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摆在他们面前的,是2084节微课视频。征集活动目标明确:对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以下称《指南》),遴选一批优质微课,为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全面铺开作出先导示范。
3月16日,在武汉教育电视台演播大楼内,100多位评审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一片点击声中盯着屏幕凝神审读。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2084节微课视频。征集活动目标明确:对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以下称《指南》),遴选一批优质微课,为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全面铺开作出先导示范。
此前,3月7日,《指南》通过专家评审。这套武汉市历时半年编制完成的一线教学实践指南,首次系统、科学、全面回答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的问题,为“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评价”提供了路线、方法、标准。
《指南》问世一个多月来,优秀微课全市展播,基层教学创新不断,家校社广泛联动,国家安全教育正以全学段、全学科融入的态势在1140所中小学和中职学校里全面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武汉取得重大突破。
学得进才算真融合,“武汉探索”春风化雨写“实”字
3月27日,周四早上,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小学一年级学生毛翊舒快步走进校门。听到国歌的旋律响起,她马上停下脚步,面向国旗方向肃立,并摘下帽子,唱国歌,行注目礼。
这是学校在升国旗。多年来,该学校每个工作日都会升国旗,周一是师生都参加的升旗仪式,周二到周五则是早上八点升旗。毛翊舒说:“我在表达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爱,因为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老师说过,爱祖国从遵守升国旗礼仪做起。”
毛翊舒的老师谭西影是书城路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上个月,她和同事们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升国旗了》课文为基础,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创新打造出融合课《我向国旗敬个礼》。较之以往重在教授升国旗礼仪,融合课增加了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启蒙的分量。
“一年级的学生常常见到国旗,但对于国旗的政治属性认知还比较模糊,对于国家的情感也比较懵懂。有的学生因为听老师的话可以做到尊重国旗,但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为此,谭老师团队设计了“国旗,我来寻找你;国旗,我想了解你;国旗,我深爱着你”三个教学环节,从生活场景入手,从孩子们可以感知到的事情入手,讲述国旗由来、国旗与国家的关系、升国旗礼仪,让学生理解到尊重国旗就是对国家安全作贡献。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翻阅《指南》,类似提示,屡屡出现。
传递手中红绸,沉浸式体验彝族火把节,一堂《彝族娃娃真幸福》音乐课,让小学生感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矿石提炼金属镓,预演“国家技术团队”攻关,角色代入提升高中生《化学工艺守护国家安全》责任感;小小螺栓,可毁火箭可救潜艇,一堂引入了正反实案的机械制图课,将《绘螺纹毫厘,保安全千里》的底线思维植入中职生心田。
小学,具象化感知,培养国家认同;初中,情景化理解,建立系统认知;高中,理性分析,强化责任担当。解析国家安全教育分层施教、螺旋上升式融入的规划,武汉市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融合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简单贴标签,真正的融合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学得进、有所得,取得入脑入心的实效,也只有这样,才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切实践行。”
一体化才能走长路,“武汉设计”破解“碎片”难题
“《指南》是一部高质量课程教学实施指南,破解了国家安全教育碎片化、表面化难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学科融合标准。”
3月7日,在《指南》评审会上,湖北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刘光远代表评审组发表了评审意见。
2020年,国家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将国家安全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去年6月,围绕此项工作的推进,以问题为导,武汉市多部门联合深入校园倾听需求和呼声。
调研显示,在发现的一些问题中,“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健全”居首位,一线教师普遍存在不知道融什么,怎么融的困惑:“市里能不能拿出一个细化的指导意见?”
难是一定的。放眼全国,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工作落实到课程教学尚处探索之中。是迎难而上,还是缓缓图之?
