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九月的阳光依然炽烈,穿过榕树层叠的枝叶,在武警某部训练场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悬挂港澳车牌的大巴缓缓驶入营门,车窗内紧贴着几十张张望的脸庞,这些来自港澳地区的青少年,即将开启一场名为"同心同行·强国有我"的特殊旅程。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广州九月的阳光依然炽烈,穿过榕树层叠的枝叶,在武警某部训练场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悬挂港澳车牌的大巴缓缓驶入营门,车窗内紧贴着几十张张望的脸庞,这些来自港澳地区的青少年,即将开启一场名为"同心同行·强国有我"的特殊旅程。
来自香港的中学生下意识整理着衣领,目光被场地上静止的装甲车群牢牢吸引。金属履带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空气中隐约飘散着机油与青草混合的气息。当武警战士演示装备操作时,所有年轻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不时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叹。
装备展示区始终人头攒动。一位澳门女生尝试端起模拟训练枪械,沉甸甸的重量让她惊讶地挑眉。指导战士上前示范标准持枪姿势,少女依样调整动作时,额角已渗出细密汗珠。
战术演练场突然传来爆破模拟声,几个香港学生下意识缩紧肩膀,随即又被无人机编队的精准表演吸引。
举着手机的澳门男生不停切换拍摄角度,镜头紧追着穿越障碍的侦察无人机。"这些装备以前只在新闻里见过",他边录制边喃喃自语,"原来现场的声音这么有冲击力"。
午餐时间的军营食堂展现出另一种震撼。港澳学生们看着官兵们整齐划一地用膳,连餐具碰撞都保持着奇妙的节奏。
有位香港大学生注意到邻桌战士餐盘里干干净净,"这种纪律性已经融进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她对着自己剩了半盘的饭菜若有所思。
清晨六点的哨声划破宿舍区宁静。熬夜聊天的港澳学生们睡眼惺忪地列队时,都被官兵们早已整齐的晨练队列惊醒。
带操班长特意放慢三成配速,仍有几个体质偏弱的学生渐渐落后。
某个澳门男生喘着粗气落在队尾,迷彩作训服后背渗出汗渍绘成的深色地图。
正当他准备停步时,旁边伸来一只有力的手:"调整呼吸,跟着我的节奏"。执勤归来的二级上士自然加入陪跑,带着落队学生重新追上前方队伍。
战术训练场上,香港学生反复练习持枪卧倒动作。沙土钻进作训服袖口,手肘磨得发红,每次起身都有细沙从衣襟簌簌落下。负责指导的战士半跪在一旁示范要领,作训服手肘处磨损严重的补丁格外显眼。
傍晚的篮球赛意外成为转折点。港澳学生联队与官兵队伍打得难分难解,香港学生连续命中三分球,引得场边观战的战士们鼓掌喝彩。赛后双方自然讨论起NBA赛事,迷彩服与运动服混在一起,再分不清彼此身份。
第三日的驻地史馆参观引发深切共鸣。香港学生在东江纵队展区驻足良久,黑白照片里穿着旧式校服的青年士兵让他们惊讶不已。"原来抗战时期就有这么多港澳青年参军",有人指着说明牌轻声念出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座谈会上,政委翻开泛黄的档案册,讲述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同胞捐赠训练设备的往事。某位澳门商人捐赠的体能训练器材,至今仍保养良好地在器材室服役。战士们给这些老器材贴上特殊标签,每次使用前都会细心擦拭。
夜幕降临时分的联欢会上,港澳学生与官兵互相教唱民歌。粤语童谣与北方小调奇妙交织,香港学生用手机打光营造星海,官兵们则表演了虎虎生风的擒敌拳。带队老师注意到,学生们学唱军歌时比平时音乐课认真得多。
离别日的场景出乎所有人意料。香港学生代表突然展开连夜赶制的感谢横幅,澳门学生给每位指导战士送上手写卡片。几个男生红着眼眶与战士拥抱,相约明年再来。大巴启动时,许多学生贴着车窗久久挥手,直到营门前的哨兵变成远远的绿色小点。
返程路上格外安静,学生们大多望着车外飞驰的风景出神。有人整理着手机里数百张照片,有人摩挲着被汗水浸得发硬的作训服衣领。
高速公路指示牌显示距港澳还有百余公里,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有些距离从来不是用公里数计算的。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