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56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管堵了,没感觉,但可能就在你下一次走路、起床、跑步时突然出事。心梗、脑梗、猝死,很多人都是这样倒下的。没有预兆,没有疼痛,只有突如其来的昏倒和抢救。医生常说,血管问题是“沉默的杀手”,不疼不痒,但一旦发作,可能就是致命一击。
所以问题来了:不去医院,咱在家能不能判断血管有没有问题?堵没堵?硬不硬?
我们今天就来讲清楚这件事。哪些信号你必须警惕?哪些简单方法你在家就能做?什么时候一定要去医院?别等身体出事才后悔。
血管堵塞,指的是动脉里的“通道”变窄甚至被堵死。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血管壁上粘上了脂肪、胆固醇等“垃圾”,形成斑块,像水管里结了厚厚的水垢。
血管硬化,是说血管失去了弹性,本来能“伸缩”的管壁变得又厚又脆。这两种情况往往是一起出现,互相加重。
血管一旦变窄或者堵住,血流就会受阻,心脏、大脑、四肢的供血就出问题。再不处理,轻则头晕胸闷,重则心梗、脑梗直接来袭。
很多人以为血管堵了会很痛,其实大多数时候完全没感觉。但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小心了:
走路不远,腿就酸、麻、疼,坐一会又好,可能是下肢动脉堵了。
早上起床或者蹲下起身时突然头晕,眼前发黑几秒,这可能是脑供血不稳。
胸口闷,尤其运动时更明显,提示心脏供血出问题。
手脚经常发凉、麻木,皮肤颜色发暗,血液循环可能出了问题。
脖子两侧(靠近下巴)能摸到跳动,或者感觉搏动特别强,可能是颈动脉硬化。
摸脉搏,跳得快慢不规律,要警惕房颤,血栓风险升高。
这些都不是确诊标准,但如果反复出现,就不是“偶尔”的事了,血管可能已经开始硬化、变窄、堵塞。
医生强调,这些方法不能代替检查,但能帮助你初步判断是否有血管问题的征兆。
1.测血压,看看弹性好不好
你可能每天都在测血压,但不一定看得懂。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之间的差值,叫“脉压差”。
正常脉压差在30-50毫米汞柱之间。如果你长期低于30,说明血管弹性下降,可能已经硬化。
如果高压超过140、低压也高于90,说明血管长期受压,风险更高。
2.摸脚背动脉,判断下肢血流
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用手摸脚背靠近大脚趾根部,那里有一条动脉。
正常情况下,那里可以摸到有节奏的跳动。如果你怎么摸都感觉不到,尤其是两只脚差别大,可能是下肢动脉狭窄。
3.抬腿试验,检验血液回流
平躺,双腿抬高45度,坚持1分钟,然后放下来。
如果脚发白、再放下后迅速变红,说明血液回流有问题。健康人脚色变化不明显。
4.晨起黑朦,警惕颈动脉狭窄
每天早上起床,如果经常眼前发黑几秒,或者突然失去平衡,可能并不是“贫血”,而是脑血流短暂停止。颈动脉狭窄,是常见的原因。
血管问题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在悄悄中招。
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类人,血管出问题的几率更高:
长期抽烟,尼古丁会加速血管收缩、硬化;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三高就是血管杀手;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让血管长期处于高压;
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形成血栓;
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病史,遗传风险不可忽视;
经常情绪波动大,压力大也会诱发血管收缩。
这些因素会让你的血管提前老化、提前堵塞。
再提醒一次:自测只是初筛,判断是否真的堵了,还是要靠专业检查。
医生常用这些方法:
颈动脉彩超:无创,能直接看到血管壁有没有斑块,血流速度是否正常。
下肢动脉彩超:判断腿部血管有没有狭窄或堵塞。
冠状动脉CT造影:用来判断心脏的供血动脉是否堵塞,风险人群建议做一次。
踝肱指数(ABI)检测:测脚踝和手臂的血压差,看看血流是否畅通。
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液指标,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如果你出现过上面那些症状,或者年过四十,有三高史,建议每年做一次血管筛查。
很多人想“吃点药把血管通通”,或者“吃保健品把斑块化掉”。这在临床上根本不现实。
医生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一种药物或保健品可以“溶解血管斑块”。真正有效的,是改善生活方式。
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到位,这是基础;
戒烟限酒,烟酒对血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管住嘴,少吃肥肉、油炸、甜食,多吃粗粮和深色蔬菜;
迈开腿,每周坚持快走、游泳、骑车等中等强度运动;
别熬夜,规律作息能恢复血管弹性;
情绪稳定,别总暴怒、焦虑,情绪也会收缩血管。
血管不是药“吃出来”的,是时间一点点“养出来”的。
很多人心梗、脑梗发作前,连一丁点不适都没有。真正出事时,已经是血管堵了80%以上,甚至已经破裂。
医生说得很直接:血管病不是“等出来”的,是“查出来”的。
如果你已经40岁以上,有三高、抽烟、肥胖、熬夜等习惯,就该主动做一次血管检查,别拿命去赌。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2.
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EB/OL]. 2021.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官网.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