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侨见”,是时代长镜头里的青春特写;“瀛洲”,是千年文明册页上的水墨印记;“星光”,是赤子心空不灭的璀璨光芒。在这里,崇明侨联青年委员会的小伙伴们以世界为帆,以乡愁为锚,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他们有的投身科技创新,为家乡产业注入新动力,有的深耕文化教育,传播知识
朱海平,出生于1979年,现任上海永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太汽车)常务副总。他曾远渡重洋,在海外学习工作近十年,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崇明,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融合,走出一条兼容并蓄的发展之路。这条个人成长之路,不仅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与传承,更是新中国一代人奋进与创新的缩影。
他的父亲朱伟希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从一名木匠起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投身村办企业,踏实创业、勤勉奋斗。两代人的接续努力,使永太汽车从一家乡镇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日产零部件200万颗、市场占有率超15%的行业领先企业。
“归根到底,公司是社会的。”父亲这句话,朱海平年轻时未能参透,如今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却愈发认同。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实践中,他不断深化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与践行。
2002年,朱海平从上海大学毕业,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深造。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强国,德国带给朱海平许多新体验。“比如学习用的笔记本,都是自己动手制作。就拿打孔来说,你怎么对齐,使用起来方便,都需要实际操作。”正说着,朱海平就拿起办公桌上的打孔器,给记者演示起来。自己动手的习惯、严谨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朱海平。
2004年,朱海平赴澳大利亚,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如果说在德国主要是学术研究,那么在澳大利亚,朱海平已向一个“社会人”转变。当时,他在当地一家商店工作,主要负责厨具零售。“西方对工具的分类非常细,比如切番茄,也有专门的刀具。2000多种商品,一开始特别凌乱。”朱海平只能下苦功夫,随身带着便签,不懂就查阅并记录下来。不断循环反复,大概两个月后,他基本能辨别清楚。
朱海平回忆,当时老板是一个精明的犹太人,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做法。“每天下班后,店里都要通过短信,向总店汇报销售情况,以便随时进行补货。几千种的商品,只要开店迎客,永远做到货柜满满当当、陈列有序,这对商品周转效率的要求极高。”朱海平说。
身处异国他乡,在店里边学边干,朱海平成长很快。当时,澳洲总店会不定期开展巡检,假扮顾客考察销售人员。凭借细致精准的回应,在众多员工中,朱海平名列第一。依靠自己的打拼,中国人朱海平短短几年在澳大利亚升任销售经理,成为公司合伙人。
“西方的技术与制度确实有其先进之处,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让我受益终生。”近十年的海外经历,塑造了一个视野开阔、能力全面的朱海平。然而,尽管在澳大利亚已站稳脚跟,他始终心系故土。2011年,怀揣着将所学所长奉献给家乡的决心,朱海平毅然回到上海崇明,加入永太汽车,开启了人生与事业的新征程。
从德国、澳大利亚留学归来,朱海平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首先是“学生”。回国后的前5年,朱海平在公司的各个岗位轮岗,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当时,公司主要生产汽车专用薄板螺母、焊接螺母、焊接小总成、冲压件、铝合金结构件等。
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的坚固耐用都不可或缺。即使是一个零件的松动,也会造成异响。比如螺母,在100万个产品中最多有33个次品。保证繁复的工序不出错,需要先进细致的管理体系,这使得朱海平的海外工作经验有了用武之地。
朱海平在上海大学主修工业外贸专业,德国学的是经济工程学专业,澳洲学的是网络技术专业。工程、网络、外贸,各个领域都懂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快速发展的公司所需要的。与第三方洽谈需求、自己动手优化程序……在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朱海平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团队立下汗马功劳。
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总会冒出新问题,需要不断打磨精进。朱海平记得有一次,某个产品模具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大众方面请了一位德国专家来中国解决。“当时,我们三方一起开会讨论。那位德国专家坐着听了半小时后,起身示意自己想到一线去看看。我很好奇,跟着他一起去了车间。只见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砂皮纸,对模具进行打磨。半小时后,重新开机实验,问题得到解决。”
事后,朱海平了解到,这位专家并不是大众公司的职员,而是来自德国当地一个专门研究模具的小作坊。“要在实际动手中解决问题,要尊重、信任一线的工人,这都是实践教给我的。”朱海平说。
一路走来,坚持从小螺母里做出大文章,永太汽车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家以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上汽大众、吉利汽车等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客户,在细分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家风润企
凭良心做管理
“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儿时,每天早晨,父亲朱伟希要求他和弟弟朱海瑞绕着村子,进行跑步锻炼。“大概三四里路,跑完再吃早饭、上学。”朱海平回忆,父亲对学习成绩并不强求,但对为人处世要求很高,从小教导他们要养成好习惯。
其身正,不令而行。能执行这些要求,是因为父亲以身作则。“以前搞村办企业时,他每天五点起床,五点半出门,六点已在办公室,风雨无阻坚持了多年。父亲并不要求员工这么早,但自己雷打不动。”优良的家风伴随朱海平传承至今。
“投资不出岛。”——这是父亲朱伟希定下的另一条规矩。他始终觉得,公司有义务回馈同乡的人。“你们要记住,公司是我们创立的,现在也是你们兄弟俩在管理,但更是社会大众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点。”目前,公司员工中本地农村户籍占比近60%,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学历、技能水平双低的现状,实行宽进厚爱方针,在招聘上降低门槛,进入公司后,开展培训,提升综合素养。
父亲始终强调“企业属于社会”的理念,这也深深影响着公司的用人文化。除了积极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公司还特别关注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机会,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安排力所能及的岗位,并实行同工同酬。朱海平举例说:“比如门口的保安是一位残疾人员工,他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岗位。他的敬业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员工。”这份包容与尊重,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温度,更是朱家社会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在员工培养方面,朱海平探索了自己的新路。“海外经历告诉我,终身学习很重要。并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要培养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朱海平制定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安排员工委外参加专业培训。让员工发挥特长,学成归来再组织内部培训,以优带众,提高整体生产效能。此外,还鼓励员工提升学历,对取得相应证书的给予学历补贴。
推己及人,善于发掘培养他人的长处,朱海平成为众人眼中值得信赖的“好大哥”。如今,身兼崇明区青创联副会长、新河镇侨联主席等职务的他,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凝聚更多人才回报家乡。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伦理,企业伦理就是企业良心。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凭良心来经营、凭良心来管理。所谓凭良心,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路走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朱海平找到了那份更为坚实厚重、经久不衰的力量。
记者:施昊豪责编:朱竞华、焦倩倩
往期回顾
“领航号”开始下穿长江主航道
全程免费,惊喜满满!2025年崇明区集体婚礼“主角”甜蜜招募中~
“国庆稻”开镰收割,新米即将上市!
再添新引擎!崇明这个镇迎来两大产业新势力
求点赞
求分享
来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