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鄂西腹地的湖北省兴山县,环邑皆山,因山得名。在这群山叠翠的乡村深处,活跃着互助养老中心户、互助员等的身影:他们每日叩响独居老年人的家门,关注其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走村串户,陪老年人聊天谈心;他们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打扫卫生、清洗床单被褥,解
地处鄂西腹地的湖北省兴山县,环邑皆山,因山得名。在这群山叠翠的乡村深处,活跃着互助养老中心户、互助员等的身影:他们每日叩响独居老年人的家门,关注其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走村串户,陪老年人聊天谈心;他们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打扫卫生、清洗床单被褥,解决生活困难;他们经常为患有慢性病、基础病的老年人买药,并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就医……
兴山县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居住分散,独居、留守、空巢老年人居多。近年来,该县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农村分片互助养老模式,依托全县90个老年协会,以村为单位划分互助区,每个互助区推选1个中心户和多名互助员,着力解决农村养老缺组织、缺阵地、缺人手、缺服务等问题,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养老服务需求。
山区老年人有了温暖守护者
清晨,太阳从东边的山梁上缓缓升起,万道霞光铺满连绵起伏的群山,鸟鸣声在山间回荡。兴山县水月寺镇南对河村第七互助区的中心户万新知,像往常一样在屋场巡查,直到看见每户老人家里都冒起了炊烟,才安心回家。
南对河村第五互助区的简丰铜老人年近八旬,与患有尿毒症的女儿相依为命。村老年协会组织中心户、互助员和志愿者经常上门探望,了解其生活情况,定期陪他的女儿到医院做透析,并帮忙做饭、打扫卫生,农忙时还帮着播种和收割。
这样的互助养老服务,在南对河村已成常态。“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一些年龄大、身体差的老年人在生活、就医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我们将南对河村划分为7个互助区,每个互助区推选1个中心户,并为他们配备装有血压计、血糖仪、理发工具、常用药品等物品的互助养老共享箱,以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南对河村老年协会副会长王世蓉说,得益于互助养老服务,老年人的日子舒心多了,笑声多了,在外打工的子女心里也踏实多了。
针对兴山县山大人稀、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有限的养老资源难以全覆盖的实际,各村以邻里互助为核心,缩小服务半径,成立老年协会,分片设置互助区,让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更多温暖和保障。
黄粮镇后山村的互助员韩从满在上门走访时发现李大爷昏厥在床,第一时间将其送到村卫生室救治;水月寺镇白果园村的互助员熊华长期为姜大爷送饭、洗衣、熬药;昭君镇青华村的互助员孙兵先自愿担任“快递员”,免费为老年人取快递、送药品,风雨无阻……在兴山县,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
农村互助养老,阵地在院落,核心在互助。兴山县遵循院落相近、利益共融、规模适度的原则,以屋场院子和村湾为单元,按照15分钟服务半径要求,对老年人划片管理,成立互助区600余个。每个互助区由群众按照有空房、有场坝、有觉悟、有爱心、有担当、有威望的“六有”标准,推选1个家庭担任中心户,负责互助区老年人的日常管理工作。老年协会在每个互助区选聘3至5名互助员,为互助区老年人提供常态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
此外,各村还通过整合村党支部、老年协会、互助员、社工、专业服务机构等力量,成立互助养老服务队600余支。互助区的老年人按照“年龄小帮大、身体好帮差”的原则,自愿结成邻里“手拉手”互助对子5000余个,确保独居、留守、空巢等老年人“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闲时有处去”。
“我们改变过去养老服务慰问式、突击式做法,以建强基层老年协会为抓手,组织中心户和互助员常态化落实‘早看炊烟晚看灯、勤理头发多聊天、月洗床单季换衣、常问病痛急送诊、端午重阳两重席’等日常任务,精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兴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万俭介绍,在服务方式上,对失能、独居、留守等需要重点关注的老年人,互助员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对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采取“互助+志愿”服务形式,为其提供生产生活帮扶和应急帮扶服务,并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对政府兜底对象,采取“互助+上门”服务形式,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和互助员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聚焦需求
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
7月4日,在黄粮镇后山村互助医养中心,来自镇卫生院的康复治疗师正在为金阿姨做针灸治疗。前些年,由于长期劳作,金阿姨患上了颈椎病,严重时脖子僵硬不能动。康复治疗师针对金阿姨的身体状况,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帮助她缓解疼痛。
“再也不用那么折腾了,在家附近就能享受专业的康复服务,既方便又省心。”金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她需要专门到镇上治疗,一去一回,得花上大半天时间,特别麻烦。自从互助医养中心投用后,她只要有时间就过来。
后山村是典型的半高山村,山路弯弯绕绕,老年人出门看病不方便。“2024年,我们依托村卫生室建设互助医养中心,增设康养病房和中医疗养室,定期邀请专家坐诊,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康复理疗、健康管理、常规体检等服务。同时,我们还为老年人配发智能手环,安装智能摄像头、智能音箱等设备,实现监测报警、健康跟踪、紧急呼叫24小时在线守护。”后山村党支部书记万张说。
兴山县在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题的同时,不断满足老年人在助洁、助餐等方面的需求。
“最近身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告诉我们。”在榛子乡板庙村范奶奶的家里,互助员一边帮她清洗衣服、打扫卫生、更换床单,一边陪她拉家常。
