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生子:皇储难题的非典型性破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8:00 1

摘要:赵恒第一次成功将精子植入妻妾的子宫,俘获一颗卵子,诞出活泼的新生命,是在哪一年?史书上并无记载,已不可考。只是可以肯定,那时他尚未被册立为太子,还只是宋太宗的第三子,诸多皇族宗室中的一个王。

赵受益他爹的生殖能力不太行。

他爹活到54岁,一生不曾节育,妻妾成群,但也仅生了8个孩子。打从十四五岁有生育能力起,永不停歇的性生活,也只是平均每5年才造出一个崽儿。

对现代人来说,能生出8个孩子,已经算得上是一件值得到处吹嘘的伟业。但赵受益他爹是皇帝啊,这就显得有些精力不济。

没错,赵受益他爹是赵恒——大宋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

赵恒第一次成功将精子植入妻妾的子宫,俘获一颗卵子,诞出活泼的新生命,是在哪一年?史书上并无记载,已不可考。只是可以肯定,那时他尚未被册立为太子,还只是宋太宗的第三子,诸多皇族宗室中的一个王。

赵恒的长子刚出生就夭折了,以至于还没有来得及起名字。

到赵恒被册立为太子那一年,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有了第二个孩子,同样是男孩儿。此时的赵恒已经27周岁,他给这个儿子取名为赵玄祐。

赵玄祐顺利降生,这对赵恒是个大好消息。南宋史官李焘用“孝、恪、敏、悟”四字来形容赵玄祐,并称赵恒非常钟爱他。

一年多后,宋太宗驾崩,赵恒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国号为“咸平”。在赵恒成为宋真宗御临天下的二十五年间,赵玄祐显然承载了他绵延宗祀、传承国本的某种期待。他册封年幼的赵玄祐为左卫上将军、信国公,并立其生母郭氏为皇后。

但这种期待在赵玄祐8周岁那一年幻灭了。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赵玄祐罹患重病,并在农历四月辛巳日(5月25日)死去。

史书上并未记录赵玄祐所患何病,但却给出了病因。病因的提供者并非御医,而是掌管天象的官员“司天”。司天说,这是因为月亮冲犯了前星庶子星所致。

庶子星是“心宿三星”之一,又名心后星。心宿三星,天王星居中,太子星在前,庶子星在后。三星常被隐喻为皇帝、太子与庶子。按照传统流传下来的说法:“月犯心星,占曰:其国有忧,若有大丧。”

所谓“大丧”,通常是指皇帝、皇后或世子之丧。这一次的“大丧”,则指向宋真宗钟爱的次子赵玄祐。

宋真宗相信这个说法,所以他变得忧虑,多次按照道家的仪轨,设斋醮祈禳。祈禳无济于事,赵玄祐终归没能保住性命。

宋真宗追封赵玄祐为周王,谥号“悼献”。

赵玄祐病逝之前一个半月,曾有妃嫔给宋真宗生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只活了两个月,也就是在赵玄祐死后十五天,也夭折了。

这个两月大夭折的皇子是宋真宗的第五子。也就是说,在赵玄祐出生之后,妃嫔们陆续又给宋真宗生了三个儿子,第三子夭折了,第四子也夭折了,现在次子赵玄祐与没有留下名字的第五子也相继在半个月之内逝去。

除了次子赵玄祐,其他四个儿子和宋真宗的长子一样,都因早夭而没有名字,直到宋徽宗临朝时才依长幼次序分别赐名为赵禔、赵祗、赵祉、赵祈。

时间到了1003年的夏初,35岁的宋真宗发现,他费尽心力生出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存活。而35岁,已经超过那个年代的人均寿命。

据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狩猎采集年代的预期寿命约为32.5岁,在农耕社会的开端,由于食用淀粉类食物以及人畜、人人之间的疾病传播,预期寿命可能有所下降,随后在青铜时代回升到30岁出头,并保持数千年不变,只在个别时期或地域出现过小范围的波动。到18世纪中叶,整个世界的预期寿命为29岁。

宋真宗还有机会吗?

