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晋世祖:司马炎,在位时间为265年-290年,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是西晋开国皇帝。
以下是晋朝历代君王列表:
西晋
1. 追尊:司马懿,被追谥为舞阳宣文侯、晋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高祖宣皇帝。
2. 追尊:司马师,魏帝曹髦谥为晋景王,司马炎追尊为晋世宗景皇帝。
3. 追尊:司马昭,魏元帝追谥为晋太祖文皇帝。
4. 晋世祖:司马炎,在位时间为265年-290年,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是西晋开国皇帝。
5. 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间为290年-307年,年号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
6. 晋赵王:司马伦,于301年称帝,改元建始,后被废杀。
7. 晋怀帝:司马炽,在位时间为307年-313年,年号永嘉,后被匈奴俘虏,降为会稽公。
8. 晋愍帝:司马邺,在位时间为313年-316年,年号建兴,后投降匈奴,被降为怀平侯。
东晋
1. 晋中宗:司马睿,在位时间为317年-323年,年号建武、太兴、永昌。
2. 晋肃祖:司马绍,在位时间为323年-325年,年号太宁。
3. 晋显宗:司马衍,在位时间为325年-342年,年号咸和、咸康。
4. 晋康帝:司马岳,322--344年(23岁),在位时间为342年-344年,年号建元。
5. 晋孝宗:司马聃,343-361年(19岁)在位时间为344年-361年,年号永和、升平。
6. 晋哀帝:司马丕,341--365年(25岁)在位时间为361年-365年,年号隆和、兴宁。
7. 晋废帝:司马奕,在位时间为365年-371年,年号太和,后被废。
8. 晋太宗:司马昱,在位时间为371年-372年,年号咸安。
9. 晋烈宗:司马曜,在位时间为372年-396年,年号宁康、太元。
10. 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时间为396年-403年、404年-418年,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11. 晋恭帝:司马德文,在位时间为419年-420年,年号元熙。
晋哀帝司马丕在位期间(361年-365年)发生了以下主要历史事件:
经济民生方面
- 减轻田税与赈济:隆和元年(362年),司马丕下诏减轻田税,一亩只收二升。同年八月,令袁真运送五万斛米到洛阳,冬十月,赏赐大米给贫穷的人,每人五斛。
- 庚戌土断:兴宁二年(364年)三月一日推行“庚戌土断”,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将800余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严行法禁,这一政策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
政治军事方面
- 前燕侵犯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正月,前燕将领吕护、傅末波攻陷小垒,兵临洛阳。四月,吕护再次侵犯洛阳。五月,司马丕派北中郎将庾希、竟陵太守邓遐率领水军救援洛阳。七月,吕护军退守小平津。
- 桓温专权:桓温通过灭成汉、北伐前秦积累军功,势力强大。364年,司马丕试图召桓温入朝为相以收权,但桓温拒不入京,反筑城赭圻(今安徽繁昌)遥控朝政,皇权被架空。
皇室与宫廷方面
- 尊奉皇太妃:隆和元年(362年)正月,司马丕推尊生母亲周氏为皇太妃。兴宁元年(363年)三月,皇太妃周氏去世于琅邪府,皇帝奔丧,诏令司徒、会稽王昱总管内外众务。
- 太后摄政:兴宁二年(364年),司马丕因服用丹药中毒不能听政,崇德太后褚蒜子摄政。
皇帝个人方面
- 服食丹药:司马丕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谷、服丹药。兴宁二年(364年),因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最终于兴宁三年(365年)正月在太极殿西堂去世,年仅25岁。
7. 晋废帝:司马奕,342-386年(45岁)在位时间为365年-371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晋废帝司马奕在位期间(365年 - 371年)发生了以下主要历史事件:
政治方面
- 桓温专权加剧:司马奕在位时,桓温的权势进一步膨胀,他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皇帝司马奕实际上被架空,朝廷内外事务大多由桓温决断。
军事方面
- 桓温北伐: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军北伐前燕。初期进展顺利,但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之战中,因前燕慕容垂等人的抵抗以及晋军后勤出现问题,桓温最终战败退回。此次北伐的失败对东晋的国力和威望有一定影响,也让桓温意识到通过北伐建立绝对权威以取代晋室的难度。
宫廷变故方面
- 被废黜事件: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因北伐失利,为了重立威名,决定废黜司马奕。桓温诬陷司马奕不能生育,其三个儿子是与他人私通所生,以此为借口,在崇德太后褚蒜子的支持下,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帝,司马奕的皇帝生涯就此结束。
经济民生方面
