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让我们从声音和文字中,穿越历史的长河,一起回顾历史的足迹。今天,我们将要讲诉的是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三千孤儿入内蒙。
党史故事
三千孤儿入内蒙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让我们从声音和文字中,穿越历史的长河,一起回顾历史的足迹。今天,我们将要讲诉的是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三千孤儿入内蒙。
故事简介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饥荒持续蔓延,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普遍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甚至面临着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心里牵挂着这些孩子,于是在北京举办的一次会议上,主动向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求助,紧急调拨了一批奶粉,可这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情形,乌兰夫提议:“把孤儿全都接到内蒙古自治区来,转送给当地的牧民们收养”。非常时期的这个大胆提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认可,并一再叮咛:“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
就这样,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就此启动,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在内蒙古拉开序幕。
1960年,来自上海、常州等地的3000名孤儿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过山河,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他们中最大的七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乌兰夫的指示简明果断。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细心部署人力、财力等工作,安排接运孩子,凡有接待孩子任务的盟、旗,立即成立保育院,在孩子们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孩子来到内蒙古后,草原上的人们争先恐后地赶来了,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车,有的甚至步行上百里,这些被称作“国家孩子”的孤儿,相继被11个盟市、37个旗县的千余家庭收养,从此他们有了新的家,有了爱他们的“妈妈”。
都贵玛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普通牧民,当时19岁的她,主动承担起抚养28名孤儿的义务,她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精心呵护,养育他们健康成长,用真心的爱和宽广的胸怀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原本体弱多病的孩子们逐渐适应了草原环境,而她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母亲”。都贵玛曾自豪地说:抚育“国家的孩子”是她的职责和荣光。
2019年9月,自己没有儿女,却养育了28名“国家孩子”的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她的颁奖词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代表,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人间大爱。”
天高地阔,说的不仅仅是草原的风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怀,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接纳并悉心照料着这些“国家的孩子”,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们,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汉族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3000多名“国家孩子”与“草原母亲”的不朽传奇。
这是一场艰苦年代的生命大营救,又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绵延至今的接力传承,挺身而出、互伸援手、不计血缘、终成至亲,这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将会永远镌刻在光辉历史的丰碑上。
故事感悟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历史事件,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人性的伟大。蒙古族人民用爱心和关怀接纳了这些孤儿,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令人感动,也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我们应该感恩那些给予帮助和关爱的人们,同时也要将这种爱心和团结精神传承下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