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内蒙古大草原:绿色的天地共同的家园》系自治区民委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一般委托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蒙古实践研究》(2025-NMWYB010)阶段性成果。
内蒙古大草原:绿色的天地共同的家园
文/浩斯巴雅尔
锡林郭勒草原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带之一吉嘎/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曲北朝民歌《敕勒歌》勾勒出辽阔无垠、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图景。
内蒙古拥有13亿多亩天然草原,占全国草场的22%。这片横亘祖国北疆的大草原,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天堂。这里,碧空如洗、云卷云舒,草原与天际相接,铺就出无边胜景;这里,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四季轮回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共同写就生生不息的生命史诗;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游牧文化,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古往今来的无数英雄豪杰更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内蒙古各族儿女坚定不移办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齐心协力守护绿色家园、建设亮丽北疆,让内蒙古大草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地立诗苍茫壮丽
内蒙古大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我国东北至西北,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大部,东接大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北邻蒙古国、南连华北平原。这里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区域。
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格局是由多重自然要素共同塑造的。气候方面,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50~400毫米,处于半干旱至半湿润过渡带,降水条件适宜草本植物生长但不足以支持森林发育;夏季温暖湿润促进牧草繁茂,冬季严寒干燥抑制乔木生长。地质构造方面,内蒙古高原地壳抬升形成平坦开阔的地貌,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有利于草原连片分布,高原边缘与山脉、沙漠交错形成垂直景观带。水文环境方面,河流湖泊密布,如呼伦贝尔草原拥有3000余条河流和500多个湖泊,为草甸草原提供持续水源补给。在这些要素的协同作用下,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温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5类地带性草原,以及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疏林草原3类非地带性草原,构建出特有的“草—畜—人”共生体系。
漫长岁月里,祖国北疆这片承载着我国重要草场资源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多个著名草原。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一曲《呼伦贝尔美》唱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呼伦贝尔草原,雄踞大兴安岭西麓,与呼伦湖和贝尔湖相拥,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被列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自东向西,森林草原、草甸草原与干旱草原次第舒展,1300余种维管束植物编织出流动的绿毯,碱草、针茅、苜蓿等120余种优质牧草滋养着云朵般的牛羊,400多种野生动物、29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如同飘落的蔚蓝哈达,蜿蜒在草原腹地,这是呼伦贝尔草原赐予人间的绝美风光。
从呼伦贝尔草原一路向西南,穿过森林草原过渡带,就来到了“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锡林郭勒草原。这片草原面积达17.96万平方公里,自东向西铺展着层次分明的生态画卷。东部的乌拉盖草原彩蝶翩跹、碧水映霞,乃林河蜿蜒如绸带,河畔牛羊如珍珠点缀,因为是电影《狼图腾》的拍摄地而为更多人所向往。中部的乌珠穆沁草原宛如绿色海洋,西乌珠穆沁旗至苏尼特左旗的牧场上,牛羊悠然漫步于落日余晖中,野草芬芳与乳酪香甜交织成草原特有的气息。其向西过渡的森林草原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经典意象在此具象化,荒漠草原在雨后亦会迸发生机,铺展连绵绿意。
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两大草原外,地处西辽河中下游的科尔沁草原,沙沼坨甸交错,草甸植被良好;鄂尔多斯草原沙草交织共生,四季景观多样;乌兰察布草原地处阴山北麓,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乌拉特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历史遗存丰厚……内蒙古大草原,每一片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与风情,每一片又共同记录了各族儿女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文明牧歌,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品味。
绿色家园何止草原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歌曲,寄寓着无数人们奔向内蒙古大草原的情愫。