皇子早夭魔咒

公元1003年,宋真宗的五弟赵元杰刚刚去世,年仅31岁。宋真宗兄弟九人,已有两人死亡,除了五弟赵元杰,还有早夭的九弟赵元亿。

皇室也突破不了时代的寿命局限。

宋真宗对子女早夭显然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第五子出生两个月还没有赐名的原因。

贾志扬在《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引述了《仙源类谱》残本中的记载:宋朝皇室13世纪629名宗子和465名宗女,其中72%的宗子未得到赐名,未获赐名的宗女则有60%。相关的解释是,赐名迟缓才能保证只有活下来没有夭折的孩子得到名字。

但如此高的夭折率对宋真宗的打击,还是非常之大,以至于他在次子、五子逝后,很快作出决定,从皇族宗室中抱养了一个孩子。

宋真宗相中了四弟8岁的儿子赵允让。赵允让以皇子备胎的身份在皇宫里生活了7年,到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又奇迹般地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赵受益。

按当时的标准,虚岁43的宋真宗算老来得子了。

在赵受益之后,宋真宗另有两个女儿降生,其中一个早夭,另一个是自幼就当了道姑的升国大长公主。

也就是说,赵受益兄妹八人,至少有六人早夭。升国大长公主是否活到成年,未知。这并不重要,因为在一个男权时代,公主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

这意味着,赵受益仅仅因为活着,就战胜了其他五位皇子和两位公主,注定成为毫无悬念的太子。

赵受益于是继承了宋真宗的皇位。后人多以宋仁宗来称谓他。仁宗,是赵受益崩后的庙号。

在宋仁宗生活的11世纪,婴孩早夭是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就他的父亲宋真宗来说,8个孩子早夭了6个,75%的夭折率,这是相当高的。

将《宋史》“宗室列传”与“公主列传”进行统计,会发现,在宋真宗之前的两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六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和三个公主“早亡”,夭折率50%;宋太宗九个儿子七个女儿,只有一子一女“早亡”,夭折率12.5%。

宋真宗朝的医疗保健水平与太祖、太宗朝应该相差不大,但宋真宗的婴孩早夭率明显超过平均值,这很可能与他的基因有关。这也构成宋真宗生殖能力不太行的一个指标。

赵受益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健康状况也不太好,活了53岁,身体一直虚弱。

而赵受益何以会降生,却有一段离奇的经过。后来成为宋真宗皇后的刘娥,亲手策划了整个事件,并为后世开启了一个带有启发式的固宠模式。

“蜀妇人”受宠

刘娥原本是已婚的卖唱娼妓,四川人,被前夫宫美进献给了赵恒。

几乎与刘娥同时入宫,杨氏(后来的杨淑妃)也在公元995年被宋真宗赵恒召入宫,时年12虚岁。她也同样是四川人。宋真宗自28岁那年起,格外迷恋“蜀妇人”,年幼的杨淑妃与二十六七岁的刘娥自那一刻起,就一直是他最宠爱的两个女人。

杨淑妃是宋真宗后宫中,除刘娥之外,对宋仁宗影响最大的第二个女人。

宋真宗专门求“蜀姬”,可见北宋时期,四川艺妓才慧与艳名远播。

五代后蜀何光远在《鉴诫录》中专门有一节“蜀才妇”,内称“吴越饶营妓,燕赵多美姝,宋产歌姬,蜀出才妇”。他以薛涛、张窈窕、慈光寺尼海印为例,说明“蜀出才妇”名不虚传。

何光远称尼僧海印才思清峻,不让名流,有《舟夜》一章颇佳,诗曰:

“水色运天色,风声益浪声。

旅人归思苦,鱼叟梦魂惊。

举棹云先到,移舟月逐行。

旋吟诗句罢,犹见远山横。”

赵匡胤创建宋朝后,承袭了唐制,在宣徽院下设教坊,管理出入宫禁的官妓。在宗室与士大夫家中,蓄养家妓也流行一时。譬如苏东坡,府中即有歌舞妓数人,被戏称为“擦粉虞侯”(上了妆的官吏),每次东坡留宾客饮酒,这些歌舞妓就前来席前值班。(吕居仁《轩渠录》)

《乐府纪闻》还曾记载,宋朝驸马都尉杨震养了十个歌姬,都属绝色,一个叫“名粉儿”的尤其突出。一日,杨震招待詹天游饮宴,这些歌姬都出来陪酒。詹天游被“名粉儿”所吸引,口占《浣溪沙》一词,有“不曾真个也消魂”句。杨震索性就把“名粉儿”赠之,说:“请天游真个消魂。”

