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的小林,两年前体检时查出甲状腺结节,大小约0.5cm,医生告诉她:“结节很小,边界清晰,大概率是良性的,定期复查就行。”
28岁的小林,两年前体检时查出甲状腺结节,大小约0.5cm,医生告诉她:“结节很小,边界清晰,大概率是良性的,定期复查就行。”
小林一听“不用手术”,松了口气,加上平时不痛不痒,完全没当回事。之后的两年,她忙于工作,复查也断断续续,直到最近一次体检,超声医生皱起眉头:“结节形态变了,边界模糊,内部有钙化,怀疑恶性,建议穿刺!”
最终病理结果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小林崩溃:“明明一开始只是个小疙瘩,怎么突然就癌变了?”
医生叹气:“很多甲状腺癌早期确实没症状,但不是所有结节都能‘放任不管’,像她这样拖延复查、忽视风险的,临床上并不少见。”
甲状腺结节,
为何越来越常见?
近年来,随着体检普及+超声技术进步,以前靠手摸,很多小结节发现不了,现在高清超声能查出几毫米的结节,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约20%-30%,相当于每3-5个人中就有1个有结节,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3)。
但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约90%-95%),只有少数会恶变。
医生提醒:
这2种结节,再小也要切!
很多人觉得“结节不痛不痒=没事”,但甲状腺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肿块时,可能已经转移!
医生强调:以下2种情况,无论结节多小,都建议积极处理(手术/消融)!
1. 结节“长得奇怪”——超声提示高风险特征
即使结节只有几毫米,如果超声报告上出现以下描述,要高度警惕恶性可能(如甲状腺乳头状癌):
低回声或极低回声(正常甲状腺组织是中等回声,回声越低越危险)。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良性结节通常边缘光滑,像“圆气球”;恶性结节可能边缘模糊,像“毛刺”)。微钙化(点状强回声)(砂砾样钙化是恶性典型表现)。纵横比>1(结节竖着长,而不是横着长,像“立着的枣核”)。血流丰富(恶性结节可能内部血管杂乱)。如果超声报告上出现TI-RADS 4类及以上(尤其是4B、4C、5类),意味着恶性概率较高(15%-85%以上),一定要进一步检查(穿刺活检),必要时手术!
2. 结节“不安分”——短时间内快速增大
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几年甚至十几年变化不大。但如果半年内结节体积增长超过50%,或直径增长超过2mm,要警惕恶变或结节内出血。
尤其是原本小的“乖结节”,突然变大、变硬,甚至自己摸到颈部鼓包,一定要尽快复查!
小贴士: 即使结节目前评估为良性(如TI-RADS 3类),如果直径超过4cm(压迫气管、食管导致呼吸/吞咽困难),或有美容需求(如明显脖子鼓包影响外观),也可能需要手术或消融治疗。
查出甲状腺结节,
这样做才安心!
1. 第一步:判断良恶性(关键!)
超声检查(首选!无创、便宜,能初步判断风险)。抽血查甲状腺功能(TSH、T3、T4等)(看是否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细针穿刺活检(FNA)(金标准!如果超声怀疑恶性,建议做,准确率>90%)。2. 不同情况的处理原则
良性小结节(TI-RADS 3类,良性但较大(>4cm或有压迫症状):考虑手术或微创消融(适合不想开刀的人)。可疑恶性(TI-RADS 4类及以上):先穿刺明确性质,如果是癌,通常建议手术(切除部分/全部甲状腺+淋巴结清扫)。已确诊甲状腺癌(乳头状癌为主):大多数发展慢,但不是所有“懒癌”都能不管! 如果有淋巴结转移、侵犯周围组织,仍需积极治疗。3. 日常注意这几点,降低风险!
避免过度焦虑(情绪压力可能刺激结节生长)。合理碘摄入(碘多碘少都对甲状腺结节有影响)。远离辐射(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头颈部尽量少接触X光、CT)。定期复查(遵医嘱,不要自己“感觉没事”就不去!)。来源:优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