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所有流行区均以省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86.22%(388/450)的流行县已达到消除标准。然而,由于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广泛、野生动物传染源无法根除,在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传播风险。
当前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
你是不是计划着周末踏春赏花
再来个踩水捉虾?
提醒!提醒!
外出玩水需谨慎
谨防感染血吸虫病
以下是关于血吸虫病的常见误区
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图片来源:千库网
关于血吸虫病的7大误区
❌
血吸虫病已经消失,不用再防了?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所有流行区均以省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86.22%(388/450)的流行县已达到消除标准。然而,由于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广泛、野生动物传染源无法根除,在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传播风险。
为降低感染风险,在有钉螺孳生的环境从事农业生产、捕鱼捞虾等活动时,仍需加强个人防护,如避免接触疫水、使用防护装备等。
图片来源:觅元素
❌
只有游泳才会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一种介水传播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感染方式并不限于游泳,任何皮肤接触疫水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血吸虫尾蚴对水环境适应性强,能够主动游向宿主并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接触时间越长、皮肤裸露面积越大,感染风险越高。
因此,在流行区疫水中洗手、洗衣、戏水、钓鱼,甚至手脚不小心沾到疫水,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
提前吃药能预防血吸虫病?
目前没有可以有效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疫苗或口服药物,现有抗血吸虫药物如吡喹酮,它对血吸虫成虫有效而对童虫效果不佳,不能作为预防手段。
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尤其是在流行区不要赤脚下水、戏水或游泳。
图片来源:觅元素
❌
血吸虫病可以自愈,并且治愈后不会再次感染?
血吸虫病不会自行痊愈,如果不经过规范治疗,血吸虫虫卵可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并引发慢性感染,出现乏力、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肝脾肿大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腹水、肝硬化,甚至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抗血吸虫治疗,防止疾病加重。
此外,感染血吸虫后人体不会产生持久免疫力,即使治愈后,若再次接触血吸虫尾蚴,仍有可能感染。因此,避免接触疫水是预防再感染的关键。
图片来源:千库网
❌
血吸虫病一次用药就可以治愈?
血吸虫病的治疗并非一次用药即可治愈,治疗效果取决于感染程度、病程阶段及个体差异。目前,吡喹酮是主要的抗血吸虫药物,但不同感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重复治疗。
❌
感染后一定会出现明显症状?
感染血吸虫后不一定立即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感染者甚至长期无症状,但仍可能造成慢性损害。感染血吸虫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急性期: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但也有不少人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
慢性期: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后,排出的虫卵会引发肠道炎症、肝脏损伤等,但症状可能较轻微或隐匿,直至病情进展到肝硬化、脾肿大等严重阶段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
晚期:经过长期的慢性病理发展,感染者出现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结肠肉芽肿、脾大、脾亢、腹水等临床特征。
因此,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感染情况,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已感染并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曾接触过疫水者,应定期筛查,通过免疫学筛查和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感染。
图片来源:千库网
❌
感染血吸虫后无法治愈,且后果严重?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服药,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不会留下后遗症。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忽视早期治疗,导致虫卵长期滞留体内,进而引发肝纤维化、肠道病变等慢性损伤。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应理性看待血吸虫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疫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片来源:千库网
不信谣、不传谣
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远离血吸虫病的威胁
【郑重提示:本文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二次转载请确认版权或更换删除。】
健康科普视频推荐
《广西疾控健康科普大讲堂》——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内容综合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编 | 龙玉婷
美编 | 龙玉婷
一校 | 许雁 龙玉婷 黄美婵
二校 | 严桐桐
三校 | 余宗蓉 李萌
审核 | 黄波
声明 |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艾滋病治疗门诊:0771-2518326
以上电话接听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我中心暂停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需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人员请到南宁市相关体检办理点进行体检。
疫苗接种地点:金洲路18号(琅西门诊)
疫苗接种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1:30,下午15:00-17:30;周六、周日:上午8:30-11:30。
来源:广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