- 推行度田收租制:司马奕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度田收租制,规定王公以下,按照拥有土地的实际数量收税,每亩税米三升。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触动了一些士族地主的利益。
司马奕被废黜后的生活较为坎坷,具体如下:
被幽禁
太和六年(371年),司马奕被桓温废为东海王,后又降为海西公,被迁往吴县(今江苏苏州)幽禁。在幽禁期间,司马奕的行动受到严格限制,生活孤独且充满压抑。
试图自保
为了避免遭到进一步的迫害,司马奕假装痴呆,整天饮酒作乐,甚至故意在人前失禁,以显示自己胸无大志,不会对桓温等人构成威胁。
得以善终
尽管生活困苦且屈辱,但司马奕最终得以善终。太元十一年(386年),司马奕在吴县去世,终年45岁。他的死讯传出后,当时的皇帝司马曜下诏按诸侯王的礼仪将他安葬。
8. 晋太宗:司马昱,321--372年(52岁)在位时间为371年-372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晋太宗司马昱在位期间(371年 - 372年)主要有以下历史事件:
登基为帝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黜晋废帝司马奕后,司马昱被立为皇帝,是为晋太宗简文帝。此时的司马昱虽为皇帝,但桓温掌握着实权,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与桓温的博弈
司马昱在位期间,试图在桓温的权势下维持东晋朝廷的稳定和皇室的尊严。他经常与桓温进行书信往来和会面,在一些决策上尽量争取自主,但又不敢过于得罪桓温。然而,由于桓温的强势,司马昱在很多事情上仍不得不听从桓温的意见。
临终遗诏
咸安二年(372年),司马昱病重,他深知桓温有篡逆之心,本想效仿周公居摄,让桓温摄政,但在王坦之等大臣的劝阻下,最终下诏让太子司马曜即位,命桓温依诸葛亮、王导旧例辅政。司马昱去世后,桓温本以为会被托以重任,甚至有望篡夺皇位,看到遗诏内容后大失所望,却也无奈。
政治格局变化
司马昱在位时间虽短,但他的登基和去世使得东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他的死让桓温失去了进一步掌控朝政的最佳时机,而新帝司马曜即位后,在谢安等大臣的辅佐下,开始逐渐试图摆脱桓温势力的影响,为东晋后期的政治发展埋下了伏笔。
司马昱在位时间较短,且处于桓温专权的局面下,能自主实施的政治举措较为有限,主要有以下方面:
- 平衡各方势力:面对桓温的强势,司马昱一方面重用王坦之、谢安等士族势力,让他们参与朝政,以平衡桓温的权力;另一方面,对桓温也采取了一定的妥协策略,避免与桓温发生直接冲突,维持朝廷表面上的稳定。
- 稳定经济秩序:司马昱延续了之前东晋的一些经济政策,如继续推行度田收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稳定经济秩序。同时,他也注重减轻百姓的一些负担,下诏减免部分赋税和徭役,以缓解社会矛盾。
- 维护文化发展:司马昱本人喜爱文学,在位期间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召集了一些文人墨客,组织文学活动,促进了东晋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对维护东晋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9. 晋烈宗:司马曜,362-396年(35岁),在位时间为372年-396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司马曜在位期间(372年 - 396年)发生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事件:
政治方面
- 抑制桓温势力:司马曜即位初期,桓温仍有篡权之心。但桓温不久后病逝,司马曜趁机重用谢安等大臣,逐渐抑制桓温家族势力,稳定了东晋政局。
- 加强皇权:随着司马曜年龄增长,他开始试图加强皇权。太元十年(385年),他以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将权力集中在自己和司马道子手中。
军事方面
- 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在谢安等人的指挥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使东晋政权得以延续,也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经济方面
- 改革税收:太元元年(376年),司马曜废除度田收租制,改为按口收税,王公以下每口税米三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方面
- 崇佛信道:司马曜本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和道教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 文化繁荣:这一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王羲之、顾恺之等文化名人,他们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宫廷方面
- 酒后被杀: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司马曜在后宫与宠妃张贵人饮酒时,因言语玩笑激怒张贵人,被张贵人指使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35岁。
10.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418年(37岁)在位时间为396年-403年、404年-418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司马德宗在位期间(396年 - 403年、404年 - 418年)主要有以下历史事件:
