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5月,我背着相机登上庐山,本以为能捕捉到苏轼笔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朦胧诗意,却意外闯入了商业与自然角力的战场。这里的云雾依旧缭绕,但镜头下的风景,早已被缆车轨道、连锁商铺和游客喧哗切割成碎片化的画面。
当镜头遇上商业化的庐山:一场光影与现实的博弈
2023年5月,我背着相机登上庐山,本以为能捕捉到苏轼笔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朦胧诗意,却意外闯入了商业与自然角力的战场。这里的云雾依旧缭绕,但镜头下的风景,早已被缆车轨道、连锁商铺和游客喧哗切割成碎片化的画面。
被缆车撕裂的山脊线
五老峰是庐山的标志性景观,但当我试图用广角镜头框住它的全貌时,一条正在施工的观光缆车轨道横亘在画面中央——像一道缝合山体的疤痕。当地环保人士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种大规模开发可能破坏地质遗迹,甚至让庐山失去“世界遗产”的光环。更讽刺的是,景区宣传册上印着“原始生态”的口号,而我的取景器里,起重机正将钢筋吊向海拔千米的峰顶。
过度曝光的不仅是照片
鄱口观景台本应是拍摄日出的绝佳机位,但清晨4点,这里已挤满兜售一次性雨衣和劣质望远镜的商贩。一位同行摄影师苦笑:“现在想拍张干净的照片,得用PS把背景里的广告牌全修掉。”过度商业化让庐山的“自然滤镜”彻底失效:三叠泉瀑布前立着收费拍照点,天池塔周围环绕着奶茶店和VR体验馆。更荒诞的是,某处摩崖石刻旁竟贴着“扫码听讲解,解锁隐藏优惠”的二维码——古人题刻成了现代消费主义的引流工具。
黑白影像里的彩色争议
在牯岭镇老街,我遇到一群用胶片机拍摄的年轻人。他们刻意选择黑白模式:“彩色照片会暴露那些刺眼的霓虹灯。”这种创作方式像一种无声抗议。后来才知道,2023年庐山刚完成国企重组,49家经营实体被打包成文旅集团,资本运作的齿轮正加速碾过景区。当我拍下黄昏中孤独的圆佛殿,背景里却传来观光小火车播放的洗脑神曲——历史与当下的撕裂感,比任何构图技巧都更具冲击力。
摄影师能做的不仅是记录
在庐山瀑布群,我改用慢门拍摄水流。模糊的动态效果意外契合了当下的矛盾:看似柔和的表象下,是激烈冲突的暗流。有护林员偷偷告诉我,部分溪涧因上游开发已出现断流。回看这些照片时,我突然理解了一个残酷现实:当风景变成“产品”,摄影师的角色也从观察者变成了见证者——甚至可能是最后的记录者。
离开前,我在东林大峡谷拍到一株从岩缝中生长的野杜鹃。它身后是正在修建的玻璃栈道框架,但镜头聚焦处,花瓣上的露珠仍折射出完整的世界。这或许就是摄影的意义:在商业化洪流中,打捞那些即将消失的真实。
来源:生活百科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