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谱新篇 | 用教育之笔 绘团结画卷——记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宫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6:34 1

摘要:在江源区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守护者,她以拳拳初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智慧与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长城。她就是江源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宫静,一位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事业全过程的践行者。

在江源区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守护者,她以拳拳初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智慧与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长城。她就是江源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宫静,一位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事业全过程的践行者。

1982年1月出生的宫静是一名中共党员。她分管全区中小学党建、人事、师德等多项工作,尤其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荣获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政治铸魂,拧紧思想“总开关”

作为教育系统民族团结工作的“操盘手”,宫静深知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她始终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嘱托,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改革作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先手棋”。

为了让民族团结意识深入师生心中,宫静创新推行“每年一主题、一校一特色”工作法。每到新学期,江源区21所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都会融入民族团结的内容,思政课堂也扬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旗帜。她组织了1000余人次的专题培训,让“五个认同”的种子在教师心中深深扎根。

宫静还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党员教师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知识,让党员教师在思想上先“强起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还推动各学校在校园内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展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师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用信仰之光照亮教育征程,让党旗红与民族彩交相辉映,为江源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创新赋能,打造育人“新范式”

多年来,宫静始终坚守“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业”的工作理念,为此,她创新实施了“三维浸润法”,为民族团结教育打造了全新的育人范式。

在宫静的推动下,江源区的中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语文、历史等多学科教学,朝鲜族长鼓舞的旋律在校园中回荡,满族剪纸在学生指尖上绽放。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让民族团结的课程变得立体而生动。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课程融合让文化“活”起来。

宫静深知实践体验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她组织了180余人参与的思政课一体化教研,让“籽籽相拥”的理念融入课堂。同时,策划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带领200余名师生赴长白山了解朝鲜族文化,亲手制作打糕和咸菜,在实践中增进民族情感。此外,她推动了“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工程,促成区内2所学校与新疆地区学校建立结对关系,1000余封跨越万里的书信,架起了江源与新疆少年的心灵桥梁,通过实践体验让情感“浓”起来。

在长白山脚下的教研现场,思政课与民族团结教育同频共振,成果显著,先后有1名思政课教师荣获市级思政课比赛“精彩一课”特等奖,1名荣获省级“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奖,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文化筑基,守护精神“根与魂”

江源大地有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区内近8000名学生中,有13个少数民族约500人,其中满族就有近300人。宫静化身非遗传承的“守灯人”,在市第三中学建起少数民族特色体验基地。

在这里,满语课堂书声琅琅,剪纸工坊古韵流淌。她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12国留学生在满族学堂学扎中国结、听《高山杜鹃》的微电影故事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跨越了国界,走向世界。

同时,宫静打造的红色文化课堂,让孩子们触摸历史年轮,聆听党史故事,使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在民族团结的土壤里熊熊燃烧,为学生们筑牢了精神之基。她还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红色纪念馆,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团结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从松花江畔到长白山麓,宫静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民族团结的热爱,坚守在江源区的教育阵地。她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教育为基,团结为脉”的时代答卷。她是铸魂育人的工程师,更是民族团结的播种机,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孵化场,让每一次成长都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如今,在江源区的校园里,“爱我中华”的童声清脆嘹亮,各民族少年携手奔跑在阳光下。宫静用她的智慧和担当,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江源教育的沃土上长成了参天大树,结出了累累硕果。

记者:蒋伟鹏

编辑:孙 晨

初审:曹 阳

复审:李慧龙

终审:薛晓冬

来源:白山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