政治与军事方面
- 孙恩卢循起义: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因不满东晋朝廷的腐败和对士族的偏袒,在会稽起兵反晋,得到了许多民众的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江东地区的多个郡县。孙恩死后,其妹夫卢循继续领导起义,坚持抗争多年,给东晋政权以沉重打击。
- 桓玄之乱:元兴元年(402年),桓玄以讨伐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称帝,国号楚,废黜司马德宗,将其迁至浔阳。
- 刘裕崛起: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联合北府兵将领何无忌等,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西逃,最终被杀。刘裕迎回司马德宗复位,此后刘裕凭借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渐掌握东晋实权,开始了北伐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为刘宋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
- 经济衰退: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起义,东晋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地生产停滞,商业凋零,加上桓玄称帝后实行了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政策,如改变货币制度等,导致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
社会方面
- 门阀政治的衰落:在刘裕崛起的过程中,他打击了一些腐朽的门阀士族势力,提拔了许多出身低微的将领和官员,使得东晋长期以来的门阀政治格局逐渐瓦解,社会阶层流动有所增强。
11. 晋恭帝:司马德文,385--421年(37岁)在位时间为419年-420年,,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司马德文在位期间(419年 - 420年)主要有以下历史事件:
刘裕专权
司马德文即位时,刘裕已掌握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他不断加官进爵,离皇位仅一步之遥。司马德文实际上是刘裕的傀儡,朝廷大事皆由刘裕决断。
东晋灭亡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认为时机成熟,便暗示司马德文禅位。司马德文无奈之下,只好颁布诏书,将皇位禅让给刘裕,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宋朝,史称刘宋,司马德文被降为零陵王,迁居秣陵。
被弑身亡
刘裕对司马德文仍不放心,于永初二年(421年)派人将司马德文用棉被闷死,终年37岁。司马德文的死标志着东晋皇族在政治舞台上的彻底落幕。
与东晋王朝同一时间跨度(公元317年 - 420年)相对立的中国北方地区,大致处于十六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情况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主要政权及其概况:
前赵(公元304年 - 329年)
- 建立:由匈奴族首领刘渊建立,初称汉赵,后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 发展:刘渊死后,刘聪继位,攻破洛阳和长安,灭亡西晋。其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部分地区。
- 衰落:后期政治腐败,内部矛盾激烈,被后赵所灭。
后赵(公元319年 - 351年)
- 建立:羯族石勒所建。
- 发展:石勒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其统治相对稳定,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一些汉化政策。
- 衰落:石虎继位后,残暴荒淫,引发社会矛盾,后因冉闵之乱,国力大衰,最终灭亡。
前秦(公元351年 - 394年)
- 建立:氐族苻健所建。
- 发展:苻坚在位时,任用王猛等贤臣,国力强盛,统一了北方。但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元气大伤。
- 衰落:战后,各民族纷纷独立,前秦逐渐瓦解。
后秦(公元384年 - 417年)
- 建立:羌族姚苌建立。
- 发展:姚兴在位时,后秦势力达到鼎盛,占据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重视文化教育,境内相对安定。
- 衰落:后期与东晋交战失利,又面临内部争权和外部赫连勃勃的夏国威胁,国势渐衰,最终被东晋刘裕所灭。
西秦(公元385年 - 431年)
- 建立:鲜卑族乞伏国仁所建。
- 发展:统治区域主要在今甘肃西南部。曾多次与后秦、南凉等政权交战。
- 衰落:内部政治不稳定,外部受夏国攻击,最终被夏国所灭。
此外,这一时期北方还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成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多个政权,它们或相互攻伐,或短暂并存,使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状态。
未完待续……
来源:品味乐与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