范奶奶今年86岁,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在外地工作,常年独居,洗衣、收拾屋子很是费劲。互助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定期带着流动洗衣机上门,帮范奶奶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年龄大了,腿脚不太利索,多亏了你们,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着收拾整洁的房间、晾晒好的床单被罩和衣服,范奶奶感激不已。互助员叮嘱范奶奶“有情况随时联系”后,便带着流动洗衣机向下一户老人家里赶去。
“村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400多人,我们通过走村入户发现,洗衣这个小事,成了很多老年人的心头事。于是,我们专门成立互助养老服务队,并配置流动洗衣机,组织中心户、互助员等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洗衣服务。”板庙村老年协会秘书长魏国琴说。
中午时分,板庙村的幸福食堂内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里的饭菜可口,价格便宜,我几乎每天都来。”秦朝安老人提着为老伴打包的饭菜,笑着说道。
魏国琴介绍,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幸福食堂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此外,幸福食堂还经常组织互助养老服务队制作饺子、包子等餐食,免费分发给村里的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养老服务需求各不相同。为了精准服务老年人,兴山县组织开展老年人信息调查,聘请专业机构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活动能力、居家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分户制定养老服务清单,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组织中心户、互助员、志愿者、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团队上门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并建立养老服务档案,提高养老服务质效,有效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
共建共享
爱老助老蔚然成风
上门查看老年人生活状况一次积1分,为老年人理发、打扫卫生积15分,帮助老年人采购生活必需品并送货上门积20分,帮助老年人干农活、抢收抢种积30分……
12个积分兑换一支牙膏,45个积分兑换一个水壶,88个积分兑换一个电饭锅,160个积分兑换一袋复合肥……
在后山村的慈善超市里,记者看到,货架上整齐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墙上张贴着的积分兑换规则一目了然。在这里,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商品,村委会还会结合村民的需求定期更新商品种类。
“中心户和互助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后,会将照片上传至互助养老服务平台,以便老年协会实时掌握服务开展情况,并核算服务积分。”后山村老年协会秘书长邓林芝说,这种“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品”的模式,不仅让互助员的付出得到回报,更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热情,进一步拉近了邻里距离。
为推进互助养老服务常态长效开展,兴山县各村依托基层治理文明积分制,建立互助养老积分机制,通过民政部门拨付、帮扶单位支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设立村级慈善超市,鼓励村民通过参与互助养老服务获得积分,再凭积分在慈善超市兑换物品。
针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现状,兴山县民政局在完善机制、丰富载体、强化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制定《农村互助养老操作指南》,指导基层探索实践;建立“老年人点单、支部派单、互助员接单、老年协会评单”机制,进一步提高互助养老服务质量;整合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等项目资源,强化农村互助养老硬件支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组建工作专班,指导老年协会制章程、定制度、搞培训;建立互助养老服务队伍培育机制,组织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围绕医学常识、老年人护理、紧急救护等主题,对中心户和互助员进行集中培训……
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兴山县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政府以奖代补一点、村集体经济弥补一点、老年协会创收一点、乡贤子女捐助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县民政局为每个老年协会落实每年1万元以奖代补支持;老年协会积极承接农村互助照料中心运营等服务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各村依托“幸福家园”、“公益创投”等项目,募集互助养老资金50余万元;乡贤能人无偿捐赠30余万元,老年人亲属和群众自发捐款捐物价值100余万元,支持互助养老服务发展。
分片互助养老模式,是破解兴山县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互助养老服务开展以来,各互助区及时妥善处置紧急事件500多起,帮助老年人解决就医难题2000多个,为高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2.3万人次。
如今,在兴山县,分片互助养老模式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为农村老年人描绘出幸福晚年的美好图景。“我们将聚焦农村老年人急难愁盼,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分片互助养老模式,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互助养老服务全面覆盖、提质增效,形成家庭、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让农村老年人幸福晚年成色更足。”万俭表示。
来源:民政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