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坡上,刻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字样的巨石,日夜见证这千亩葱苗的生长。立冬后,这些葱将长得“粗如擀面杖、高大脆白甜”。
章丘大葱传统种植保护区。
苗发勇介绍自己当年获奖情况。
宋光宝获评2023年“葱王”现场。
处暑时节,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女郎山郁郁葱葱,山脚和山坡上葱田成片,葱叶已长到半米高。
山坡上,刻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字样的巨石,日夜见证这千亩葱苗的生长。立冬后,这些葱将长得“粗如擀面杖、高大脆白甜”。
“葱王”在此
“油饼地”长出“大梧桐”
王金村位于章丘大葱传统种植保护区、山东省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女郎山葱岭郊野公园”腹地。女郎山东侧,贯穿南北的绣江河带来丰沛的灌溉水源。在每年一度、已连续举办20多届的章丘大葱评选活动中,“葱王”多出自这片土地。
“我们村是章丘大葱传统种植专业村,全村180户,大部分种大葱,每亩平均纯收入过万元。目前我们正在和高校专家合作,通过种植技术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大葱品质。”王金村党支部书记张军说。
村民苗发勇从事大葱种植20多年。2020年他种出的一棵葱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凭2.532米的高度成为“世界最长的葱”。
2023年,这个纪录被一棵高达2.586米的葱超越,新“葱王”是村民宋光宝。作为一年一度章丘大葱评选活动的常客,他告诉记者:“我从2006年开始参加比赛,到现在已得了10个冠军。”
2024年,苗发勇又以一棵身高2.68米的葱重新夺得“葱王”奖杯。
“葱王”争夺战如火如荼,而两位种葱能手的种植经验大致相似。
宋光宝说:“我种了20多亩,大葱长得好,主要是因为我们这儿水土好环境好品种也好,再加上精细的管理。”
苗发勇也种了20多亩葱,他同样强调环境条件和品种的重要性:“这儿的土地是‘油饼地’,我种的品种是‘大梧桐’——本地的传统优质品种。”
好品种叠加技术标准
规范助力品质提升
品种、技术、土地、泉水、生态,成了育出高品质章丘大葱的重要条件。章丘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既有“千年古县”历史文脉,又有“小泉城”山清水秀的风姿。在悠久的农耕历史中,章丘人民一代一代传承,成就了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典范——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
“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2017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成功列入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章丘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部章丘大葱产业负责人苏敏介绍。
目前,章丘培育出了“大梧桐”“气煞风”两大优质当家品种。其中“大梧桐”葱白细长,圆柱形,基部无明显膨大,质地充实细致,纤维较少,汁多脆嫩,因植株高大、直立魁伟而得名“大梧桐”;“气煞风”葱白粗壮,尤为抗风。这两个品种的亩产量均达1万斤。
谈到品种,济南海宸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恩波深有体会。“有好的种子才有好的大葱,例如当家品种‘大梧桐’,特色就是‘高大脆白甜’。章丘种子资源丰富,我们每年优中选优,选育的种子深受市场认可。”王恩波说。
采访中,葱农们频频强调“好土出好葱”。近距离查看章丘大葱传统种植保护区的葱田,土壤主要为中壤土,当地农民俗称为“鲤鱼腰”“油饼地”。“鲤鱼腰”土壤,如鲤鱼腰上的肉一样肥腴;“油饼地”表示土壤层理清晰、上壤下黏、保水保肥、通透性好。据介绍,这种特殊的土层结构非常适合章丘大葱生长。
一般来说,作物的生长周期长则半年,短则几十天。而章丘大葱从播种到收获要历时400天左右。在此期间,章丘人运用独特的深开沟、高培土等工艺种植大葱。据葱农介绍,这种种植工艺,使葱的叶鞘在土壤中软化形成口感爽脆的高葱白,也造就了章丘大葱惊人的长度。例如“大梧桐”株高通常在150-200cm,葱白长达60-80cm;“气煞风”株高120cm左右,葱白长40-60cm。
近年来,《章丘大葱四季种植技术规程》《绿色食品-章丘大葱生产技术规程》《有机食品-章丘大葱生产技术规程》三个技术标准的制定,使传统种植技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传承。
“我们通过一系列试验示范,筛选出一些针对章丘大葱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同时,加强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持续提高大葱品质。”章丘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徐晓雪介绍。
章丘区农业农村局每年对章丘大葱病虫害进行监测并开展绿色防控配套技术试验示范,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物理、生物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辅助的大葱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配套技术。
文化内涵不断延伸丰富
品牌价值达53.95亿元
除了独特的生产技术体系,章丘大葱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系。
章丘大葱博物馆建在“女郎山葱岭郊野公园”的山坡上,馆内详尽地展示了章丘大葱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现状。
“多部典籍的记载,印证了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悠久的生产历史。”绣惠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王永振说,“《管子》中就有山东大葱的种植记录;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也记载了葱的留种、栽培、管理、越冬技术。元代的《农书》更是对大葱的种植方法作了详细的记录。而绣惠女郎山核心产区,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种植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章丘大葱文化内涵不断延伸和丰富。一年一度的章丘大葱节至今已举办22届,“葱王”高度从开始的1.94米到如今的2.68米。章丘大葱品质不断提升。近几年,章丘还推出“葱小白”“葱小玉”吉祥物,以及系列文创产品,持续提升章丘大葱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2025年一份公益性权威评价结果显示,章丘大葱品牌价值达53.95亿元。”苏敏说。
这个评价,比往年提升了1.04亿元。目前,章丘全区大葱种植总面积达到7800公顷,年产量近60万吨。随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章丘大葱产业以绣惠女郎山1000亩精品示范区和周边的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为核心,带动了周边7个镇街规模化种植,从业人员达到了10万人以上,实现年产值近12亿元。”苏敏说。章丘大葱生产、销售、加工、服务、农文旅等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品质提升,章丘大葱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因个头更高、葱体更脆更嫩,产品不耐运输。另外,传统种植方式导致上市时间集中,也影响进一步增收。
“章丘积极探索大葱四季栽培模式,现在有些村子在进行试验。同时,机械化生产技术也在进一步应用,有的地方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徐晓雪介绍。当地发挥传统制种传承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制种企业的作用,正在探索大葱多样化种植模式。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