消魂,就是发生性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歌姬是可以被赠与或买卖的性商品。

美国学者柏文莉亦认为,刘娥能够以底层歌妓身份获宠于皇子,与宋朝继承唐与五代的名妓制度有关。自八世纪唐玄宗朝以降,这一制度已然存在,负责训练称为“官妓”的女性伶人。她们能够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表演娱乐,并在宴会及其他庆典活动中陪伴皇帝与大臣,是宫廷生活中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不论是皇宫之中,御舫之上,抑或是室外庆典,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有些精英男性会纳官妓为妾。至南宋,官妓制度已渗透至县级官员、富商巨贾及地方乡绅之中。尽管当时的道德话语不鼓励过度消费,且不时声讨控诉过度奢侈的官员,但这项习俗最终还是变得根深蒂固。

所以像赵恒这样,府邸蓄养家妓,在当时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刘娥最初是以歌妓的身份入府,最终却在宫斗中大获全胜,得望武则天项背。

这可能是赵恒四处物色“蜀姬”时没有想到的。他当时只是单纯追求享乐的心态。

宋真宗迷恋“蜀妇人”,可能还和他的爷爷宋太祖灭后蜀后,将后蜀后主孟昶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纳为己有有关。花蕊夫人是“蜀妇人”中的杰出代表,才艳双绝,下面这一曲《采桑子》据称即出自她手(一说她仅作前半阙,后半阙为后人所续):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当然最著名的是那首《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但并没有证据显示,刘娥与杨淑妃也有同样的诗文才学。《宋史》仅称杨淑妃“通敏有智思”,刘娥“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未有关于其诗文才学的记载。司马光《涑水记闻》亦只有刘娥“善播鼗”的记载。

考虑到刘娥孤儿出身,嫁给宫美后沿途卖艺,并无接受诗文教育的机会。进入太子宫后,已年近三十,错失最佳读书年纪。故甚少可能通诗文。

至于“晓书史”之类说法,与刘娥出身一样不足为信。南宋史官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称:“(刘娥)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帝朝退,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之。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的说法,来自刘娥垂帘听政时大臣的奏章,当时的形势不得不如此说(“其势不免如此”),这种话“要当删除”。可知李焘对此存疑。

另,预闻政事,并非难事,毕竟身边有幕僚辅佐。北宋尚有疯皇(宋英宗)临御四年的故事。

侍女被临幸

刘娥安排了自己的侍女与宋真宗发生关系。

赵受益的亲妈姓李,是一个普通宫女,二十多岁还以服侍妃嫔为业。后人常以李宸妃来称呼她,宸妃是她临死前最后的封号。

《宋史》上对于李宸妃性格的描述只有四个字——“庄重寡言”。不确定她的相貌是否美丽,但毫无疑问皮肤白皙,一脸胶原蛋白吹弹可破。

“肤色玉耀”——这是来自宋人笔记中的赞叹。李宸妃是杭州人,“肤色玉耀”符合大众对江南女子的既定想象。不过,在宋人笔记中,这四个字假借了宋真宗的凝视:

李宸妃起初侍奉刘娥,有一次,刘娥想要洗手,李宸妃捧着洗盆近前,旁边的宋真宗被她的肌肤所吸引(“上悦其肤色玉耀”),就与她交谈。李宸妃奏称:昨晚我梦见一个“羽衣之士”,赤着脚从空中降下来说:我来当你儿子(“来为汝子”)。宋真宗此时未有子嗣,闻之大喜,说:我应该帮你把这个儿子造出来(“当为汝成之”)。当晚就宠幸了李宸妃,使其有娠。

这段描述来自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后录》,细节是否属实,无法判定。不过,李宸妃在被宠幸之前,的确是刘娥的侍女。刘娥此时是正二品的修仪。

按常理言,一个侍女当着女主人的面,对皇帝说梦见赤脚大仙要到她肚子里投胎,可是巨大的冒犯,这是要争宠吗?但如果得自女主人的授意,就变得容易理解。

北宋期间,后妃们为了固宠,不断把养女、侍婢推荐给皇帝陪睡,她们如能怀孕,也会显著提高自己的地位。譬如宋仁宗的曹皇后、张贵妃,都有养女。曹皇后甚至从小就把亲外甥女养在宫中,伺机进献。而这个模式,很可能来自刘娥。目前尚未发现北宋在刘娥之前有类似的行为。