立德树人,时不我待。武汉有三百万大中小学生,学校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前沿阵地,青少年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关键群体。让国家安全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是植根铸魂的“国之大者”。而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必须找准抓手落实落地。
没有犹豫,不做选择,武汉市委的决策掷地有声:以《指南》编写为突破口,武汉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学校国家安全教育上先行先试,贡献地方经验与样本。
坚持统一规划、坚持遵循规律、坚持自然融入,市委、市政府为融合之道指明方向。2024年9月,市教育局等指导协调,市区两级学科教研员担纲,一支200人的核心编写队伍迅速组建,苦干6个月,历经八版修改,40万字的《实施指南》最终成稿。
《实施指南》根据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采用“学段+学科”双维度框架,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四个篇章,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知识,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42门学科,为教师提供表格化教学指引、标准化案例库及个性化教学建议。
市教科院教研员王蕾、张祖涛、孙玮,区教研员张亮等均表示,这种一体设计、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模式,更能确保融合工作保持常态、长效,避免“一阵风”。
未来,沿《指南》方向推进,从6岁到18岁,武汉青少年都能系统地接受学科和国家安全两种教育,享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成果。昨日,学生家长胡珊珊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这是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的大事、实事,我们真心欢迎。”
总动员才有超能量,“武汉创作”展现气象万千
《指南》是武汉人头脑风暴的成果,这一成果又引发新一轮创新创造。
3月,惠济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李洁受邀担任《指南》项目测评的评委,拿到样书后,她迫不及待地与同事分享,触发大家创意不断。说一个点子,李洁就在书上做个记号,不到半天时间,便利贴就把小学篇装扮得色彩缤纷。
武汉外国语小学拿到《指南》样书比较晚,当时距离视频微课征集截止期只有一周时间了。紧急学习,紧急创新。一周内,他们拿出8节微课。学校教务处主任王娟说,作为全国最早建设的7所外国语学校、培养外交人才的摇篮,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具有别样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的确是雪中送炭!”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正高级教师林习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中职教育执行的新课标,要求落实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但我们感到无从下手。有了《指南》丛书后,相当于手把手示范,推进教学工作也有了依据。”他透露,该校第一批示范课已经打造完成。
“又多了一个教学创新点!”市教科院音乐教研员胡晓燕记得,当初编写小学音乐融入指南,团队没有人不耐,只有兴奋,“进入状态的速度超出我想象。”她透露,眼下,全市上千位小学音乐教师,正围绕指南提出的路线图,进行创意教学设计。
同样是融入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沁园春·长沙》课重在引导学生于诗词审美中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扬文字、豪迈气魄、伟大抱负,以此激荡新时代青年心灵;费孝通《乡土中国》课则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传统乡土文化的局限与意义,在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看到“四个自信”。市教研员许红明是《实施指南》高中语文编写组牵头人,她说,语文综合性强,涉及到的安全领域多,不同篇目必须具体分析,各有侧重。为此,4人团队常常讨论到深夜。编制完成后,他们无缝对接了后续完善和内容刷新工作。
“融合创新中,师生都得到成长。”铭新街小学副校长舒凌把四川地理老师一首自创歌改编为国土安全主题,在试讲中她与学生互动,一起为《神圣的国土》教学走出常规地理课思维窠臼想了不少金点子。
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榜样示范、项目式学习……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武汉将千校同行,完善指南内容,推广指南应用;千课列阵,建立健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资源库;千人培训,储备国家安全教育人才团队,进一步推进创新融合工作。
学校国家安全教育不止在课堂、在校园。3月初,依托周边高校资源,惠济路小学已安排好了一年四季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武汉实施家校社总动员,丰沛的社会资源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打开更广阔空间,释放出同频共振超能量;
37家国家安全教育基地联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每年承接50万人次学生线下、线上暑期活动;长达数年、遍布三镇的“武汉之夏”活动,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国安文化展演提供流动舞台。
“国安号”专列搭载乘客日均10万人次;知识竞答活动年参与者过百万人次;国家安全网络教育基地5年累计接待600万人次。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千万人携手,正以创新融合引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以思想自觉焕发行动自觉,共筑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防线,助推武汉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支点担当龙头、走在前列。
来源: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