广袤草原无限铺展的绿毯上,蒙古包如星辰散落,炊烟与流云共舞;牧民骑着骏马,挥舞着套马杆,展现着北疆各族儿女的豪情与奔放;而那悠扬的马头琴声,更是将草原的宁静与辽阔演绎得淋漓尽致……内蒙古大草原,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总能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无尽想象。拥有我国八分之一多国土面积的内蒙古,除草原外,还有森林、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共同构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里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呼伦贝尔美,草原人更美”、“走进天堂草原,拥抱锡林郭勒”、“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大草原是内蒙古最美丽的名片,更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流量密码。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7012.9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1%;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959.15亿元,同比增长14.32%;而草原游是内蒙古文旅市场的重要支柱。从呼伦贝尔到锡林郭勒,从乌兰察布到鄂尔多斯,大草原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打卡。内蒙古各地每年都会举办草原那达慕、草原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不断提升草原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天边草原,也是“吃货”们的天堂。热气腾腾的涮羊肉、滋滋作响的烤全羊、鲜嫩多汁的羊肉串、面皮透薄的羊肉烧麦……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馈赠在庖厨间幻化出千般滋味,纵使一日三餐全以羊肉为馔,想要遍尝这舌尖上的草原盛宴,也需耗费数日光阴,方能领略游牧民族传承千年的饮食智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大草原的绿色资源,内蒙古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通过促进绿色农畜产品走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打造美食旅游品牌、开发美食旅游线路、做好“美食+文旅”文章,积极探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内蒙古大草原的魅力在于美景、在于美食,更在于热情好客的北疆各族儿女。辽阔的草原孕育出豪爽的性格,酒至酣处必高歌的习俗,既是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歌舞天赋,更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道。在草原牧区,无论走进哪家,主人都会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来招呼客人。大部分牧民家的客厅餐桌上,还会摆放装有奶皮子、奶豆腐、酸奶糖、炒米等传统美食的奶食盒,用源自草原的滋味激发客人的味蕾。如果赶上饭点儿,他们肯定会留客吃饭,拿出自家做的手把肉,彰显待客礼遇。
草原,又不只有草原。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1亿多亩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6位,全区供给全国约四分之一的羊肉、十分之一的牛肉、五分之一的牛奶,“粮仓”、“肉库”、“奶罐”实至名归。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内蒙古东部的辽河与嫩江平原地带,作为支撑区域粮食安全的核心产区,构筑起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塞外粮仓”,为充实“中国饭碗”注入优质粮源。
“陪你一起看草原”,是北疆各族儿女对远方来客最深情的告白。
以“绿”为笔 家国牧歌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为守护好一方碧绿,2025年4月起内蒙古9.7亿亩草原陆续进入“带薪休假”模式——3.8亿亩禁牧区实施5年全年禁牧,5.9亿亩草畜平衡区草原执行不少于45天的春季休牧,休牧期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草原是内蒙古山川大地的“皮肤”,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长期以来,内蒙古坚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绿”为笔写就辽阔草原的家国牧歌。
从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就开启连续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休养生息;2024年启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17个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降至10%以下;2025年全区推广试点经验,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施方案》,通过严格草畜平衡制度、加强退化草原治理、推动畜牧业转型发展等举措,系统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国之大者”。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
新时代以来,内蒙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4年,内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约占全国总任务的45.8%,日均完成生态治理6万多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蒙古各族儿女携手治沙植绿,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亲们一起治沙造林,互帮互助,相处得比亲戚还亲。”通辽市奈曼旗牧民宝秀兰,带领蒙古族、汉族等乡亲们机械化、规模化造林,近30年来累计治沙造林6万多亩。
“整个春天,牛羊都要在棚舍里圈养。虽然劳动强度会变大,但能换来草原生态的改善,辛苦一些也值得。”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牧民其其格,望着春季休牧后变得绿草如茵的呼伦贝尔草原说。
“休牧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草原过牧问题。”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牧民都仁毕力格表示,牧户们不断完善半舍饲养殖模式,调整养畜结构,携手守护生态,永葆草原绿意。
……
内蒙古草原上的人们呼钦特古斯/摄
内蒙古大草原是各族儿女共同的家园。这里有“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美丽佳话,诉说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这里有“草原英雄小姐妹”、“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动人故事,传承着“国之大者”与爱国情怀。如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不断让草原的绿意更加浓郁,让各民族共同的家园更加美好。
初审:刘美君、谷伟
复审:张玲玲、刘智博
终审:云冰、李志友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