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们常头疼,孩子们背古诗全靠硬背,一问作者心情就傻眼!还有啊,文言文阅读老扣分,诗里的比喻、典故根本看不懂嘛!这样讲,学生肯定理解。现在的教学,逐句翻译太无聊,学生没兴趣,理解也就浅尝辄止。
老师们常头疼,孩子们背古诗全靠硬背,一问作者心情就傻眼!还有啊,文言文阅读老扣分,诗里的比喻、典故根本看不懂嘛!这样讲,学生肯定理解。现在的教学,逐句翻译太无聊,学生没兴趣,理解也就浅尝辄止。
语文老师从教十多年了,觉得古诗鉴赏三步法真很好,用这个方法,孩子 5 分钟读懂一首诗,考试答题不丢分!
这三步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来跟老师看看。
▶第一步:知人论世,读懂诗心。
咱们先来个“知根知底”,读懂诗人的心。
咱们拿杜甫举个例子,他生活的年代,唐朝正从鼎盛走向衰败,战乱、饥荒,啥事儿都赶上了,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杜甫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写照。
给杜甫做档案卡,咱们得重点标出那些时代变迁的关键节点,还有他对应的作品,让孩子们明白,社会动荡是怎么化成他笔下那些深沉情感的。这样做了以后,咱们孩子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不难把握诗歌的情感了。
咱们还得把诗放回它出生的那个时代去理解。
比如说王昌龄的《从军行》,你得先了解唐朝那会儿边疆战事不断,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背景,你才能感受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里那股子坚定的报国决心。
▶第二步:画面联想,身临其境。
接下来,咱们得用“五感法”,让孩子们身临其境。
比如说读《鸟鸣涧》,你得让孩子们不光用耳朵听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声音,还得让他们想象鼻子闻到桂花香,手指摸到飘落花瓣的柔软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那诗境里。老师可以准备点桂花、花瓣啥的,让孩子们摸摸闻闻,增加点真实感。
比如说《渔歌子》,你可以让孩子们画个思维导图,中心是西塞山前的山水风光,然后分支延伸出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蓑衣渔翁这些元素,用线条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关键节点上写上诗句,这样孩子们就能系统地记住这首诗了。
学《使至塞上》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画简笔画,用粗线条勾勒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使队伍的小小身影。通过画画的过程,孩子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空间布局和意境营造了。
▶第三步:主题升华,迁移应用
最后,咱们得让孩子们学会主题升华,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说学完《石灰吟》,你可以让孩子们讨论一下生活中哪些时候需要坚守“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原则,比如考试不作弊,班级劳动里默默付出。
这样孩子们就能意识到古诗的主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渗透在咱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赏析《送元二使安西》之后,你可以让孩子们回忆一下自己和好朋友分别的场景,分享一下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对比诗中的劝酒惜别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友情跨越时空的共通性,拉近他们和古诗的情感距离。
当然啦,咱们还得应试和素养两手抓。
针对常见的主题,你可以整理分类一些典型诗作,剖析一下“借景抒情”在不同季节、不同景物搭配下的情感指向,比如春天繁花似锦多表达生机喜悦,秋天残荷败柳常含落寞忧伤;“托物言志”则得聚焦物体的特性和所托志向的关联,比如翠竹象征坚韧不屈。
你还可以模拟一下考场环境,设置一些真题让孩子们练练手,让他们熟练运用答题模板,同时要求他们阐述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样既能兼顾应试技巧又能培育文学素养,确保孩子们在考场上能得心应手,在文学鉴赏上也能厚积薄发。怎么样,家长们,这些方法你们觉得实用吗?
溪老师从教十多年了,这三个古诗鉴赏方法可都是经验之谈,家长们看得明白吗?咱们这么做,学生期末考试肯定没问题,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来源:澜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