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0日晨曦初照,在福建省莆田市东吴港区,外轮船员和码头工人正依次通过船舶梯口的智能查验移动设备,上下新加坡籍“浙能海”轮作业。与此同时,智能梯口后台发挥着“智慧大脑”的作用,精准识别、自动统计、智能比对上下外轮人员信息,并实时向执勤民警发出提醒。这一高效顺
4月10日晨曦初照,在福建省莆田市东吴港区,外轮船员和码头工人正依次通过船舶梯口的智能查验移动设备,上下新加坡籍“浙能海”轮作业。与此同时,智能梯口后台发挥着“智慧大脑”的作用,精准识别、自动统计、智能比对上下外轮人员信息,并实时向执勤民警发出提醒。这一高效顺畅的场景,正是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构建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态的生动写照。
图为在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监护下,“浙能海”轮靠泊东吴港区国投9号泊位自动化卸载煤矿。林羽鸣/摄
图为在莆头港码头智能卡口,莆田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引导船员和作业工人进行扫脸“无感”通关。许晓刚/摄
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出入境船舶和船舶人员身份核验是港口边检工作的核心关卡,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影响着通关速度和口岸安全。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部署应用智能化的海港梯口系统,探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并自主研发“语音告警助手”等智能设备,实现出入境船舶及作业人员以“无感式”快速通关。
船舶入境时,提前到达码头的驻点移民管理警察已完成现场清场,保障船舶第一时间入境、第一时间登轮办理边检手续。运载13万吨煤矿的“浙能海”轮一靠泊东吴港区国投9号泊位,在最短的通关时间内,装卸作业立即启动,现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不用携带纸质通关材料,依托边检智能化的卡口查验设备,秒级刷脸信息采集完成身份核验。这一“无感”通关体验,让菲律宾籍船员Dollesin Royce竖起大拇指,用英语称赞:“太棒了!”
“名字、国籍、证件号码、总人数统计……”在智能化的海港通关系统后台中,数据流如瀑布般实时滚动,凭借其强大的算法和高效的计算能力,实现了单人次验证时间从人工1分钟缩短至秒级的突破;实时比对是否有高风险人员等异常情况,并依托自主研发的“语音告警助手”同步向值班的移民管理警察预警,相关警情秒级生成人员数据详细情况报表推送至后台处理。
今年来,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以“新装备、新警务、新设施”为抓手,深耕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逐步构建全链条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态,从船舶靠泊检查,到船员下船登陆审核,创新模式加快出入境船舶通关流程。
据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信息化部门负责人黄明介绍,莆田口岸已完善港区智能查验通道,依托自主研发的“语音告警助手”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外籍船员无需来回办理通关手续。船舶从报备、靠泊到离港,平均时间缩短了1小时,极大提升了港口综合效益。如今,零等待到港装卸、“秒级采集”智慧通关已成为莆田口岸的常态。
图为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在罗屿作业区,向“合瀛”轮船员和作业工人介绍通关便利举措。郭霖霞/摄
图为在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监护下,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合瀛”轮正在罗屿作业区自动化卸载铁矿。张琼英/摄
目前,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完善出入境船舶、作业人员“无感”通关服务体系,莆田口岸智能查验通道覆盖率达71.4%,上下轮人员数据采集率100%,实现“降本增效”“即验即走”,为世界最大40万吨级巨轮常态化靠泊、国家“北煤南运”“外煤内运”的战略枢纽港口提供智慧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莆田港口能级的跃升。4月3日,该站高效保障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合瀛”轮靠泊罗屿作业区自动化卸载铁矿,助力连接我国与巴西的首条“丝路海运”铁矿石航线运量累计突破1000万吨。
为提升跨国沟通效率,近年来,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创新应用便携式即时翻译机、数字视频终端等设备,有效解决语言沟通障碍问题。针对外籍船员受伤等紧急通关需求,该站设立“凌晨快线”和“海飘窗口”,实现24小时出入境外轮和船员“即报即检”,极大地缩短了紧急情况下的通关时间。在智能化通关模式的助力下,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同比增长12.33%,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出入境船舶数量增长17.07%,创历史新高。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