在李宸妃怀孕的1009年,刘娥已41岁,虽然受宠,却未尝给宋真宗生育孩子。就她的切身利益,皇子如果注定是别的妃嫔所生,那毋宁来自自己的侍女。

和刘娥一样,李宸妃同样是北宋妃嫔出身多寒微的注脚。

《宋史》说,李宸妃的祖父在吴越国金华县任主簿;父亲官至左班殿直。县主簿是从九品文官,左班殿直是正九品武官,都是最低等的小官。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李宸妃出身基层官宦家庭。但就如刘娥、杨淑妃的家世经过篡改一样,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李宸妃的简历是否与事实相符。

不管怎样,在李宸妃幼年的时候,家道就已破败,她与弟弟李用和成了孤儿——《宋史·后妃传》中并没有提及李宸妃是孤儿,但李用和的墓志铭提到他“少孤”。入宫后李宸妃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胞弟去了哪里。

北宋宰相曾布的妻弟魏泰称,李宸妃十余岁入后宫,当时李用和才七岁,临别时李宸妃赠送他一个手织刻丝的革囊给他,拍着他的背哭泣道:“无论如何沦落颠沛,也不可丢弃此囊,改日此囊是你我相认的凭证。”后来,李用和在一个制冥币的店家打工,革囊始终悬于胸前。有一天,他患痢疾病危,被老板弃于道旁。此时,已被封为宸妃的姐姐正在到处找寻他。他因此获救,并开始在朝廷任职。

这则记录来自魏泰《东轩笔录》卷二,未可尽信。譬如,李宸妃事实上比李用和大一岁,所以她十余岁入宫时,李用和不可能只有七岁;当然,亦有可能李宸妃入宫时只有八岁。李用和入宫为官时,李宸妃还未获宸妃的册封。另据《宋史》,李用和是刘娥的哥哥刘美(实为其前夫宫美)在民间寻找到的。

李宸妃从入宫到为宋真宗司寝,之间大概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所有的记载中,这一段都是空白。但很明显,她是宫女中沉默的大多数,是边缘的存在,一直到二十三岁还只是“修仪”刘娥的侍女。

似乎是为了和迷恋神迹的宋真宗心智相匹配,李宸妃怀上皇子的过程,也被记述得带有神秘色彩。

“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妃恶之。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

上述《宋史》的记录,说的是在一次跟随宋真宗登临砌台的时候,李宸妃的玉钗掉落在地。宋真宗却想据此占卜出她肚中孩子的性别:如果玉钗完好,应是男孩。随从捡起玉钗,果然未坏。宋真宗大喜过望。

赵受益满足了一个迷信占卜的皇帝传宗接代的最后期待。

狸猫换太子

赵受益的生日是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公元1010年5月30日),等他当了皇帝,这一天被立为“乾元节”。

赵受益降生时,距离他的太爷爷赵匡胤“黄袍加身”刚好过去了50年,作为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统治亦进入了中程。

后宫里的宫女和妃嫔也越来越多了。一年前,宋真宗在嫔御中特置了“贵人”,三年后还将增置“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据《宋会要辑稿·后妃四》,宋太祖时的后宫,大体传承的是唐制,皇后之下有十六等级的妃嫔: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宋太宗时没有增设,而宋真宗一朝就增加了七个等级,增幅高达44%。

宋代婢女的地位,较唐与五代十国有了明显的上升。在法律上,她们开始从贱民向良人的身份转换。赵受益的亲生母亲李宸妃,按《宋史·后妃上》的说法:“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很可能不是采选入宫的宫女,而是被刘娥雇买的婢女,即宫禁内所谓的“私身”。李氏最终能成为宸妃,也和这种趋势相呼应。但主仆关系的存在,仍使李宸妃很大程度上与刘娥存在依附性,这导致了赵受益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血亲归属就发生了变数,而没有遭遇任何阻难。赵受益被隔绝了与李宸妃的联系,开始适应一段无中生有的亲子关系。

