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嫔来 “月事” 恰逢皇帝传召?后宫早有一套 “避忌” 好办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16:32 2

摘要:可要是赶巧妃嫔正来 “月事”,古人管这叫 “葵水”“月信”,不光身子发虚不舒服,在当时还被当成 “不洁净” 的事儿,总不能硬撑着去吧?其实真不用替她们担心,后宫早琢磨出一套 “避坑妙招” 了,既能不惹皇帝不痛快,又能顺顺利利躲过去。

咱们看古装剧的时候,总忍不住琢磨:皇帝要是随口说句 “传 XX 妃过来”,妃嫔是不是就得立马收拾妥当去侍寝,半点儿不能推辞?

可要是赶巧妃嫔正来 “月事”,古人管这叫 “葵水”“月信”,不光身子发虚不舒服,在当时还被当成 “不洁净” 的事儿,总不能硬撑着去吧?其实真不用替她们担心,后宫早琢磨出一套 “避坑妙招” 了,既能不惹皇帝不痛快,又能顺顺利利躲过去。

古代后宫里,早有专门管侍寝安排的部门,像明朝的 “敬事房”、清朝的 “内务府掌仪司”,里头的太监个个都是 “人精”,他们每天得先把能侍寝的妃嫔列个名单,再恭恭敬敬呈给皇帝选。所以妃嫔一察觉自己要到 “那几天”,立马就会跟这些部门打招呼,还会用专门的 “暗号” 提醒,直接让自己从名单里 “消失”,压根不给皇帝选到的机会呗。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朝代的 “暗号” 还不一样,透着股巧劲儿,特别有意思:

汉朝的妃嫔实在得很,要么在脸蛋两边点上小红点 , 这红点有个正经名儿叫 “丹朱”,跟现在姑娘涂腮红似的,不过这红点可不是为了好看,是明明白白的 “免打扰信号”;要么就往腰上系条红绸子,相当于直接挂出 “今天不接单” 的牌子。

太监们一看见这标记,压根不会把她的名字写进侍寝名单,皇帝瞧见了也心里有数,绝不会凑上去找不痛快;到了唐朝,妃嫔改靠手上的镯子 “递消息”:平时戴的都是银镯子,一旦要来得 “月事” 或者身子不爽利,立马换成金镯子。皇帝召见的时候,只要看见金镯子,心里就门儿清,绝不会再提侍寝的事儿;太监们排名单时,见着戴金镯子的娘娘,也会直接跳过,省得白费功夫啦。

明清那会儿就更简单了,每天晚上,敬事房的太监都会恭恭敬敬端着一叠绿牌子来,牌子上写着能侍寝的妃嫔名字,皇帝翻到谁,谁就去侍寝。要是妃嫔来月事了,提前跟太监打声招呼,太监就会悄悄把她的绿牌子抽出去,皇帝连她的名字都瞅不见。有些朝代还更贴心,妃嫔寝宫门口要是挂起红灯笼,太监们一看见就知道 “这屋不能进”,压根不会往这儿跑传召的活儿。

不过啊,也会遇上突发情况,比如皇帝突然来了兴致,不按常理翻绿牌子了,就想单独找某个妃嫔聊聊,这时候可千万不能直愣愣地跟皇帝说 “我来月事了”。 古人觉得这话既不敬又 “晦气”,真说出口,准没好果子吃。

好在妃嫔们早有俩 “救急招”,特别好用:

第一招是托人当 “传声筒”:娘娘会让自己最信得过的宫女,或者贴身跟着的太监,去找传召的太监,要是方便,还会直接找皇帝身边的近侍,说些 “暗语”,比如 “我们娘娘今天身子不得劲,得避几天”“娘娘这两天有小忌讳,不方便见驾”。这些话在后宫里,就是 “来月事了” 的 “黑话”,太监们一听就懂,赶紧回去跟皇帝禀明情况,皇帝知道了也不会硬来。

第二招就更聪明了,直接 “推新人”:要是皇帝特别喜欢这位娘娘,非她不可,娘娘就会主动开口说 “我宫里的 XX 答应(或是常在,都是地位低一些的娘娘)特别懂事,陛下要是不介意,要不见见她?” 要么就推荐自己身边得力的宫女。这样一来,既没扫皇帝的兴,还能给自家宫里争点机会,妥妥的 “双赢”。

有人可能会好奇:皇帝手握这么大的权力,真要是想硬来,谁能拦得住啊?还真没人敢这么干!因为古人有两条没人敢破的 “硬规矩” 管着皇帝:一条是觉得 “特殊日子里亲近” 会污了龙体,传出去还得被大臣们念叨,更会惹得神明不高兴;另一条是古代特别看重祭祀,祭祀的时候要求所有人都得 “洁净”,皇帝要是沾了 “不洁净” 的事儿,会被认为对神明不敬,严重的还会影响国家祭祀 。 这可不是小事,皇帝再喜欢哪位娘娘,也绝不敢碰这两条红线。

说到底,古代后宫的娘娘应对 “特殊日子遇上皇帝传召”,关键就是靠着宫里的老规矩提前避开,用委婉的方式传消息,实在没办法了就推个合适的人顶上。既不用硬着头皮拒绝皇帝,也不用犯 “不洁净” 的忌讳。

来源:小影解说u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