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为统筹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培植好中华民族的根,养护好中华民族的魂,要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结合河南发展的实际、黄河流域河南段的实际,完善和优化新时代黄河文化发展策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文旅强省,助力文化繁荣兴盛,为构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谱写河南篇章。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系统研究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系统研究黄河,是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的基础,是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使命。为此,要成立专门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
理论界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构建立足河南、多维互动的框架。纵向上贯通时序,梳理从裴李岗、仰韶、龙山考古文化,到夏商周三代之源、汉唐宋京畿核心,乃至元明清治黄重心的完整历史链条,确立河南在黄河文明中的主根主脉地位;横向上覆盖全域,细分研究单元,如洛阳的河洛文化、郑州的商都文化、开封的宋文化、安阳的商文明等,并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它们如何交织成中原文化的壮阔图景;内容上多维整合,不仅要研究儒、道、法等思想精髓,都城、陵墓等建筑遗产,也要涵盖治黄水利工程、传统农耕技艺、非遗民俗(如豫剧、民俗节庆)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方法上协同创新,结合考古发掘、文献梳理、田野调查与数字人文技术,打破学科界限,全方位挖掘河南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系统性特质。
二、以现代科技为载体,锐意创新黄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其生命力在于内容的持续创新。进入新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也成了创新黄河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的重要依托。
结合新时代黄河治理的实际和沿黄群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治理的成绩单和生活的变化,丰富新时代黄河文化,做好黄河文化创新。产出一批像“老家河南”“只有河南”“唐宫夜宴”“梨园春”一样的河南品牌和文艺作品等精品力作,打造黄河文化的河南名片。同时,传播文化的手段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回应新需求。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把黄河文化和优秀作品更好地传播出去。比如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让人产生了依赖,全方位影响着国家建设事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应运而生的全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的开发,创新和丰富了黄河文化传播的方式。要把握好科技发展趋势,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主动搭建科技传播平台和中心,书写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更好传播黄河文化。
三、以人才为核心,永续发展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当代价值的实现亟须突破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转向以人才为核心的战略路径。新时代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关键在于系统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类人才兼具文化自觉、历史视野与科技素养,他们掌握历史文化知识,更具备批判性思维、融合创新能力与数字化应用能力,能够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在价值,回应文化传承中的现代性挑战,推动黄河文化从“遗产保护”向“价值活化”跃升,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人才是黄河文化永续发展的核心动能,人才的培养最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和聚集,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的强大队伍”。围绕人才培养,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规划设立“黄河学”交叉学科,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设课程模块(如文化遗产数字化、生态文化治理),通过项目制学习与田野实践强化知行合一;建立黄河文化创新实验室、文创设计中心等实体平台,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孵化,推动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数字产品、公共艺术等领域转化;完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以实践效果为导向,增加创新实践、社会效益等权重;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人才开展黄河文化相关创新项目研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机构及国际一流高校合作,通过学者互访、联合工作坊等形式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创新领军人才,助力奏响黄河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四、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开发黄河文化产业
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域和关键承载体,其黄河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国家战略的“纲”,结合河南实际的“目”,做到纲举目张。战略定位可以确立为“中华文明溯源核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目标是解码黄河文化的核心基因,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黄河文化超级IP,使其成为全球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省级层面制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纲要”,组织开展黄河文化成果转化。根据水利部部署,配合编撰中国黄河文化大典,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河南项目。发掘黄河文化元素、符号,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助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擦亮河南文旅产业名片。加强对黄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规划布局和保护利用。三要从“需求侧”出发,开发满足各类群体需求的文化项目。完善黄河文化遗产和生态空间体系,整治文旅开发乱象,打破同质化现象,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战略赋能、科技赋能、创意赋能和生态赋能,转化为真正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其路径不是简单的景点开发,而是通过构建一个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翅膀、以生态为底座、以人民受益为目标的现代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最终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古老的黄河文化“潮”起来,让中原大地成为全球华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五、以运行机制为保障,协同繁荣黄河文化
为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保证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突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并提高工作效率,各省区需从“各自为政”的“竞争者”转变为“美美与共”的“合伙人”。黄河流域九省区已经出台相应的规划纲要,延续历史文脉,抓好各自黄河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延伸,齐力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最富集、地理位置最核心的省份,必须建立超越单个省市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合作框架,跳出“一省一域”的局限,以“枢纽”意识,在协作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
对外,牵头设立沿黄九省区共同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及协调中心,做“中华文明探源核心”的阐释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示范者、“黄河文化数字生态”的构建者、“黄河文化旅游”的组织者、“黄河文化学术研究”的引领者。河南不仅能最大化自身利益,更能带动全流域增值,真正使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精神纽带。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对内,建立、完善黄河文化发展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等共同开发建设黄河文化联动机制,协同联动建设黄河文化的力量。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沿黄生态规划管控,强化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动传统黄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丰富提升洛阳、郑州、开封等沿黄城市内涵和品质,带动沿黄村镇文化提档升级改造,带领沿黄群众奔向美好幸福生活。
综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要践行经济文化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思路,立足河南,面向全流域,厚植文化优势,依托科技创新,实现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人民是文化的主体,要发动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到保护、治理、发展黄河中来,并体验到其中的实惠,从而激发起广大群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绘就河南黄河品牌的特色,保持黄河文化的人民底色。
【作者:袁进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集体备课制度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099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6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99页。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