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4日,为期5天的德国汉诺威工博会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以 “赋能工业可持续发展”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8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参展企业数量约达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4月4日,为期5天的德国汉诺威工博会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以 “赋能工业可持续发展”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8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参展企业数量约达1000家,仅次于东道主德国。在全球自由贸易环境面临挑战的当下,多家机器人企业携带特色产品和解决方案出海,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从展会官网公布的名单来看,全球有接近500家机器人企业参展,东亚、东南亚地区有130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参展。透过汉诺威工博会
看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
汉诺威工博会主办方、德意志会展公司董事会主席约亨·科克勒表示,“在机器人和数字化等关键领域,中国参展商今年表现尤为突出。”高工机器人观察到,包括中科新松、越疆机器人、珞石机器人、华数机器人、配天机器人、节卡机器人、台达、上银科技、达明机器人、艾利特机器人、阿童木机器人、图灵机器人、钛虎机器人、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星动纪元、普渡机器人、知行机器人、朗誉机器人、斯坦德、嘉腾、云深处、上海电气、中控技术、玉贲智能、迁移科技、新艺传动、兆龙互联等100多家国产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在2025汉诺威工博会出展。综合多家中国企业的参展体验,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部分中国企业所在的场馆人气冷清,也有国际区展馆的中国企业门庭若市,斩获多个大订单。透过汉诺威工博会,我们可以观察到机器人产业正在发生的3个变化:智能化:AI向工业机器人加速渗透从2025年汉诺威工博会来看,工业领域机器人的智能化正在加速演进。
西门子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在开幕式上表示,人工智能将在业务流程、产品开发仿真、制造生产三个主要领域为工业提供重大帮助。
今年,来自加拿大的MARI公司(国内团队为“和意精工“),凭借AI驱动的机器人平台“AARS”摘得了2025汉诺威工博会ROBOTICS AWARD(机器人奖),过去该奖项的获得者包括ABB、库卡、发那科、费斯托等企业。
MARI AARS是一个AI驱动的自适应机器人平台,无需依赖传统编程和CAD文件,可以通过先进的 3D扫描、自动机器人路径生成和直观的图形流程图界面,实现快速无代码编程,解决了高混合生产领域中频繁的重新编程和设备调试问题,可以应用在打磨、喷涂、焊接、检验、分拣、激光加工、涂胶、标贴等场景。
不少国产厂商也在现场展示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的探索方案。
台达在现场展示了与英伟达Omniverse平台、Isaac Sim平台整合的协作机器人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工厂环境仿真模拟,帮助企业在实际部署前完成机器人测试与参数优化。
珞石机器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机器人系统,使其具备更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已在免示教焊接、柔性打磨、智能力控装配等方面取得成果,并将进一步探索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方案。
配天机器人与国产物理仿真技术厂商“谋先飞”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表示将在机器人算法优化、场景仿真等领域深度协作,谋先飞在现场发布了MotrixSim具身智能仿真平台,配天机器人将基于Zeelink大模型系统,提供机器人在复杂作业场景下的仿真实践基础。
抱团取暖:竞争加剧,协同出海从汉诺威工博会官方公布的本届展会人数规模来看,相比去年13万人略微下降,中国参展企业数量也相比去年(1175家)略微下降到近1000家的规模。
高工机器人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国产机器人企业在今年停止了在汉诺威工博会出展的动作。一方面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德国的营商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管阿克曼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德国机械制造行业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感到不满,但它也离不开中国。”
另一方面,通过参展,不少企业发现德国企业主更倾向欧美大品牌,对国内的创新品牌“不太感冒”,在出展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容易打水漂。
一位出海专家表示,“欧洲市场的商业模式TOB属性强,有着严格的层级划分,需要经过大区经销商、州级经销商、市级经销商再到最后的ToC,本地专业渠道非常重要,但想打通渠道也存在难度,只能各凭本事。”
尽管挑战重重,但伴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欧洲市场也是中国企业势在必得的战略高地。
