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预制菜”引爆的品牌危机,让西贝餐饮集团和罗永浩硬碰硬,短短几天,话题轮番霸榜热搜,网友围观热情高涨。起初,罗永浩作为消费者发帖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希望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引发广泛共鸣。
一场由“预制菜”引爆的品牌危机,让西贝餐饮集团和罗永浩硬碰硬,短短几天,话题轮番霸榜热搜,网友围观热情高涨。起初,罗永浩作为消费者发帖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希望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引发广泛共鸣。
本以为这事就此告一段落,没想到紧接着爆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内怒斥罗永浩为“网络黑嘴、黑社会”,彻底点燃了罗永浩的炮火。他连发微博反击,并提出直播公开对质。这场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一度升级为“企业与舆论领袖”的公开对抗。
然而就在9月15日晚,罗永浩突然发文宣布“放弃追究”,称自己年过五十,见太多中年人为了面子做出糟糕决策,这次也不想逼太紧,选择收手。看似体面收场,但背后其实并不简单。
企业面对消费者质疑时,最忌的就是“上头”。罗永浩的质疑本质上是对“信息不透明”的不满,而非全盘否定预制菜。事实上,他多次强调,“预制菜不是原罪,但消费者有权知道。”像“老乡鸡”这样公开标注预制程度的做法,反而赢得了掌声。
而西贝的反应却是:强硬否认、扬言起诉、公开小票、上线“罗永浩菜单”,甚至在官方致歉信中出现“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虽然后续加上了引号,但依然被网友群嘲“情绪失控”。
这一连串操作,不仅没有平息质疑,反而将舆论进一步引爆。从“预制菜之争”,演变为对西贝高客单价合理性的质疑,乃至对贾国龙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拷问。尤其当媒体曝光西贝使用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蓝花、18个月的海鲈鱼、三餐循环羊排后,“儿童餐不新鲜”的指控更是击中痛点。
西贝此次危机,有三个致命因素:
第一,信息不透明。顾客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你不告诉我”。在餐饮行业,信任是最贵的资本,一旦失去,损失远超一顿饭钱。
第二,创始人情绪化。贾国龙选择亲自下场“对线”,本想力挽狂澜,结果反而让事件升级。企业公关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是“谋长远信任之固”。
第三,反应节奏失控。从道歉信用词不当到后厨直播暴露问题,再到删帖、重发、再删,西贝的每一步都在“踩雷”,被网友评为“2025最差公关”。
更重要的是,西贝本计划于2026年完成IPO、实现千亿市值,但如今这一波舆情风暴,势必影响其资本市场信心。过去几年,西贝靠儿童餐实现营收大涨,2023年营收超6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但如果品牌形象崩塌,再好的业绩也难以撑起未来估值。
从表面看,这场“罗永浩 vs 西贝”的争执,以罗永浩“体面收场”、西贝“惊险脱身”告一段落。但实际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餐饮行业的几大深层问题:信息不透明、对消费者态度傲慢、企业主情绪化决策等。
这也是对所有品牌的一次警示:在信息极度对称、情绪极易放大的互联网时代,企业不只是要对产品负责,更要对沟通方式负责。一个情绪化的决策者,一个不成熟的回应方式,足以让一个几十亿营收品牌陷入信任危机。
罗永浩最后说得很清楚:“我不打算再死磕,但不会撤帖。”这句话的分量,在今天的品牌管理中,分外沉重。
企业若想走得远,先得学会低头看路,而不是仰头对抗风暴。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