,把无人机算法和无人机常态巡逻结合,将交通拥堵、路边乱堆放、黄土裸露等治理症结快速传导到一线员工手上,提高治理效能。

对话式智能应用落地政务场景

语音实时转写生成任务清单

高增在论坛中分享了政务智能化转型中的实践与思考。他介绍,2024年起福田区政数局重点探索对话式智能应用在政务场景的落地。在会议交办事项处理中,传统模式被大模型技术替代,语音实时转写可以自动生成任务清单,效率显著提升;部分行政许可、鉴定等流程中,智能工具自动生成标准化文书,解决了传统手工填写易错、耗时的问题。“技术工具的应用,让数据真正服务于效率。”高增强调,大模型技术的引入不仅提升内部协同效率,也将为公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体验。福田区政数局将继续深化技术运营,推动更多业务场景与人工智能融合,同时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智能化转型稳步推进。

李晓辉则重点分享了“深小i”智能政务平台的建设经验。在政府服务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过程中,今年2月下旬正式上线的“深小i”,首次将传统咨询方式改为AI精准回答;将咨询业务的办理流程结合AI入口,推进业务办理。此外,将各种线上服务渠道资源聚拢,让市民通过一个入口就可以办理这些业务,大大提升了业务的办理的效能。

未来,深智城还将推动交通、无人机低空领域和AI更深度的结合;在医疗行业,政务服务中也希望有更强大的AI“大脑”服务每个市民。

AI在高校研究项目中多有应用

刘东在论坛中提到,AI在高校研究项目中多有应用,比如通过AI探索居民或车辆出行的轨迹特征;利用人工智能结合街景图像及传感器确定不同声音对居民造成的影响等。

他还提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今年2月份的揭牌成立,将把建校10年以来积累的技术优势转化成教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科教平台;未来还将秉承全人教育,培养新一代多元型的领军人才。“我们也想依托大湾区产业平台优势,打造一个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刘东表示,未来希望结合研究方向,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导航中车辆的实时位置、天气状况、道路情况等种种因素,可实现实时风险等级推送。

获奖感言

深圳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便衣队敬告“拍肩膀”化解小矛盾 执法活动有力度更有温度

深圳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便衣队+拍肩膀+敬告式执法守护市民地铁出行安全”获评民生实事十大金奖获奖之一。“南方都市报口碑榜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深圳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凤飞介绍。

深圳地铁是深圳城市最大的交通属性的公共场所,地铁线网密度和客流强度在全国前列。如此大的客流密度,乘客间难免发生磕碰和矛盾纠纷,如果一时冲动,可能将小矛盾演化成违法事件。公安机关是本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对群众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小纠纷演化成违法事件。“我们通过便衣队敬告执法‘拍肩膀’的工作方式,把群众之间一些小纠纷、小矛盾及时消除、化解掉,让社会更和谐,更安全,也让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有力度的同时,更有温度。我们呼吁广大市民,能够跟公安机关一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共同打造深圳的文明礼仪文化规范,形成道德约束力,从而减少法律的制裁和使用,让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统筹:陈荣梅 陈文才 刘有志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蔡宇晴 谢萌 覃仕林 王睦广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许松龙

来源:南都N视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