一位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市场人员表示,德国企业在价格和交货速度方面竞争力不够,给了许多中国企业出海抢夺订单的机会。
本届汉诺威工业展上,不少机器人企业也将“抱团取暖”付诸行动。比如本次中关村科学城展团组团亮相“智能制造”主题6号馆,该展团由配天机器人、谋先飞、加速进化、星动纪元等16家科技企业组成,在现场展示了人形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仿真训练平台等产品。
今年也是天津市首次组织机器人企业集中到汉诺威工博会参展,包括朗誉机器人、阿童木机器人、三益精密等12家企业组团出展,开展首日,朗誉机器人宣布拿到了2000多万元的意向订单,飞旋科技也接下了500多万元合同。
与产业链分工、应用场景、擅长能力互补的合作伙伴组团出海,将会是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常态。
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链条效率革命"中国机器人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大企业在研发设计上更加贴近“痛点”,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参数亮眼的硬件,更渴望的是与场景深度绑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能够便捷、快速地完成产线的局部升级以及整体替换。
来自上海电气产业发展部的参展人员表示:“上海电气的系统解决方案,不再是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产业需求,灵活组合、随需而变。”
阿童木机器人的参展人员表示,“欧洲客户最常问的不是单纯‘能跑多快’,而是‘如何适配我们的产线痛点’”,为了提供快速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阿童木机器人坚持以“场景化技术沉淀+全球化服务能力”双轮驱动发展。
随着行业技术成熟度的提高,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加剧,以往单点的技术突破已经很难让企业持续保持领先,既要兼顾综合性能与特色卖点,又要做到全链条、多场景的持续迭代,比拼效率、成本、服务、企业韧性。
高工机器人梳理了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在本届汉诺威工博会上的最新动态和产品(因篇幅所限,不能详尽展示,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中科新松多可机器人携手合作伙伴展示了机器人快换夹具工作站以及码垛工作站。其中,快换夹具工作站可提高机器人生产线灵活性和机器人利用率,广泛应用于臂端工具切换,如点焊枪、末端执行器、夹具、压枪、去毛刺工具、可见工具、超声波焊枪等。
珞石机器人在现场展出了用于智能码垛、便携焊接、打磨、CNC上下料、无序分拣的协作机器人,以及复合机器人、220kg的大负载工业机器人等七类产品和解决方案。珞石机器人表示,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远销至德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华数机器人在现场展示了协作机器人在智能焊接应用场景,华数HSR-CR系列具有碰撞检测、拖动示教、高精度、高刚性、高防护等特点,同时现场展示了AI与工业协作机器人结合实现智能感知、自适应控制的智造解决方案。
节卡机器人在展会上发布新品JAKA S5智能力控协作机器人,该产品通过内嵌力传感器,具备0.1N级力控反馈技术和毫米级精度控制能力,满足高精度力控场景需求。同时,节卡机器人还展出了在汽车、电子、3C、新能源等6个领域的场景应用。
图源:节卡机器人
台达在展会上首度推出Cognibot Kit视觉系统套件,可以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法兰,强化D-Bot系列协作机器人的AI功能和认知能力。该系统将AI与传感器整合,使机器人具备语音识别、3D 对象侦测、手势控制、语音响应、多模态AI互动、Wi-Fi与 3D 相机整合等功能。
阿童木机器人本次展出了三款核心产品,包括高速并联机器人、高速SCARA机器人、协作码垛工作站,在智能分拣、精密装配、人机协同包装码垛解决方案上形成完整的技术矩阵。阿童木机器人技术人员透露,“本次展台70%的咨询客户来自欧洲本土企业,过去他们更倾向本地供应商,但现在中国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形成独特优势。”
中控技术带来了Plantbot机器人解决方案,这套软硬件平台系统针对流程工业中巡检环境的复杂性、统一调度的缺失以及巡检任务繁重等难题,可以通过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设备巡检、运维全流程的自动化。此外,中控技术还展示了通用控制系统UCS、工业级时间序列大模型TPT等由AI赋能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
图灵机器人以“AI+机器人+钢铁”为主题,带来了5款创新应用工作站,包括双机协同焊接系统、视觉智能分拣系统、钢卷拆捆与端面检测工作站、复合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其重点展示了面向钢铁行业的新应用——钢卷拆捆与端面检测系统,该系统集成了3D视觉分拣、AI算法及多轴机械臂,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高效拆捆与精准检测,并支持远程监控。
图源:图灵机器人
上海电气在现场带来了航空自动化解决方案——“雪花”柔性制造平台,通过模块化的机械臂与移动AGV平台实现了航空零部件生产的灵活装配,该产品的高度灵活性吸引了多家欧洲航空企业关注与洽谈。
图源:上海电气
钛虎机器人本次重点展示了轻量化关节模组、灵巧仿生手、协作机器人三大核心产品线,同时发布了最新产品线“具身智能家族”——五种不同形态尺寸的机器人,该系列机器人均使用核心产品线中的轻量化关节模组以及灵巧手搭建。钛虎机器人表示,目前其海外客户已覆盖了11个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瑞士等发达国家。
来源:高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