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因其地处中原王朝和游牧文明的争锋地段,在隋唐之前虽有并州作为主体框架,但始终未能辐射山西全省的区域。李唐王朝建立后,山西境内首度被整合在了一起,称作河东道。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因其地处中原王朝和游牧文明的争锋地段,在隋唐之前虽有并州作为主体框架,但始终未能辐射山西全省的区域。李唐王朝建立后,山西境内首度被整合在了一起,称作河东道。
而真正以山西来命名省份的时间则要推迟到明朝洪武初年,当时的辖区和如今的山西省域几乎相同,北侧以长城作为界限。到了清朝时,山西的省域向北获得极大扩展,横跨长城两侧,囊括了归绥六厅和察哈尔部落,呈4道、9府、10直隶州、7厅的格局。
民国初年随着府州厅的陆续裁撤,纷纷改置为县,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县份激增,县份重名的现象随之出现,后来历经1914年和建国后的重名更改,确保了县(市)名称不重复。
本文就一起盘点,山西有哪些县、县级市都因此而改名的。
01:晋城县晋城县如今是晋城城区和泽州县,与河南省的焦作、济源两市相邻,丹河、沁河在此并行,成为太行山与中条山的天然缓存地带,两地总面积为2165.59平方公里(城区为142.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100万。
晋城县之名源于三家分晋后晋静公被迫迁居于此而得名,秦朝时改置为高都县,西燕时为建兴郡治,北魏时为建州州治,隋朝时更名丹川县,为泽州州治,唐初并入晋城县,明初晋城县并入泽州,清朝时泽州升格为府,于雍正年间增设附郭称凤台县。
民国初年泽州府被裁撤,保留了凤台县,1914年因与安徽省凤台县重名复称晋城县,1948年析晋城县城关区设晋城市,1985年改晋城县为郊区,1996年改郊区为泽州县。
中阳县位于吕梁市的南部、吕梁山腹地,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144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69万。
战国时期境内为赵国的中阳邑,西汉初年置县,东汉末年并入离石县,隋朝时改建为平夷县,金朝时更名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内乡县重名,复称中阳县。
昔阳县位于晋中市的东北部、太行山脉西侧,毗邻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甘陶河及其支流贯穿全境,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51万。
昔阳县在秦朝时为上党郡属地,东汉末年改建为乐平郡,隋炀帝时称乐平县,五代十国时划属太原府,北宋初年升格为平晋军,后复为县制,金朝时升格为皋州,元初复为乐平县,清嘉庆年间降格为乡直属平定州。
民国初年复为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更名为昔阳县。
离石县如今是吕梁市的离石区,位于吕梁山西侧,是吕梁市的地理中心,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43万。
战国时期赵国在境内始置离石邑,西汉时置县,东汉后期为西河郡治,东晋十六国时期刘渊建立汉赵政权,以离石为都城,北魏时改置为军镇,北周时改为石州,明隆庆年间改为永宁州,万历年间并入汾州府。
1912年改置为永宁县,1914年五县同名,遂复名离石县,保留了1971年为吕梁地区驻地,1996年成为县级市,2004年撤市设区。
襄汾县介于临汾市区、侯马县级市之间,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属临汾盆地地貌,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84万。
春秋时期因晋襄公安葬于此得名襄陵,西汉时置县属河东郡,南北朝时曾一度并入禽昌县,隋朝时复置。
花开两朵,境内在战国时期还有一处辖区形成了临汾城,西汉时置临汾县,北魏时为泰平县治,北周时更名为太平县,1914年因五县同名,改为汾城县,保留安徽太平县(如今的黄山区)。
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各取一字,定名为襄汾县。
归绥县如今已然演化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朝时随着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迁驻于此,被命名为归化,清雍正初年改置归化城厅属大同府,1741年升格为直隶厅,同时还置有绥远城直隶厅。
1912年归化城厅、绥远城厅改置为县,1913年归化县因三县重名,与绥化县合并为归绥县,保留了福建归化县(如今的明溪县),1928年称归绥市为绥远省省会,1954年随着归绥市改为呼和浩特市,并被定为内蒙古首府,归绥县也与同年并入土默特旗。
凉城县如今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南部属县,位于长城以北,半咸水湖岱海坐落于此,全境总面积345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9万。
凉城县在西汉时为西部都尉治所,其地分属沃阳、强阴二县,魏晋时期成为拓跋鲜卑的活跃地,是大名鼎鼎的参合陂之战发生地,北魏时为凉城郡郡治,唐朝时为桑乾都督府治所,辽朝时改置天成县,金元时期为宣宁县,明初置宣德卫,清雍正年间置宁朔卫、怀远所,乾隆年间改为宁远厅。
1912年宁远厅改为宁远县,因五县同名,更名为凉城县,保留了湖南宁远县。解放后凉城县划属绥南专区、集宁专区、平地泉专区,1958年改属乌兰察布。
来源:史话古今说