刘娥将赵受益据为己有了。

大中祥符三年,对刘娥是关键的一年。赵受益甫一诞生,她通往皇后的道路就已被铺平。

皇子赵受益是李侍儿所生,刘娥必须尽可能保守这个秘密,不仅对宰臣如此,后宫也要最少人知道真相。这意味着自李宸妃受孕时起,就要开始所有的矫饰行动。

这个矫饰行动,后来衍生出以“狸猫换太子”为主题的诸多话本。现代人最耳熟能详的是《三侠五义》中的相关章节:

“光阴迅速,不觉的到了三月,圣驾至玉宸宫看视李妃。李妃参驾。天子说:‘免参。’当下闲谈,忽然想起明日乃是南清宫八千岁的寿辰,便特派首领陈林前往御园办理果品,来日与八千岁祝寿。陈林奉旨去后,只见李妃双眉紧蹙,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着惊,知是要分娩了,立刻起驾出宫,急召刘妃带领守喜婆前来守喜。刘妃奉旨,先往玉宸宫去了。郭槐急忙告诉尤氏。尤氏早已备办停当,双手捧定大盒,交付郭槐,一同至玉宸宫而来。

你道此盒内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二人定的好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难看。二人来至玉宸宫内,别人以为盒内是吃食之物,哪知其中就里,恰好李妃临蓐,刚然分娩,一时血晕,人事不知。刘妃、郭槐、尤氏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狸猫换出太子,仍用大盒将太子就用龙袍包好装上,抱出玉宸宫,竟奔金华宫而来。刘妃即唤寇珠提藤篮暗藏太子,叫她到销金亭用裙绦勒死,丢在金水桥下。寇珠不敢不应,惟恐派了别人,此事更为不妥,只得提了藤篮,出凤右门至昭德门外,直奔销金亭上,忙将藤篮打开,抱出太子……”

“狸猫换太子”当然是个与史实相违的虚构故事。宋朝的宫斗,远不如唐朝血腥。唐高宗时,武则天为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嫁祸于人。最后,到底还是将王皇后、萧淑妃“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新唐书·后妃上》)武则天用公主一命,换取王皇后、萧淑妃死于酒瓮中。

刘娥要利用侍女为自己固宠,她怎么舍得把皇子杀死?!赵受益的生存与否,将决定她能不能成为“女君”。

换个角度,这亦说明,此时的刘娥在后宫已然没有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劲敌。既然她有能力直接改变皇子的归属,又何须剥去皮毛的狸猫?

《宋史》说,赵受益在襁褓时,刘娥就把她当成自己的儿子,“使杨淑妃保视之”。等他即了皇位,生母李宸妃也默然处于先朝嫔御中,从来没有表现出异样。大家都害怕刘娥,没有人敢就此发声。一直到刘娥去世,赵受益都“不自知为妃所出也”。

上段话展现了刘娥的霸道:刘娥把赵受益夺来当儿子,却让杨淑妃代为看管。这反映出她对赵受益的感情比较淡漠,并没有倾注太多心力。赵受益对刘娥的最大功用,似是促成她成为皇后,而不是满足其母性需求。

除此之外,刘娥和杨淑妃的关系,也在“使杨淑妃保视之”一句中暴露无遗。杨淑妃是正三品的婕妤,刘娥是正二品的修仪,但刘娥可以使唤杨淑妃,有点女主的意味。终其一生,杨淑妃都形同刘娥的跟班,这种联盟的牢固性,在刘娥死后尚有体现。

赵受益的生母李宸妃,则对刘娥的夺子行为,不敢有任何异议,表现得仍然如同一个侍女。这中间或许有她“庄重寡言”的个性原因,但应亦和刘娥的长期压制分不开。

至于后宫其他人,则连传闲话都不敢,以至于赵受益在登基后11年间,竟无一人向他泄密以邀宠,也足证其人格与统治力的失败。他的懦弱与刘娥的强势,后宫诸人都看在眼里。

另外《宋史》没有提及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宋真宗对刘娥夺子的行为至少是默许的。

大中祥符三年,赵受益诞生。但回顾大中祥符三年,发生在皇宫内最重要的事件却不是这个,而是皇子不动声色归属于刘娥了。这是刘娥一次带有根本性的胜利,有了赵受益这个加分项,不仅她的皇后梦想已经触手可及,更关键的是,宋真宗的皇储问题也因此得以解决。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